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的三重境界
2020-12-16张春瑞万兴忠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张春瑞 万兴忠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第一重境界:学史——情境
“欲知大道,必先学史”。点出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我们会明白我们的根源和来龙去脉,认识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鉴往知来。学习历史,对于莘莘学子而言,直接目标是实现“科考中举”,为漫漫人生之路提供发展的动力。
学史要不畏“西风凋碧树”。雄关漫道处处皆是,如若一窥历史学之繁复广大就心生畏惧,则无论如何也难得入门的途径。西风强劲,足以摧毁花草树木,遮人眼帘。而心志坚定者却不为所动,在紧要关头处才能“独上高楼”。身临高处,难免会生出“高处不胜寒”的感慨。然而“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立于他人轻易不能到达之地,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同行之人这时需要“抬头仰望,高山仰止”了。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资质并无太大差别,只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后就可以进入“望尽天涯路”的情境。学史获得了基本历史知识。知晓了三代六朝隋唐明清,明白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茶余饭后,聊作谈资,学业深造,且为敲门之砖。
第二重境界:问史——疑境。
掌握了历史知识,只是开端。虽然记住了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如果不懂得质疑,学到的也只是死的历史。问史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人类的发展进步正是在不断质疑,修正,解决,再质疑,再解决中实现的。孔子不语三代之“怪力乱神”,始有仁礼学说规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李卓吾疑孔刺孔,方有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重建政治秩序。
胡适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问史视野要开阔,眼界需高远,无须过度遵循陈规陋习。要敢于提出创新问题,然后小心求证。求证的过程自然要按一定的方法来做,既有科学的流程,也要有师者的点拨。问史由此进入疑境。设问—质疑,中西方都视其为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古希腊柏拉图“追寻探究法”,使学生徜徉于层层设问、步步解答的学术氛围之中;宋明书院亦有程朱陆王辩难之风气。学史,身处情境之中只是初始,而问史置身于疑境才是真正探究历史知识的境界。
第三重境界:悟史——意境。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通过问史—疑境,而“深造之以道”,获得更高、更广、更深的历史素养,终达“左右逢其源”,即一种游刃有余的境界。这固然很好,说明学习历史已然成功了大半。但这是不是就是学习历史的最高境界呢?
佛家禅语提出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历史学习亦是如此。学史之间,原有的历史知识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了。问史之间真实的历史却受到了评判甚至是颠覆。而悟史之间,又回归历史了,但已不是学史之间的历史,是超脱领悟之后的历史。宋代陆九渊强调“立心明理”,通过内心的体悟获得事理。历史学习也需这种理念。悟史,拨云见日、云开雾散,进入意境之中,方为最高境界。
近代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界、功利界、道德界、天地界”。一语道出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天地界,即是最高境界,即悟史——意境之中看历史。天地的视角正是老庄看问题的高度。悟史就要从天地高度获得历史的真谛。不拘泥于具体的人物、事件、评价,不局限于微观、中观的观察视角,超越历史,感悟历史。感悟历史之渊源,感悟历史之博大,感悟历史之中西一体,感悟历史之新陈代谢。在感悟之中,品味到中国、世界、宇宙的大历史,那么,学史、问史就会渐入意境,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