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任务:掷地有“生”方显效

2020-12-16沃丽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事例支架目标

沃丽萍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一、教学任务低效现象产生的原因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任务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思维过程不关注

学生的知识起点在哪里?通过这堂课要去往哪里?据此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自以为精心设计后就开展教学活动。其实所谓的“精心设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怎样的?喜欢何种思维方式?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素养?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脑力劳动情况,才能根据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其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给予学生最适切的途径方法,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2.教学任务展开缺支架

课堂是由无数个教学任务构成的。现今的课堂倾向于把教学任务做深,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那么如何把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这就需要教师顺应学生的特点给他们“搭好”往上“攀登”的支架。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师者缺乏搭支架的意识或没能有效地搭建合理的支架,致使学生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路径去“攀登”,丧失了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导致教学任务低效。

3.调控课堂生成少策略

课堂往往在我们预设之外生成了种种的教学细节。在具体任务实施过程中,高明的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迅速判断生成的优劣,找到现象背后的实质,并调整改进原先的教学任务,形成策略,达成目标。反之,教学机智贫乏的教师,按部就班地根据预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面对课堂生成缺少有效的调控策略也是导致教学任务低效的原因。

二、教学任务低效现象改变的策略

在适切目标下真正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任务低效或失效现象,需要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首先来源于教师真正思维素养的建立,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充分研究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深思熟虑,是教师真正思维素养的建立。

如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为:通过诵读与比较发现和感受文本叙事抒情的语言特点;并能在具体语境下迁移运用。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以下教学任务:(1)自读课文3~5 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老舍“情”的语句,组织交流。(2)比较这些“情”的语句,从中发现叙事抒情的语言特点。(3)创设情境,仿照老舍叙事抒情的语言特色,叙述蒙汉两族人民分别时的场景。以上三个教学任务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遵从学生脑力活动的特点,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可见,着眼于学生思维素养提升的教学任务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避免教学任务低效的重要前提。

2.提质增效,搭建复杂教学任务的脚手架

教师的教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学五年级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成功”这个道理,出示了教学任务:让学生概括课文中所举三个名人的事例,也用“目标+过程=结果”来表达。教师给学生搭设了这样的支架:一让学生感悟课文中具体描述滴水穿石“目标”“过程”“结果”的语句;二结合语句让学生概括出“同一地方”“接连不断”“滴穿石块”这三个词语,板书在公式下面;三结合板书指出这三个词是对“目标”“过程”“结果”的最好概括;四请学生找名人事例中最能体现公式的三个词语,在下面划三条线;五让学生依据画线词语交流反馈,深入理解公式。以上五个步骤的支架搭建完成了理解、分析、判断、概括、联结、迁移、运用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

3.巧用策略,让学生的智能提升清晰可见

薛法根老师在点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提及在课堂上让学生概括“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名人的事例,连请三个同学也概括不出来,这样的尴尬境地怎么处理?薛老师指出:当发现第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时,别忙着请其他学生回答,可先让学生坐下,然后指着黑板上的公式引导学生找相近的词,把词划下来,接着再请这个同学回答。概括第二个事例时,不换生,请这位同学依据所学方法找出关键词并交流。概括第三个事例时,还是不换生,要求该生不划线直接讲出三个关键词,看他撤掉脚手架后能否形成稳定的能力。薛法根老师一再强调给学生三次机会很重要。眼中有生,心中有生,让每个学生的智能提升在你的课堂上清晰可见。

教学任务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是培养学生思维,开展智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因此,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实施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组织,有效调控。

猜你喜欢

事例支架目标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口腔CT支架的设计与分析
写好典型事例 凸显人物特点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例”后有“析”方可取
煤矿回采工作面支架倾倒的分析与处理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