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改造的策略研究
2020-12-15张淑雅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中,党和政府成功实现了对民族工商业和工商业者的改造。此次改造的核心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改造,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其思想改造。本文以“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为例,具体分析党和政府在1953——1956年期间怎样通过理论教育、物质保障、社会实践、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榜样塑造这五种手段完成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改造。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在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时,如何精准地进行教育、改造,同样需要有效地运用各种改造策略。
关键词: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改造;荣毅仁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的三大改造之一,要把民主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企业改建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企业,让民族资产阶级放弃对企业的所有权,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开展的工作。“他们动荡不安,感觉到掌握不住自己的命运,不晓得明天怎么样。毛泽东同志讲,现在资本家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1]彷徨、惴惴不安,是当时大部分工商业资本家的心态,当然,荣毅仁也不例外。后来,他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及自己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改造存在很多认识的误区,而且对个人的前途也感到一片迷茫。毛泽东说;“思想问题要资本家改造自己,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但使用老经验,而且使得他们能够发展新经验。譬如荣毅仁年纪轻轻的,这种人来日方长,还可以学新的经验。”[2]面对广大忐忑不安的民族工商业者,我党没有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而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以荣毅仁为首的工商业者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了思想改造。
一、以理论教育来提高思想觉悟
马克思表示,理论只须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无穷的物质力量,反推理论只须说服群众,那就能通过理论的力量来牢牢掌握群众。由此可见,党可以通过理论教育作为切入点来提高民族工商业者的思想觉悟,打消其恐惧疑虑,使其更愿意接受党的改造。
党和政府在三大改造期间积极开设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教学班”,如阅读著作报刊、谈话、座谈会等,以此为途径来向民族资产阶级输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等先进思想,以期其思想能得到高效的改造。上海《解放日报》就曾积极响应此号召,开设了专栏——“总路线是我们的灯塔”来发表一些知名人士的学习感想,这些文章不负众望地对工商业者的思想改造发挥了很大的助力作用。毛泽东曾于1955年10月27日和29日在中南海约见了全国工商界的龙头人物,第二次就包括荣毅仁。两次谈话中,毛泽东都耐心地为其讲解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并勉励他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走社会主义道路。此外,1956年1月14日,中共上海市委邀请盛华、荣毅仁等300多位工商界代表举行座谈会,讨论学习北京市实行公私合营的先进经验和加快上海市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速度问题。[3]为了紧跟党的脚步,荣毅仁、盛康年等人建立了“7·1 学习会”,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党的各种理论政策。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党的大力宣传和教育,大部分民族资产阶级认清了社会发展规律,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思想开始逐步升华,纷纷表示要求公私合营,跟从中国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主动配合了党的“和平赎买”政策,由此大大加快了改造的进程。
二、以物质保障来推进思想改造
毛泽东曾明确表示改造资本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物质问题,物质问题包括职和权,都是资方在考虑到自身前途时需要索求的东西。党和政府深谙此理,所以采取了多种方式来保障资本家利益。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在处理私股资金、定息收入、人事安排等方面依照中央的指示,遵循“量才录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资本家进行了“特殊照顾”。在人事安排上因人而异对全国71万在职私方人员和约10万资方代理人,全部安排了工作,并对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资本家安排一定的领导职务,解决了其工作顾虑;在经济上資本家在拿得工资、股息红利的同时还可以领取国家定息收入,并对在改造过程中有突出贡献者予其维持高薪,保障了其基本生活;在政治上资本家享有选举权,并将其中较为突出的优秀代表推选为国家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的领导人以示表率,保障了其社会地位。陈毅的“请投荣毅仁一票”就一直被广传为佳话,荣毅仁也正是在其协助下于1957年被选为上海市副市长,他也曾先后担任市工商联副主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位,荣膺诸多个人荣誉。在生活上安排他们参加必要的社会劳动,以增加其对企业和员工的责任感。此外,国家还在公私合营后给此前参与辅助劳动的资方家属分配了适合其能力的工作。
经过以上全方位的保障,民族工商业者在社会改造后,不仅获得合适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同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既保障了其基本物质需求,又解决了其后顾之忧,这就为后续思想改造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社会实践来促成身份转变
毛泽东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深入社会生活实践可以使民族工商业者将其研习到的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联结,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进而改造自己,这也是进行思想改造最为有效的方式。
