鸭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2020-12-16蒙晓雷
蒙晓雷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00402)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引发的鸭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以败血症、腹膜炎、输卵管炎、气囊炎、肝周炎、心包炎、脐炎等表现为特征,雏鸭可造成大面积死亡,育成鸭表现生长发育缓慢,成年鸭产蛋率下降,临床危害较大。 为了能帮助大家对本病进行更好地防控,下面就其防治要点作以下交流。
1 流行特点
本病流行的季节性不明显,但以冬末和春初最为常见,不同品种和日龄的鸭均能感染,15~40 日龄的鸭最易感,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接触等都是大肠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污染的针头未消毒时也能传播,种鸭如果带菌,病原可经种蛋和污染的孵化器感染雏鸭。 应激对本病有促发作用,特别是天气突变、饲养员变更、饲料更换、长途运输、断水断料等情况,很容易引发疫情。 鸭场滥用抗炎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对乙酰氨基酚、卡巴匹林钙等会造成机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诱导本病的出现。
2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1~3d,有些急性病例可在感染后数小时内发病,根据感染鸭发病的具体临床表现,本病大致可分为急性败血症型和其他型两种。
2.1 急性败血症型
急性败血症型是大肠杆菌感染后在感染部位局部进行繁殖,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进入血液,随血流到达全身各部位的组织器官,引发菌血症。 大肠杆菌在繁殖过程中能产生并释放菌毒素,导致感染鸭出现全身败血症表现。 本型主要发生于雏鸭,感染鸭精神萎靡,不愿走动,独卧一角,采食量下降,眼角和鼻孔处常滞留分泌物,有时伴发下痢,粪便不成型,饮水量提高,呼吸困难,后期张口呼吸,全身缺氧。 大多数感染鸭最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但无神经症状表现。 剖检以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病变为主,肝脏肿胀、质脆,胆汁着染,脾脏肿大,切面紧张,颜色加深。
2.2 其他型
其他型主要发生于成年鸭,以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关节炎、肠炎等为特征,感染鸭产蛋性能下降,破蛋率升高,长期卧地不起,关节肿大,走路姿势不稳,粪便不成型,大多数鸭呈慢性消耗性状态,最终因衰竭而死。
3 预防
由于大肠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难以通过净化的方式进行预防,临床需要做好鸭群的保健,提升机体免疫机能。 霉菌毒素对机体的免疫有抑制作用,且临床研究表明,很多鸭本身体内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大肠杆菌,以条件致病菌的形式长期存在于肠道黏膜、呼吸道黏膜及泄殖腔部位,如果饲料霉变会导致鸭子免疫机能下降,这些大肠杆菌会乘机大量繁殖,导致本病的发生。 霉变饲料一定要进行脱毒处理,可以作为发酵料原料通过益生菌的发酵作用脱毒,严重霉变的饲料务必丢弃。
疫苗免疫能有效预防本病,但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养殖场发病的菌株类型都有一定差异,常会导致临床免疫后防控效果不明显。 最好的方法是从本场分离自家病原菌株,经扩大培养并灭活后,制作成自家面进行免疫,这样能取得非常好的免疫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自家苗制备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无菌操作,成品苗也必须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使用,避免出现生物安全问题。
疫区鸭场要定期消毒,虽然大肠杆菌在养殖场环境中广泛分布,但经常消毒的鸭场,致病菌在环境中的数量会保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大大降低疫病发生的危险。 常用的消毒剂有1%火碱溶液、5%来苏水、0.5%过氧乙酸及生石灰等。 除了环境之外,对于舍饲鸭场水线要每周一清理,防止管壁生物膜大量病原菌滋生,清理前可用8%的双氧水溶液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4h,使管壁中残留的污垢更容易被清除。 日常管理中,每周不低于2 次的0.05%浓度的酸化剂饮水,酸化剂以安全无刺激的有机酸为主要成分,能使饮水的pH 低于6,而大肠杆菌最适生长的pH 为7.0~7.2,通过酸的作用抑制水中大肠杆菌的生长,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对于散养的水鸭场,需做好水塘的水质净化工作,在水中定期投放光合细菌等益生菌,通过微生物间的竞争作用抑制大肠杆菌的繁殖,避免病从口入。
4 治疗
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最好药物,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的药,如氟苯尼考、硫酸头孢喹肟、盐酸头孢噻呋、替米考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 本病治疗时首选注射给药,注射给药的药物生物利用度高,见效快,能迅速控制病情,但注射给药对病鸭的应激较大,建议选择在夜间用药,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出现大的应激。 如果是疾病初期阶段,鸭群整体采食和饮水未受到影响,则可以进行口服用药,但要注意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等药物口服后肠道不吸收,对败血症型治疗效果较差,不建议口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