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0-12-16王绍军张明宋烨邱牡
王绍军,张明,宋烨,邱牡
(1.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聊城 252000;2.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是全国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素有“中国双孢菇之乡”的称号。聊城市内自然环境、物产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聊城市食用菌栽培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经过近40 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近几年食用菌产量更是位居山东省前列。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平菇、双孢菇、金针菇、鸡腿菇、灵芝为主导,草菇、黑木耳、姬菇、杏鲍菇、白灵菇、秀珍菇等多品种发展的格局。其中莘县双孢菇、东昌府区平菇、冠县灵芝、茌平金针菇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食用菌品牌。
聊城是食用菌产量大市,但并不等同于产业强市。伴随着聊城市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暴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菇农收益低、总体效益差、低质低效等已成为制约聊城市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为破解这些难题,探索聊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路径,本文对福建罗源县、古田县,浙江庆元县、龙泉市等食用菌优势县市及闽浙两省科研院所进行了调研,并结合聊城市的实际情况,对聊城市食用菌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为聊城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2-3]。
1 闽浙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特点
闽浙地区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其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个体及专业大户蓬勃兴起时期、组织化生产发展时期、社会化分工协作时期以及三产融合发展时期。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闽浙地区食用菌探索并开拓了一条政府引领、农民主体、市场主导、创新推动的产业富民兴县发展之路。
1.1 优势菌种市场占有率高
各县市均有优势菇种,福建罗源主导菇种为秀珍菇,产量约占全国的50%;福建古田以银耳、猴头菇、秀珍菇为主,其中银耳产量约占全国的90%以上;浙江庆元以香菇栽培为主,产量占全国的10%以上;浙江龙泉以黑木耳为主,香菇为辅。各地依托优势菇种,形成了专业化的加工模式和销售市场,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协调发展[4-6]。
1.2 产业分工精细化程度高
在福建罗源县,菌包生产企业向菇农提供菌包,保证出菇率不低于85%,菇农承担管理、采收工作;在古田县,接种、采收、烘干、销售、运输等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均由不同的专业人员承担。精细化的产业分工,不仅分摊了产业风险、保证了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利润,同时也促进了产业链条两端工厂化,实现了菌种菌包、菇产品深加工标准化生产。例如,各县市均有8~12 个菌包厂,年生产量约1~3 亿袋菌包,基本实现了菌包生产的工厂化和标准化。
1.3 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强
龙头企业利用其人才、资金、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优势,在产品开发、产业链构建、市场开发等方面发挥着强有力的示范、带动效应。例如,浙江百兴食品通过“两头集中、中间分散”的企农联合模式抓好菌包源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合作基地和农户按照统一的生产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菇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公司回购后进行深加工,根据人们不断提高的健康生活需求,将食用菌保健功能融入日常饮食中,开发出了高端调味品类、酵素类等一系列“食字号”“健字号”新产品,大幅提高了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公司营销渠道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浙西南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1.4 市场和品牌销售能力强
各县市均建有食用菌交易市场,通过庆元香菇、古田银耳、龙泉黑木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片,将市场打造成为该菇种的全国集散地。例如,庆元香菇市场是我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香菇;古田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银耳、竹荪、猴头菇为主的多品类综合交易市场,闽北、浙西南的食用菌产品经由此地销往全国各地;龙泉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以黑木耳为主,年交易量高达40 多亿元。深加工产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利用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立足品牌战略,围绕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形成了如仙芝楼、百山祖等一系列中高端品牌。发展成熟的市场和品牌,吸引了大量稳定的客户群体,有效解决了当地食用菌各级产品的销售问题。
