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例研究的有效路径探析
2020-12-16林艳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林艳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学名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同名师的授课风格,凝聚了一批中小学教师粉丝。观摩名师课例,进行名师课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理清名师课例研究意蕴、价值,找寻名师课例研究困境,探讨名师课例研究有效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名师课例研究的意蕴
名师,是指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在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老师。课例研究,是指教师系统地合作研究课堂中的教与学行为,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综合过程。基于此,名师课例研究是指中小学教师系统地合作研究名师课堂中的教与学行为,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过程。
二、名师课例研究的价值
名师课例研究是中小学校本教研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其具有以下价值。
第一,名师课例具有引领性作用,研究名师课例有利于洞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的合理路径,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引领性,是名师课例的突出特点之一。名师课例,往往经过千锤百炼,在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精心研磨下,最终成型的。名师课例,不仅体现的是名师教学艺术的高超,还展现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因此,开展名师课例研究,能够较好地使一线教师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朝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不断学习,进而能够有效地改变学校教师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的局面,使教师能够迅速地融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中,积极地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名师课例具有指导性作用,研究名师课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的学习与教学探索,另一方面在于学习他人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名师课例的指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超的教学能力。观摩名师课例,一线教师往往容易被名师重难点知识教学方式所折服,惊叹于名师的巧妙设计。名师高超的教学能力,能够为普通教师教学提供参考,为实际教学带来启发。二是有效的师生互动。名师课堂中,师生互动是和谐、融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似一曲和谐动听优美的交响乐。无论是名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安心自然地投入学习中。对名师课例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学习名师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技巧,促进师生互动更加有效。三是幽默的课堂语言。名师课堂,总会让人感觉妙趣横生,笑声连连。名师幽默的课堂语言,是课堂平稳推进的催化器。学习名师幽默化的课堂教学语言,有助于学生更加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加喜欢教师的课堂,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得以进一步彰显。以上三个方面,对于一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三,名师课例具有参照性作用,研究名师课例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风格。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名师上课之所以深受学生喜欢,是因为名师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上课时展现出的独特教学魅力。然而,名师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是经过不断学习、摸索出来的。更多的是名师较好地把握住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于学生学情展开教学。透过名师课例研究,中小学教师能够发现自身课例与其存在的差距,无论是教学设计方面,还是教师课堂提问艺术,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鸿沟,促进教师结合实际差距,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而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质量。
三、名师课例研究的困境
当前对名师课例研究主要存在着浅层性、表面性、虚假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名师课例研究的质量,对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缺少实质作用。
浅层性是指对名师课例研究不深入,效果不明显。浅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过程浅层性,二是研究结果浅层性。研究过程浅层性主要包括对名师课例研究过程中,仅仅停留在观摩名师课例的层面上,单纯以欣赏为主,观看一次名师课例意味着研究的开始与结束。整个研究过程,如同蜻蜓点水一般,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研究结果的浅层性主要包括对名师课例研究没有得出系统的研究成果,没有真正认识到名师课例的内在价值。研究过程中,基本上以简单评课作为研究结果,而研究结果缺乏普遍共识,对于指导教学缺乏实际意义。
表面性是指对名师课例研究停留于欣赏、观摩的层面。表面性主要体现为研究内容表面化和研究方式表面化。研究内容的表面化主要表现为,缺少系统理论知识指导,教师难以深入剖析名师课例的内涵,无法洞察名师课例设计的背后理论支撑。研究中教师只知道哪位名师上了哪节课,至于为什么要进行如此设计却一无所知。研究方式表面化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中研究方式的单一,仅以观摩名师课例作为唯一有效形式。研究方式单一,导致了大部分教师觉得名师课例研究缺乏实际意义,存在着“走过场”的行为。
虚假性是指对名师课例研究不真实,没有真正意识到名师课例研究的价值。虚假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心理虚假性和研究意识虚假性。研究心理的虚假性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什么要开展名师课例缺乏深刻认识,认为对名师课例研究可有可无,对教学没有切实指导作用。研究意识的虚假性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其中。部分教师认为,对名师课例研究是学校教研部门的安排,参与其中只是为了应付式完成相关任务,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名师课例研究对自身专业能力成长的作用。
四、名师课例研究的路径
针对名师课例研究存在的问题,经过实践探索,提出如下研究路径。
1.理论指导,学会“读课”
理论对于教师的实际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对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教育理论所具有的概括性、逻辑性、系统性与思想性不仅能够推升教师的理性素养,而且对教育经验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名师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以经验论视角来评价名师课例,难以对名师课例进行深入洞悉。因此,对名师课例研究前,应引导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论、名师教学思想展开学习。让教师在教学理论的思想武装下,观摩名师课例。读课,是一种专业的课例研究视角,与观摩课有明显的区别。观摩课例,更多的只是单纯地欣赏,简单地评价。读课,不仅是对名师课例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对名师课例设计理念的洞悉。既要明白名师课例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好在哪里,又要学会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改进的方法。基于理论指导下的读课,建立在专业思维上,改变教师以经验论视角观课的方式,从一种更加专业、理性的角度学会科学评课。
2.切片研究,学习“解密”
教学切片分析是以课堂教学切片为载体,观察与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得失与否,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实现高效课堂为目的的一种课堂诊断方式。以往的名师课例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整体上分析,缺乏对某些局部教学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在实际教学中,完整课例的呈现往往是通过教育细节展现出来的。如果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不足,即使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呈现出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切片研究,是建立在名师完整课例基础上,基于实际研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名师课例进行分割切片研究。如教学某个重难点知识时,可以单独选取名师课例中重难点知识讲解内容,全体教师进行深入探讨,学习名师教学艺术。进行教学切片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深入地解密名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习得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师自身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地提升自己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3.主题整合,发现“关联”
主题整合,是指把具有共性的相关的研究内容放在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究。主题整合有利于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寻最佳路径。进行主题整合研究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不同名师课例中对于同一重难点知识破解之道,二是不同名师的提问艺术之道,三是不同名师的教学理念之道。如语文教学中,以“寓言”主题展开研究时,可以将不同名师教学寓言课例放在一起对比研究,从而更好地发现不同名师教学寓言时共通的内在方法。教师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归纳出最佳教学方法,进而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主题整合研究时,可以较好地发现不同名师的教学艺术,为教师提供不同的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找准适合于自己的名师教学风格,促使教师个人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研究。
4.实践探索,找寻“差距”
教学实践,是对教学研究效果的检验。唯有进行实践探索,才能真正发现教师对名师课例研究成果的领悟能力。实践探索,不是对名师课例的简单模仿,参照名师课例设计流程,运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而是结合自己对名师课例的研究心得,基于班级学生学情,借鉴名师课例教学设计中的方法,进一步优化设计的基础上上课。上课实践中,教师能够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名师教学方法的巧妙之处,也能够较好地发现教师教学与名师教学之间的差距。通过查找中间的差距,进一步总结探索,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