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20-12-16王红梅
王红梅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邱中学
有效的课堂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创造性的课堂资源,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技能,使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得到正确引导,塑造学生成为讲文明、有知识的高素质新世纪人才。如何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一直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从课前导入、故事辅助、多媒体工具拓展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利用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塑造正确“三观”与是非观的重要时期,专制而高压的课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适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中将教材内容与情境相融合开展教学,教会学生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用更加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思索问题。课前导入作为奠定整堂课基调的重要部分,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做好精心准备,创设与课程相关的情境,将学生代入或激烈,或悲伤的情境当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代入感与亲切感,给学生带来与众不同的学习感受,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更加通透。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利用故事开展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有关的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通过讲故事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从而调动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讲述故事的语言与故事情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情境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使教学过程更加饱满、丰富、真实,从而加强对学生心理的震撼,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有关责任与义务的内容时,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对责任与义务的概念理解不准确,很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责任与义务的概念,笔者通过一个故事来创设情境。小张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上班族,一天上班途中他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上。他本想上前帮忙可是又怕被老人“反咬一口”,就没有帮忙。然而老人的儿女通过查看监控质控小张未给予老人帮助导致老人脑瘀血过世。那么问题来了:帮助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还是义务?小张需要承担责任吗?通过该情境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与生活感,进而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两者的区别:责任是道德要求上应该做的事情,而义务是有着法律要求应尽的本分,一个具有主观性,一个具有客观性。创设故事情境能让学生对责任与义务这两个词产生定性心理,让学生在难以区分时能主动回忆起故事来对其进行区分,从而巩固学生的知识点,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运用画面、音频等多媒体工具加强情境教学
国家教育基金的持续投入使得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信息化设备进入初中课堂,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科技优势,将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多媒体工具有着听觉、视觉等全面性的优点,能很好地为学生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画面与声音中充分展开想象,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时,我先以圆明园为主体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但在描述圆明园被毁时仅仅是用口头讲述与拓展,很难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从而导致学生对当时战争的残酷与圆明园被毁的遗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此,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与圆明园被毁有关的视频,通过将圆明园被毁前的光鲜亮丽与被毁后的残垣断壁进行对比,能让学生产生震撼心理,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情怀,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善自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如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关键在于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感官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在不同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不同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所有学生都有参与、互动的“多言堂”,让学生在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能受到正面的引导与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自我独特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