1.5 科研力量雄厚
近年来,科技力量在闽浙食用菌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加强科技推广已成为当地政府、企业的共识。地方政府积极联合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合作平台,例如,古田县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建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成为集食用菌科研开发、人才培养、菌食文化、精深加工、成果示范与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庆元县引入食用菌界唯一院士——李玉,设立院士工作站,以人才带动项目,以项目支撑产业发展。浙江双益菇业、百兴食品、方格药业等龙头企业均自建有研究所,引入专业人才,开发新模式新产品,优化产业链[7]。
1.6 三产深度融合
闽浙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浓厚的食用菌文化,拥有适宜三产深度融合的优渥土壤。政府与龙头企业通过投资建设食用菌博物馆、产业园,举办文化节等方式,积极打造“菌旅”融合模式。例如,浙江方格药业在修建新厂房时,加设观光通道,实现生产全程可视化,在生产中挖掘科普旅游内涵。庆元县自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文化传承、产业推动”的思路,已举办十余届中国(庆元)香菇文化节,努力推进香菇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的文化附加值[8]。
2 聊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019 年,聊城市食用菌总产量为52.32 万t,产值24.08 亿元,出口量为5 800 t,创汇额为1 110 万美元。其中平菇总产量35.53 万t,双孢菇7.83 万t,草菇2.89 万t,鸡腿菇1.11 万t。除上述主要栽培品种外,香菇、金针菇等10 余个品种也有少量栽培。经过多年的发展,独具特色的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如冠县、莘县等食用菌特色产业在省内乃至国内都具有一定知名度。栽培模式也已逐渐由传统生产向现代化转变,并涌现出了10 余家标准化产业园区,加工企业近50 家。但标准化水平低、深加工能力弱等问题仍非常突出。
2.1 主要的栽培品种
目前,聊城市年产量超过1 万t 的食用菌栽培品种有平菇、双孢菇、草菇、鸡腿菇等,香菇、金针菇、秀珍菇、黑木耳、大球盖菇、羊肚菌、榆黄蘑、猴头菇、银耳等食用菌品种也有少量栽培[9]。
2.2 分布区域化
经过多年发展,聊城食用菌年产1 万t 以上的县有4个,分别为冠县、莘县、东昌府区、阳谷县。其中冠县食用菌年产33.06 万t,产值15.07 亿元,以生产平菇、灵芝为主,其中店子镇拥有灵芝大棚7 000 个,年产灵芝7 000 t,孢子粉1 200 t,主要以半地下墙式栽培模式为主。莘县食用菌年产13.15 万t,产值6.72 亿元,以生产双孢菇、平菇、鸡腿菇、草菇为主,双孢菇栽培采用发酵料,以多功能恒温菇房层架栽培、工厂化智能周年栽培模式为主;草菇、鸡腿菇主要采用夏季闲置蔬菜大棚覆土栽培及周年化出菇棚反季节栽培。东昌府区食用菌年产3.88 万t,产值1.1 亿元,以生产平菇为主,采用冬暖大棚半地下墙式栽培模式。
2.3 栽培模式
目前,聊城市食用菌栽培模式仍以单季简易菇棚生产为主。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尤其通过标准化、特色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实施带动,多种高效栽培模式得到推广应用。栽培方式由平面向立体、单季向周年、传统向现代化生产发展。栽培设施由简易菇棚向钢架无立柱大棚转变,菌菜复合棚、光伏食用菌大棚等多种栽培设施也得到推广应用[10]。
2.4 园区建设现况
聊城市涌现出食用菌年产量200 t 以上的生产基地、标准化园区15 家,这些园区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包括聊城市东昌府区吉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临清尚店司洼食用菌种植基地、临清烟店北崔食用菌种植基地、华宇食用菌基地、朝城镇食用菌示范基地、莘县同舟食用菌产业园、莘县华盛绿能食用菌产业园、莘县农帮农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店子灵芝文化产业园、冠英苗木合作社、王当铺灵芝基地、靖当铺灵芝基地、沙王庄食用菌基地、大张庄食用菌基地、四季昌隆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等。但与闽浙地区食用菌产业强市相比,聊城市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园区数量和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上仍需进一步加强,更好地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效果。
2.5 菌种(菌包)生产企业情况
聊城市共有菌种(菌包)生产企业13 家,其中东昌府区2 家,莘县7 家,冠县4 家;包括聊城市东昌府区利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万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莘县富邦菌业有限公司、奥瑞蕈菌科技有限公司、德瑞菌业有限公司、富强菌业有限公司、绿青菌业有限公司、源远菌业有限公司、山东共发果蔬制品有限公司,冠县镇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店子灵芝文化产业园、三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义灵芝专业合作社。但这些企业生产菌种仍以引进为主,菌种研发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2.6 食用菌加工情况
