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
2020-12-16曹琪元甘肃永昌县教学研究室
曹琪元 (甘肃永昌县教学研究室)
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到2022 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让教育信息化从1.0 时代进入2.0 时代。
教育信息化从1.0 进入到2.0,就是要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日趋深化,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也迫在眉睫。下面就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较为齐全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已经实现千兆光纤入校,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普及,但一些教师墨守成规,对现代教育技术心存疑虑,不愿意接受新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些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故步自封,不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固化,更不会运用互联网思维服务课堂教学,优化教育教学环节,做不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降低了教学效果。
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差,无法实施培养功能、教育角色、学习方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提升或重构再造,无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支持,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以至于产生“教师讲解是学生自学的干扰”的现象,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互联网+教育”的成效,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双向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追求理念创新,培养教师“数据意识”至关重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居家学习、在线教育成了各校的必然选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教师的理念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认知中的“要想给孩子一杯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理念在信息时代已成为过去,信息技术的操控能力、多元信息的整合能力、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等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教师“数据”意识与技术思维,是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许多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重新组合数据,可以看到相关关系,改善教育策略,给个性化教育提供更恰当的帮助,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分析师、帮助者。
如教师通过“问卷星”掌握学情,通过网上阅卷系统对教学质量的统计分析与跟踪监测,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知识的薄弱点,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设计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案。
2.强化教师培训,树立“多能一专”的理念
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直接实施者,首先必须了解掌握该项技术,然后将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但现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软件开发纷繁复杂,新技术层出不穷,不同的技术具有不同的功能,链接不同的领域,关联不同的知识。我们没有办法对每个领域都能做到博大精深,但“多能一专”却可以做到,在学习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多能一专”就是在了解并掌握的多种技术中精通一项技能,并持之以恒地深入钻研下去,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一专”做到位了,就能体现教师的个性,跳出禁锢自己思维的框框,更能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这也是教师自我完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我校某位教师,对excel 软件的研究非常深入,只要老师们遇到有关excel 的问题,他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他就是老师们眼中的专家。正如有位教授讲:“专家就是在某一个点上比别人知道的更多一点而已。”我们可能成不了专家,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在某一领域拥有专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3.注重应用驱动,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的做法
应用驱动,驱动的是教师内心的自动学习需求,只有教师自身在教学中产生了需求,学习起来才有效果。为此,我们多管齐下,采取丰富多彩的手段,让老师“做中学”“学中做”,促进教师学习成长。
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来源于问题,只有发展到某一步才有那种意识。例如,我校“班班通”项目全面建成后,老师们面对崭新的一体机有好奇,有各种疑问,更多的是期待与尝试的欲望。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实践,我们开展了基于一体机的全校公开课。没有奖励,没有硬性要求,但此次公开课老师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很高,人数最多,可以用“爆棚”来形容。而执教者所展示的应用技巧也是五花八门,令观摩课的老师大开眼界。自此,我校老师主动应用一体机蔚然成风,并不断地在教学中尝试开发使用各种功能,真正让一体机“忙”了起来。
每学期的教师微课竞赛中,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大家互相协作指导,录屏软件、声音采集软件、视频剪辑软件得到普遍应用,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有相当多的教师获得省市县级奖励。
每年六月是毕业季,也是收获季。为了记录每位学子成长历程的美好瞬间,我们都要求班主任制作电子毕业册,留住青春,留下回忆。在这种任务要求下,老师们互相学习交流,熟练掌握了诸如美篇、爱剪辑、iebook、绘声绘影等软件。
充分利用应用驱动策略,就是要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培养教师解决问题的习惯,让主动应用信息化手段成为生活习惯。
4.坚持任务引领,组建“学习发展协作体”
开放共享是教育信息化2.0 文化的核心。每位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一专”的特长,技术共享,就可以打通学科壁垒,把各种课程组合起来,实现跨学科多维组合。
在实际教学中,学校给教师布置相关任务,组建“学习发展协作体”,采取骨干引领,同伴互助,使教师可以随时学,随处学,有针对性地学,增强了教师互帮互助的亲切感,营造出浓厚的研讨学习范围,用团队成长的模式促进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学习发展协作体”的建立,让一些专业突出的骨干担任组长,将有意愿学习某一项信息技术的老师组织起来,通过邀请专家指导,组内定期组织沙龙活动,探讨技术,交流心得,实现技术提高,共同发展,成果共享,资源共享。
5.立足学生实际,满足学生“选择需求”
先进的信息技术固然可以运用先进的大数据进行科学准确的学情分析,对学生进行“精准”教学,但教学的过程不仅仅限于教授知识,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信息技术本质是为教学服务的,绝不可用技术来代替教学,只能服务于教学,我们要恰当选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和方法。如在物理教学中可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进行创客教育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目标在于创设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运用技术手段有效地促进与改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我们必须丰富教育模式,积极转变教学方式,聚焦教育教学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实际放在首位,依据学生“选择需求”,巧妙灵活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服务,将学生个体的发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深入,走得更远。
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是实现优质课堂,目标是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心灵得到滋养,个性得到张扬与发展。只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就可以带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提升,也就为“互联网+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 时代进入2.0 时代,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