毛泽东曾表示工商业者应将其企业作为其改造、新生的总基地,应当同员工一起劳动,从而达成民族工商业的彻底改造。党和政府深知只有积极地组织工商业者去参与各种政府组织活动,如参观城市工厂和乡村企业,劳动竞赛运动等,使其在实践中多方位地感受工商业改造成果丰硕的客观事实,从而使其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改造中去。从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就可以探出究竟。该报于2月至12月期间先后发表了《上海市五百多个公私合营工厂参加厂际竞赛》、《上海三千八百多户公私合营工厂七千多私方人员参加劳动竞赛》等多篇文章,有力地证明了党对民族资本家的实践教育是十分成功的。于1955年12月举行的上海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荣毅仁率先表示愿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接受改造,抛弃以往旧的 “剥削者”身份,成为新的自力更生的“劳动者”,不少资本家在其感染下纷纷表示愿意接受社会改造。
通过党的积极引导以及具体的社会实践使工商业者意识到并亲身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苦,更正了“资本家养活工人”的错误理解,从而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改变,使其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了自身思想、立场以及态度的转变,促进他们向新的社会身份转变,对此次工商业改造产生了巨大的正面推动效果。
四、以榜样塑造来产生模范效应
在这样的一个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过程中,通过挖掘和树立榜样人物,通过典型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产生模范效应,从而提高群众的行动力,使其朝着党和政府引领的正确方向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斗争中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毛泽东曾在与工商业界的谈话中提到,要先培养一批有爱国意识、思想先进,愿意主动向党靠拢的资产阶级,再通过他们产生巨大的模范效应从而去说服、吸引、“拉拢”剩下的资本家们。[4]在1955年10月毛泽东又重复了这一观点,认为通过这些带头积极分子去说服大多数人的效果更好。[4]在1955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工作会议上,刘少奇也表示“要在资产阶级分子中间培养一批核心进步分子,每一个城市里面应该有几十个或者几百个”,因为“资本家中间的积极分子能够起一种作用,这种作用是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中的积极分子起不了的”。[1] 1956年元月初,毛泽东到上海视察了荣毅仁的企业,这是毛泽东一生中视察过的唯一一家私营企业。在工厂里,毛泽东询问了荣毅仁公私合营后工厂的运营情况,高度肯定了荣氏企業在全国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
党和政府通过挖掘、塑造像荣毅仁这样的典型人物,使民族资产阶级放下成见与疑虑,认识到公私合营并不是一场“阴谋”,消解了原有的不安、顾虑,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广大民族资产阶级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党的改造,投身到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营中去。
五、以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更正思想误区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高质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触及人们思想深处的问题,引导人向正确方向发展。为了减少工商业改造中的社会动荡,使民族资产阶级主动配合改造,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种方法,认为此法能够革新观念,更正认识上的误区。
工商业改造时期,党通过在适当时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弄清了当前形势和国家政策,使其明确“爱国守法,积极经营,接受改造,前途光明”的道理,提高了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自觉性。1955年3月21日,毛泽东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对于“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还是要作公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实行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条是不行的”。[1]为了保证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正面地开展开来,他还强调对这一方法不要有顾虑与害怕的思想。荣毅仁曾在1954年带头说过:“我们私营工商业者一定要真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自觉地接受改造,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坚决地与自私自利思想作斗争,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民族资产阶级通过开展高质量、建设性的批评,认识到昔日由于自身的认知局限,更因为受到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荼毒,从而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有着极深的误解。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他们创新正确认识了二者,慢慢意识到此次改造的不可逆转和不可规避,是以自发踊跃地加入了公私合营营垒,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六、结语
在党和政府的多方引领、教育下,全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最终取得胜利。1956年1月底,上海召开公私合营大会,荣毅仁在庆祝游行时表示在此次改造中于他而言失去的是个人微不足道的利益,得到的却是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番肺腑之言是荣毅仁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从犹豫质疑到坚定拥护,荣毅仁一路来的思想变化表明了人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表明了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改造的成功。
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殊性,将思想教育策略灵活地运用于工商业改造中,不仅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对改造中一系列政策的认知程度,更培养了他们参与改造的热情,继而凝聚成了强大的变革力量。今天,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因此党在针对社会建设中出现的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时,依旧要不断继承并创新有效的方法策略,从而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177,180.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176.
[3]新华社.上海市委邀请工商业代表座谈讨论加快私营工商业改造速度问题[N].人民日报,1956-01-15.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489,489,406.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荣毅仁.毛主席指引社会主义道路[A].缅怀毛泽东[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计泓赓.荣毅仁[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张淑雅(1995-),女,安徽蚌埠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