聊城市食用菌加工企业48 家,其中初加工企业38家,深加工企业10 家,出口加工企业8 家,年总产值5.2亿元,主要集中在莘县、冠县和茌平。加工模式以干制、罐藏、速冻、盐渍、蘑菇酱、灵芝孢子粉为主。代表企业有茌平金针菇加工企业冬盛、鑫大中、老南于等,莘县蘑菇酱加工企业奥瑞、清照等。从整体上看,聊城市食用菌深加工企业不论从数量和加工水平上与闽浙地区食用菌产业强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食用菌产量的不断增加,食用菌加工难问题将更为突出。
3 聊城市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聊城市食用菌产业经过近40 年的发展,产量和规模均居山东省前列。通过分析闽浙食用菌的发展特点,结合当前现状,发现聊城市食用菌的生产加工技术、标准化建设、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等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整体效益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重点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
聊城市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专业化水平较低。菌种大部分来自小作坊式的菌种生产机构,质量得不到保障,重点菌包生产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典型企业,如富邦菌业年生产发酵料2 万t,奥瑞菌业年产菌包300 万袋左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生产仅凭技术人员经验操作,生产设施及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远远落后于闽浙地区的工厂化生产,产品质量稳定性差,造成本地食用菌销售价格低,栽培效益差。
3.2 科研力量薄弱,支撑不足
科技力量在闽浙食用菌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加强科技推广是闽浙地区食用菌发展的关键措施。相比之下,聊城市的科研力量则相对薄弱:一是聊城市仅有聊城市农科院一家科研机构从事食用菌研究;二是多数县(市、区)尚未建立起专门的食用菌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队伍;三是生产加工企业多从南方食用菌产业发达地区聘用技术人员,但外来技术人员对聊城市的情况不了解,并不能完全发挥其技术指导作用。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造成聊城市新品种引进试种慢、技术推广慢、应急问题解决慢,远远不能满足聊城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3.3 产品以初级为主,缺乏深加工
聊城市食用菌采收后保鲜措施、冷链物流不完善,导致货架期缩短;食用菌加工企业少,并且大部分为初级加工企业,设施简陋、手段原始,仅限于腌渍、烘干等简单加工形式。南方企业收购聊城当地盐水菇后进行二次加工,可进入国内高端市场和国外市场,导致聊城市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流失严重。另外,聊城市食用菌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菇类脆片、饼干、灵芝多糖等食用菌相关功能食品的研发和生产远远落后于闽浙地区。例如,冠县灵芝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但主要通过灵芝孢子原粉和灵芝切片的形式走进市场,产品附加值不高[11-12]。
3.4 珍稀菇类少,高端市场占有率低
珍稀菇类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广阔,因此闽浙地区各县市均有优势菇种,而聊城市珍稀菇类较少,多以平菇、双孢菇、草菇等大宗食用菌为主,生产门槛低、技术简单,效益差;珍稀菇类仅有姬菇、秀珍菇等少数几类,品种较少,栽培量小,仅在个别地区小面积栽培,未形成规模。再加上缺乏保鲜处理,且在高档产品加工方面仍是空白,导致聊城市食用菌无法直接进入高端市场。
3.5 销售渠道不通畅,产业回报低
食用菌外销需要规范有序的市场和通畅快捷的销售渠道,闽浙地区各县市均建有食用菌交易市场,目前已有庆元香菇、古田银耳、龙泉黑木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片,而这正是聊城市欠缺的。例如,东昌府区栽培食用菌起步早、规模大,全区平菇年产量稳定在15 万t 左右,但目前仍没有形成快捷有效、功能性强的食用菌销售市场和网上供销平台,购销双方信息不对称,平菇价格多由收购商决定,菇农没有定价主动权,因而导致平菇效益偏低;另外,聊城市直接出口企业较少,菇类产品出口渠道不畅通,多数通过南方企业进行加工后再出口,产业增值与税收大部分流向外地,对聊城市贡献非常低。
3.6 菌渣处理不到位,造成污染和浪费
由于缺乏菌渣回收企业,菌渣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绝大部分被直接堆放在生产区附近,不清理或积攒多时再清理,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滋生病虫害,污染菌种的培养和食用菌的生长,致使食用菌产量和质量下降;另外,菌渣中的营养成分得不到充分利用,还会造成资源浪费,降低食用菌产业的长期效益。
3.7 产业整体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
