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价值理论视角下藏族村落社会价值初探

2020-12-16更藏卓玛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藏族村落价值

更藏卓玛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1 田野点概况

S村位于兴海县河卡镇,地处兴海县东北部,河卡镇东南,距河卡镇中心18km,共有537户,1980人,共有藏族、汉族2个民族。属高原地貌,平均海拔3450m,高山连绵,植被覆盖率较高,村庄地势东低西高、北低南高,地势相对平坦。高原高寒,寒长暑短,日温差大,土地面积285.73平方千米,其中草场面积为2.336公顷,耕地面积为12.27km2。

《兴海县志》[1]记载,兴海取“振兴青海”之意而命名,先秦时,兴海为西羌地,西汉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在青海湖地区设置西海郡,兴海为其辖地,始纳入汉王朝版图。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原居辽东鲜卑族吐谷浑西迁,在今兴海县大河坝流域建政,兴海为吐谷浑辖地。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兵败于大非川(今兴海大河坝、河卡一带),兴海地区又隶属吐蕃王国。宋时,兴海为唃斯罗地方政权属地。

2 乡村价值理论视角藏族村落社会价值解析

村落在其发展过程中,衍生出诸如生产、生态、文化及教化等一系列价值和功能,构成乡村的各个要素,且各要素之间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村落有机体,能够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情感的需要。传统村落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精神文化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愁记忆,承载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2.1 生产价值

S村是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农牧相结合的村落,s村共有3228头牦牛,30000只藏系绵羊。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2.27km2,可种植油菜、青稞、燕麦等。加之s村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裁缝技术等,因而具有丰富的乡村生产价值,如一头牛便是一种资源,由其衍生多种资源,如牛皮、牛绒、牛奶、牛粪、酥油、曲拉等,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s村饮食以青稞磨出的糌粑为主,有酥油、青稞酒、羊肉等,属于纯天然绿色有机食品。

2.2 生态价值

游牧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适应于草原的生态环境。S村属于半定居的游牧村落,使用节能燃料(牛粪),逐水草而居,有规律、有季节性地选择迁徙。遵循“万物有灵”观念,崇拜山神龙王等,爱护水源、树木、花草。这样的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3 教化价值

纵观乡村社会发展历程,乡村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中的“长老统治”体现出了乡村的教化作用[2]。在藏族传统的观念里,相信“因果报应”和尊老爱幼是一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S村里对有声望的老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怀着敬重之心。乡村的教化价值可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像有一种隐形的道德标准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且人人都自觉遵守。这比法律的强制作用更深入人心,更能持久,防患于未然。

2.4 文化价值

著名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个人掌握的习惯和能力的复合整体”[3],而藏族对于传统的文化概念是大小十明文化,即大五明声明学、因明学、工巧明学、医方明学、内明学,和小五明音律学、星象学、修辞学、戏剧学、辞藻学等十明文化。藏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有闻名世界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唐卡绘画艺术以及不同风格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山水文化,等等,都是藏民族延续千年的文化精髓。村落作为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有其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3 现代化语境下乡村价值渐行渐远

合理认识乡村价值是发展乡村社会的基础,更是立足乡村振兴的关键。然而,近年来村落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化发展语境下举步艰难,乡村价值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渐行渐远,多数人向往城市生活,认为乡村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而乡村的发展问题成为摆在人们眼前刻不容缓的难题。

3.1 S村学生眼中的村落社会

21世纪以来,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下,藏族学生对传统文化、乡村价值的认同感越来越模糊。笔者重点访问了一些16岁以上的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倾向于便利的都市生活,认为乡村的生计方式远不能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发展。仅有部分学生认为村落或者传统文化有其一定的价值,今后仍会选择回归乡村,建设家乡。

3.2 S村居民眼中的村落社会

当地居民作为村落社会中的中坚力量,多数认为村庄或者部落是传承下来的传统组织,它汇聚了前人在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结晶,传承了最优秀的文化,对生态保护有至关重要的价值;然而,问到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在城市就业还是回老家发展,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发展,表示不愿让孩子放牧或者务农。部分居民甚至认为,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坚守传统无益于社会的发展。

3.3 S村外出务工人员眼中的村落社会

笔者通过对S村外出人员的调查初步了解到,多数人在紧张的工作氛围中开始怀念牧业生活,表示会在周末、节假日去牧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也有不少人认为,游牧社会的发展水平滞后于现代社会发展平均水平,其在生产、生活、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牧业社会发展较快,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牧业社会转型迫在眉睫,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来研究藏族社会转型问题。

4 乡村振兴语境下藏族村落社会价值再现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组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途径之一。唯有科学把握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才能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使农村的全面发展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4.1 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S村现有的传统畜牧业和农业难以维持现在的生计。生产方式的变革刻不容缓,加工奶制品、发展手工业是当前可行的发展途径。例如:甘南州加工牦牛绒的“诺乐”品牌,被国际奢侈品品牌所青睐,产品价格几千几万不等;此外,四川拉雅克品牌,主要加工牦牛皮具;旦巴达杰的“白嘎”哈达,纯羊毛制作,对环境没有污染。另外,英国科学杂志《自然》对牦牛的“超级”基因进行分析,被国外媒体称为“超级有机食品”,在澳大利亚的有机畜牧分级中占据金字塔顶尖。综上所述,唯有充分认识自身产业的优势,才能更好地立足乡村振兴。

4.2 生态宜居

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生态环境是宜居的根本。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冬虫夏草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窗口,蜂拥而上的“雇娃”遍布草山,成为S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呼吁下开始限制采挖人数、时间,及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另外国家实行草原奖补机制,采取禁牧或者草需平衡等政策防止草场退化。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也是当地生态环境、水资源、自然资源等得以保护的重要因素之一。

4.3 乡风文明

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农民精神风貌较好,呈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S村在传统藏文化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社会风貌。丹珠昂奔在《藏族文化发展史》一书中提到[4],藏文化精神由5个方面组成,即宽容主义精神、人性主义精神、利他主义精神、出世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在s村“村规民约”中可以看出注重对道德的培育,表现在善待老人、诚实做人、邻里和谐、树立良好家风等内容,给全村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4.4 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需健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中国自古以来“皇权不下乡”的体制下,部落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治和德治思想藴含于藏族传统的部落法、民间法中,近年来在多起草场矛盾纠纷、邻里矛盾、婚姻纠纷中部落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当地居民对部落法的信服程度可以看出部落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更是补充和完善我国基层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结语

乡村是具有乡土文化氛围和农村社会结构特征的社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乡村迎来了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机遇,也使人民认识到乡村所具有的价值及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每个乡村研究者需要重点关注的,更是留给民族学者的时代课题。相关学者应从乡村出发,最后回归乡村,真正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农民(牧民)成为一种职业。

猜你喜欢

藏族村落价值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演变》《藏族少女》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