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科专业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16李小艳亓东明黄志秋张谊孙彦赵金刚
李小艳 亓东明 黄志秋 张谊 孙彦 赵金刚
(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615013)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办学模式。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高校主动性,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校企、校地合作计划,共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西昌学院自2006年起开始探索应用型发展路径,提出 “本科学历 (学位) +职业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逐渐积累经验。
1 动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1 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要
当前许多高校在人才引进上有很多关于学历学位的条件限制,导致多数年轻教师 “从学校到学校”,虽然理论知识深厚,但生产一线经验不足,对行业发展前沿掌握不充分,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 “重理论、轻应用” 等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难胜任融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专业技术等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任务[1]。 而动科类专业是一类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迫切需要动科类专业教师提高创业创业教育水平。
1.2 难以适应当前专业技能竞赛需求
近年来,由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已成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指导教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以赛代训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许多动科类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赛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历,一些比赛项目,如饲料原料快速鉴定与掺假识别,鸡精液采集、品质检测及人工授精等,教师很难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当前专业技能竞赛需求。
1.3 企业技术能手、地方高层次人才、能工巧匠难以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伴随着现代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类企业对动科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日益扩大,同时他们也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养殖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无法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 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高校办学经费不足,校内养殖场和动物医院等基本实践教学平台缺乏或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需求。 此外,受制度制约,一部分企业技术能手难以以教师身份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专业技能教育。
2 动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的探索
2.1 以师资培养为导向,外派教师进企业实习实践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纵深发展、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教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以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为依托,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实际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注重校企融合,借助现代企业的资源,培训 “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双方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安排教师企业生产一线参与实践,了解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掌握行业发展前沿,使教师已克服从学校到学校生产一线经验匮乏的通病,为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累生产经验[2]。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阶段。 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高校可根据企业实际安排教师赴企业检查、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技能训练的同时让教师亲自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通过实习检查,教师既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遇到的问题,又能提高专业水平,同时还可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动态,获得一线企业对高校办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并找出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革积累信息资料。
2.2 以技能比赛为契机,选派师生赴企业专项训练
高校可以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契机,在校企合作中,安排师生共赴企业生产一线,针对单项赛事开展专项训练,积极备赛。 同时,利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共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为保证专业技能竞赛顺利开展,还可鼓励教师利用周末和假期,针对单项赛事赴企业开展专项训练,既积累了备赛经验,又充分接触生产实际,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很好的进修条件。
2.3 以订单培养为目的,引进企业技术能手进校园
动科类专业是与生产结合极为紧密的专业,其办学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动科类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走开放式办学道路,通过校企 “订单培养” 等多种形式实现 “订单” 培养学生全覆盖,积极邀请、聘请行业、企业中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到校为 “订单培养班” 的学生授课,在企业实现广告宣传、挖掘新人等目的的同时,使专业教学的内容紧贴行业、企业需求,弥补在校生难以接触生产实际的不足,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3]。
2.4 以校地合作为根基,引进优秀外聘教师进课堂
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认真梳理自身师资队伍专业结构的不足,分析在人才培养中的技能弱项,有针对性地选择外聘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依托校地合作,在服务地方的各项活动中发现和 “柔性” 引进人才,积极聘请地方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高职称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打破制度限制,面向社会邀请、引进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宠物医院等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驻校专家,采取兼职授课、专题报告、现场指导等方式,与校内教师配合共同参与实习实训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效果
近5 年来,西昌学院与西昌华宁、新希望、大北农、通威股份、铁骑力士等多家企业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出动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取得一定的效果。 先后开展教师赴企业参加 “双师双能型” 师资培训2 次,培训教师41 人次; 赴澳大利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1 次,培训教师14 人;开展教学实习检查5 次,涉及教师52 人次; 安排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8 人次; 安排师生赴企业备赛2 次,涉及师生12 人次; 引进企业技术能手进校园15 人次,引进外聘教师10 人,邀请能工巧匠现场授课11 场次。 先后涌现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 人,四川省十大杰出兽医1 人。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先后荣获四川省第十三届 “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2 项、三等奖1 项,中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3 项,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2 项,第二届生态畜牧场规划与设计竞赛一等奖1 项,动物医学专业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1 项,水产养殖专业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1 项。 近5 年,动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名列前茅[4]。
4 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企业、教师互惠互利,共享共赢,共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是推进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建立一支符合动科类专业发展实际、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能力强、有理想有担当的师资队伍,既激发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教师 “回归本分”,又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让学生 “回归常识”,更好地发挥了高校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