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农村家庭养老发展的建议

2020-12-16杨文敬李亚楠许艳艳

广东蚕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照料子女养老

杨文敬 李亚楠 许艳艳

(衡水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

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不断加重,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面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城镇化发展与养老的问题极为突出。面对空巢老人的现象,我们不仅应关注老人的物质需求,还应从精神方面解决其急需解决的问题,满足老人的生活及精神需求,变相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

1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25 388 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 周岁及以上人口17 603 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依照相关数据,保障老年人生活是我国必须认真对待和妥善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使农村家庭出现空心化状态,家庭赡养功能弱化。而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便是家庭养老,受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多数父母将子女赡养成人后,子女也将秉承赡养老人的责任与义务。相关赡养的内容也十分简单,首先是子女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经济供养,其次是合理安排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最后是完成老年人与后代之间的情感维系工作,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让老年人感受到家庭养老带来的情感慰藉。

家庭养老在中国人固有的思维中已根深蒂固,赡养老人既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为人子女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一些多子女家庭,在老人晚年时,多是由几个子女协商或抽签决定老人晚年责任归属问题,一般由儿子负责照顾老人,出嫁的女儿从经济方面给予一定补贴,从而完成老人的养老分配问题。还有一种方式是由几个子女轮流照看老人,无论是哪种赡养方式,都是子女承担老人的养老工作,从经济供养、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完成老人的情感慰藉为主,使家庭养老体系形成一个定势,完成老年人的养老义务。

2 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2.1 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不足

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与传统相比还是有一些变化,特别是在经济资金不足、生活方式落后的农村,老龄化现象更严重。首先,家庭规模开始出现变化,家庭人口减少,规模减小,家庭养老中多是孤寡老人独居。其次,养老的需求开始多元化,依靠土地进行养老的方式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最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无人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还有一些原因是子女经济出现问题,无法完成老人的赡养义务。如农村的养老保险待遇不高,虽然可以满足基础的衣食住行及行医需求,可以解决小病,但是难以应对老人出现的重大疾病,特别是子女经济供养水平不足的家庭,农村养老保险无法支撑老人的养老需求,甚至一些老人在自身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会继续工作,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积攒积蓄[1]。

2.2 子女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不足

由于城市发展极为迅速,农村大量壮劳力选择外出务工的方式来获取经济报酬,将老人留置在家,老人只能依靠自己或老伴相互照料。这些老人的劳动力和自理能力有限,子女外出务工,给予老人的多是经济上的供给,无法在生活上提供贴心的照顾。所以,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家庭养老的实现率不断降低,因缺乏给予老人相应的照料,特别是一些家务需要有力气的青年人才能进行。由此可见,子女在农村家庭养老中无法给予老人提供相应的帮扶工作,影响老人的照料[2]。

2.3 子女对老年人的情感慰藉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出现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娱乐需求,让更多人在休闲的时间得到慰藉。而在农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中,由于老人年岁较大,无法满足在农地干农活的工作条件,多数时间是照看孙子、孙女,且农村现有的娱乐项目有限,仅是一些文化广场中的健身器材,这样的娱乐设施显然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交软件盛行,多数子女在外出务工时会为老年人购买智能手机,通过通信软件和老人进行视频,照顾老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由于长期运用大按键的老人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这就造成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不畅,影响老人获取情感慰藉的机会。子女经常不在老人身边,加上老年人用不惯智能机,周边老人境况与自身大多相同,所以这些老人经常抱团取暖,但仍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压抑[3]。

3 促进农村家庭养老发展的建议

3.1 城市“反哺”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在振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围绕当地的农民需求、老人需求开展相关的内容活动,切实考虑老人的需求。所以有关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提高农村公共设施服务与质量,为其提供有效的就业及娱乐活动,鼓励年轻人在农村周边务工甚至创业,既可以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还能兼顾照料老人。相关政府部门可以考虑该方面需求,给予其资金方面的支持。例如为在自己家乡进行创业的青年人提供财政补贴,以及实质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还可以倡导社会组织在农村投资,反哺农村经济,吸引农村壮劳力回流,减少农村青壮年向外流动数量。甚至为老年人提供岗位,利用老人丰富的种植经验,进行内容的讲解,增加老人创收渠道,普惠更多的老年人。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因地制宜,培养农村技术人才,创办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的特色乡镇企业,从而减少农村青壮年向外流动的比例以及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4]。

3.2 加强老年人之间和邻里之间互助

由政府牵头,各个村委会积极响应,申请建设农村养老日间照看中心,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改善老年人各个方面的生活。还有一些农村由于人口减少,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可以在村委会兴建老人活动室,在闲置场地修建休闲广场等,积极改进农村的基础娱乐设置,更要倡导邻里之间相互帮扶,以互助的方式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及生活需求,老年人一旦自立自强,可以大幅减轻儿女的压力,间接节约社会资源[5]。

3.3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子女与老年人的情感联系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发挥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将农村的餐饮、医疗等内容相结合,甚至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网络购物的需求对接服务,便于老人的日常用餐、就医、购物需求,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同时,鼓励城镇经济向老年用品进行发展与开拓,针对老年人生活的各种不便,研发更多与老年人自理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及便捷医疗护理产品等。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更多样化的联络方式,实现养老的反哺工作。特别是农村壮劳力大量涌入城市,村委会可以组织年轻人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机,教会老年人识别网络上的相关骗局与陷阱,提升老年人的知识储备。甚至还可以拉近子女与老年人之间的距离,缩小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为子女与老年人提供交流渠道[6]。

3.4 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是提高人们应对老龄化加剧发展的趋势,继续推进我国农村养老敬老助老的文化传统,这样才能健全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工作,并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单位、相关机构作为补充,完成整体的家庭养老服务体系搭建。同时调整现有家庭养老功能,将日常生活照料功能逐渐转移至社区,将情感慰藉与情感交流转变为家庭养老的核心功能,这一功能是其他养老方式难以代替的,既减轻了子女赡养老年人的负担,也减少了老年人对子女日常生活照料的依赖性,提升了老年人养老生活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7]。

4 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农村养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才能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多方协助,共同创设农村家庭养老体系,共同探索农村的养老道路,彻底改变现在农村养老出现的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猜你喜欢

照料子女养老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