聊城市食用菌生产多为“基地+农户”形式,产业链条的各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不同基地、不同农户的产品千差万别,极大影响了产品的统一销售,同时对聊城市食用菌品牌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好产品卖不上好价格,只能靠打价格战求生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低已成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拦路虎,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聊城市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聊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食用菌产业有安全、循环、高效、生态等特点,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园区规范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增值化、经营产业化等方面整体趋势向好。从聊城市的情况看,食用菌栽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产量位居全省前列,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借鉴闽浙地区发展经验,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聊城市农业的重点工程,在实现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上狠下功夫,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将其培育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4.1 大力发展珍稀菇类种植及保鲜、加工
一是扩大珍稀菇类生产规模。引导基地、企业加强食用菌新品种试种,筛选出适宜聊城市种植的新品种珍稀菇类,例如玉木耳、榆黄蘑等;提升现有珍稀菇类种植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提高现有珍稀菇类产量。二是加强冷链物流建设,发展食用菌保鲜,保证食用菌特别是珍稀菇类的品质。三是发展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引入食用菌深加工企业,不断提高聊城市食用菌深加工产业整体水平。
4.2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支持富邦菌业、奥瑞菌业、茌平恒源、东盛、冠县芝艺缘等本地经营规模大、带动农户面广、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推动食用菌产业链开发,提升本地食用菌企业竞争力。二是积极引进仙芝楼、上海雪榕、如意情等国内外食用菌知名企业,依靠其在栽培模式、先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高食用菌生产的工厂化、标准化水平。三是鼓励企业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订单式生产,提高种植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
4.3 提高科研院所对产业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是食用菌产业长足发展的关键。聊城市农科院是聊城市唯一一家有能力并且正在从事食用菌科研工作的机构,它与国家、省产业技术体系联合,通过食用菌创新团队草菇轻简化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目前已拥有十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技术规程。今后,聊城市食用菌发展要以农科院为依托,不断强化食用菌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支持聊城市农科院食用菌科研创新和推广平台建设,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食用菌相关功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开发“食字号”“健字号”新产品,提高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成立聊城市食用菌科技发展联盟,全方位服务全产业链,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三是优先扶持食用菌产业方面的科研和推广项目,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四是建设“市县乡村企”五级联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体系,打通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在企业、合作社、农户中的推广率和转化率。
4.4 加强市场管理与电商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实体市场交易管理体系建设,鼓励分级销售,通过市场交易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品级、价格走势、当前价格、交易量等信息,引导收购商和生产者按市场行情公平交易;建立严格的市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产品准入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从交易关口把好食用菌初级产品质量关,实现产品质量追溯。二是注重网上供销平台建设,通过实体市场与电商平台相结合,形成零售带动批发、高端带动低端、优质优价、产销两旺的局面。
4.5 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一是积极推动食用菌文化旅游发展。支持莘县、东昌府区、冠县、茌平等食用菌生产大县举办食用菌文化节,提升食用菌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二是积极探索科普旅游的路子。在农科院创新基地蘑菇园、食用菌博物馆和食用菌科研中心建设科普示范基地,让人在参观游览中了解国内外先进栽培模式;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可以参考浙江方格药业和聊城东阿阿胶的做法,在修建厂房时,加设观光通道。三是充分挖掘聊城市众多食用菌特色村镇旅游功能,打造一县一特色、菌旅融合的“聊城模式”。
4.6 推广菌渣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
利用聊城市农科院成熟的菌渣微生物处理技术,对菌渣进行深化处理,不仅能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利用菌渣通过不同配比生产高附加值、营养均衡的生物有机肥,实现菌渣的循环利用,提高食用菌产业的长期效益[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