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途径
2020-12-16盛文雅
盛文雅
●安徽阜阳市临泉县第二中学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种具有历史特征的能力。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内容,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重要理论和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本条件;史料实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历史解释则是在掌握历史知识后能以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的能力,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在历史学习中所生出的一种情感变化。
二、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这使得教育行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全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为此,需要加大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力度,创新教学模式和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1.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教学的要求,所以,要想提高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紧跟时代步伐。
例如,《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讲起的,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结束。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鸦片战争以及其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鸦片战争同日本的黑船事件进行对比。两件事情的起因是相同的,但是之后两个国家的发展却存在一定的差别。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国家之间不同发展变化的原因,并延伸到现今两国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2.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提高历史教学的综合质量,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微课就是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时,教师可以剪辑一些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内容的视频,在课上进行播放,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文艺复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之后,再结合书本内容,让学生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探讨,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别,以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欲望,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其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也有着显著效果。感性思维是学生对历史的主观评价,理性思维则是对历史的客观认知,通过二者的融合,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
3.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变革,教师不再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学生则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收。不过这一变革却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介绍改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改革的内容,如国内外企业改革制度、医疗改革方案等,之后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阐述对这些改革内容的想法和观点,并结合现今发展情况,对目前改革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进行讨论,以此加深学生对改革内容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了解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同时,在这一环节中,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包含了较多方面的内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一颗初心,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作用,并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其与时代发展相协调,进而为我国社会建设培养更多全能型的人才,促进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