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创新模式探究

2020-12-15韦利梅

文存阅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新时代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均建立“奖、贷、助、补、减、偿”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实践过程中,育人效果甚微。本文以某高职院校“饮水思源”项目为例,探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

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切实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 “十大质量提升育人体系”,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目前,随着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手段的多样化,大学生因贫困辍学状况己得到解决。但现有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模式侧重于学生的经济资助,而“育人”效果甚微。这要求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者要主动拿起“手术刀”,积极创新资助育人新模式。

一、现行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物质”轻“精神”,资助内容单一,多元扶助缺失

目前,资助工作焦点更多集中在经济层面,停留于保障性经济资助,对贫困生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次的需求未能建立扶贫助困的长效机制。可见,现行高职院校资助内容单一,多元扶助机制缺失。

(二)受资助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软贫困”

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偏远落后地区,资源分配不均衡的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得他们基础相对落后,特别在综合能力基础处于弱势地位,动手实践能力和发展创新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只是解决贫困学生的基本经济需求已经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需求。

(三)缺乏“以人为本”理念指导,忽视贫困生的个性化资助

贫困学生大部分存在的心理状况表现为自卑,冷漠、焦虑、敏感、抑郁、缺乏与人正常交往的勇气、抱怨社会不公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不同个体问题决定个体需求不同。现有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缺乏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生个性化的需求。例如,来自偏远贫穷山区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或区域条件限制,没有机会接受计算机、舞蹈、演讲等方面的培养,进入大学后与同学之间产生较大差距,导致不合群、自卑等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解决,能够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四)受助学生权利与义务不相统一

学生在获得资助的权利后,没有要求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喜爱攀比、爱慕虚荣甚至互相比困的心理,形成坐享其成的心态,不利于大学生健全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创新资助育人模式的理论指导--社会交换理论

(一)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 20 世纪 60 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逐渐兴盛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主张人的一切活动和社会关系都是以奖赏和报酬为向导。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他把社会交換分为三种形式: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即基于交换过程中内在体验和感受,心理上的满足等;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即给予交换结果的金钱、商品等。混合性的社会交换,既有内在性报酬也有外在性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指导。1.体现资助工作中互惠和公平原则的重要性;2.学生资助工作中,没有义务的交换是不可持续的;学生仅仅是获得金钱的资助而没有履行相应义务,获得资助后学生不会懂得珍惜。3.经济上交换获得的满足感是短暂的,而贫困生深层次需求获得的满足是以长期的;4.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使其获得深层次需求的满足。

三、构建高职院校“资助与育人”新模式

以某高职院校 “饮水思源”项目为例,尝试探索“资助育人”新途径。二级院系将资助育人工作以项目化展开。

(一)以项目为抓手,以平台为支撑,提升受助学生素质能力

1.“一个团体”—饮水思源社。成立贫困生组织-饮水思源社。全系贫困生为饮水思源社成员。组织在负责资助工作辅导员的指导下完成“资助”和“育人”工作。一、协助完成贫困生认定等保障性资助事务工作。二、完成针对性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三、关注贫困生心理需求,展开心理帮扶。

2.“两大平台”—综合素质提升平台、校外交流成长平台。饮水思源社下设综合素质提升平台和校外交流成长平台,素质提升平台分别设立创业中心、演讲中心、社交中心、情绪管理中心,校外交流平台组织义教队、社会实践队等参加校外社会实践交流活动并取得相应素质积分。受资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每个贫困生每学期可选择相应平台参加训练提升活动,以提高自己缺失的素质能力,满足自身成长中深层次的需求。达到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实现个性化资助育人的功能。

(二)树典型、立榜样,评选星级励志人物

先优典型是无价的教育资源,在贫困生精神资助工作中更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每学年举行星级励志人物评选,如学业之星、自强之星、创业之星。他们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更能教育、引导和激励身边同学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产生无穷的榜样力量。

(三)大力推进“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专题教育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饮水思源社的管理下,常规性开展形式多样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专题教育,使学生进而转化为努力学习、自觉成才的动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结语:综上所述,资助育人工作,在实现“资助”的同时,应将“育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资助与育人协同发展,将资助育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邵红万.构建资助育人创新工作体系的思考.扬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19):62-65.

[2]段玉青.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5):164-168.

作者简介:

韦利梅(1990-3),汉族 广东茂名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讲师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新时代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