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0-12-15杨华平周丽丽陈秀君刘芳刘学颖
杨华平 周丽丽 陈秀君 刘芳 刘学颖
摘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宝贵财富,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冀东红色文化深耕精研,探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政课有机融合的具体途径,以解决教学组织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的体验感悟的问题,并突出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更好履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
一、冀东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以思政课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较少,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有效性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
地方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一定地域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逐渐积淀起来,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宝贵财富。探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财富。[1]
冀东地区,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李大钊纪念馆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的重要基地;唐山抗震纪念馆展示了唐山人民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冀东烈士陵园体现了冀东先烈为人民牺牲的高尚品质;冀东抗战纪念馆,冀东地区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冀东抗日武装先进事迹的纪念馆;潘家峪革命纪念馆向世界人民展现了日本法西斯的侵华铁证,提醒着中国人民不忘被侵略的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深入挖掘冀东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对该地区丰富的革命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传承与创新,来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有利于传承地方红色革命精神;阐释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当代意义,建设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来帮助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为新时代青年树立典范,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践证明,把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不仅有助于教师内化理论教学相关内容,而且也有助于其外化教学语言,更能实现教学实践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推动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冀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
立足冀东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将冀东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衔接,建设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的实践平台,把冀东地区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有机融合,发扬红色传统,进行道德根基探寻,要创新方式方法,把地方红色文化转化为课程,把文化现场转化为大学生的课堂,为此本文进行了第一、二、三、四课堂混合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1、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三進”(第一课堂,课程建设)
深刻认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关系,扎实推进冀东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用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
系统推进课程建设,推进冀东红色文化进教材(编辑整理红色文化材料,打造校本思政课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红色文化课程纳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将冀东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衔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使之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优良道德教育。
建立冀东红色文化资源专家智库,编写冀东红色文化通俗教材。面向学生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并实行学分化管理,课程设置拟定为32学时,2个学分。以此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筑牢信念之基。
2、建设红色文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
(1)丰富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育人实效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我们充分利用教学楼及教室空间,经过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了思政课教学拓展区-冀东红色文化长廊,充分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辉煌历程,成为特色鲜明的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区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及所在的四个大教室,统一造型设计,从兴国大德、辉煌历程、大道之行、惠及天下、思想之光、百年流变、匠心筑梦七大部分集中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辉煌历程,搭建起富于形象性、立体化和感染力的实践教学场所,成为特色鲜明的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
推进李大钊精神进校园。邀请李大钊纪念馆宣讲团到校宣讲,以乐亭大鼓、演讲、李大钊诗文诵读等形式展现李大钊的革命历程,把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呈现了系列生动的革命实践教育课。
(2)成立素质拓展工作室,下设二个分社。
第一,红色诗词诵读社:组织演讲及朗诵活动80余次,传承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从中汲取很多正能量。还增设其它形式如开辟红色图书角,以便师生随时借阅、学习红色经典,定期组织开展图书交流会,互相推荐好书籍,分享读书心得与体会,让读书变得‘红而有趣,增强师生读书的积极性。
第二,成立冀东红色文化宣讲团,将冀东地区的红色文化编成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故事进行宣讲,使学生在宣讲的过程中得到历练和成长,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筑牢信念之基。方式方法可运用“线上+线下”宣讲模式,在课堂上宣讲的同时,在相关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广、在线直播,扩大冀东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3)面向全校学生成立形式灵活多样的冀东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社团:如大钊精神学习社、红色诗词社、红色文化书法社、红色之声等,通过橱窗、板报、电子显示屏和采风、广播、情景剧、宣讲以及快闪、Rap等时代性强、更受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讲述经典革命故事,加强对冀东红色文化的推介和传播,积极打造红色文化的软环境。
3、打造红色文化第三课堂(红色文化遗址空间)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课堂上,更要开展冀东红色文化实践研学体验活动[2]。建设校内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与区域红色资源单位密切合作,协同育人。先后组织师生到大钊纪念馆、唐山博物馆、唐山抗震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重走红色之路,通过討论、交流、演讲、撰写心得等方式体验革命道路的艰辛,也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并培养有兴趣的大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担当义务讲解员,组织大学生党员到实践基地进行新党员入党宣誓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走访老红军、新四军及其后人,传承革命精神;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新技术,建立冀东红色文化资源音像展览室,转化好、保存好、利用好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4、建立红色文化第四课堂(红色网站虚拟空间)
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建设,创新冀东红色文化网络宣传模式,开办冀东红色主题网站,网页设置党史课堂、知识竞赛、基地建设、活动风采、红色资源、外部链接等平台,建设冀东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在校园网主页上增设“红色文化阅读“专栏,创建一个自主学习、自觉参与红色文化互动体验的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播放红色主题影片、宣讲冀东红色故事、组织红色文化主题公益活动和知识竞赛,吸引学生走进冀东红色文化、了解冀东红色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教学资源,思政教师要明确思政教育的育人目的,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和挖掘地方红色文化价值,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3]
参考文献:
[1]李洪侠,刘爱华,季洪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11):133.
[2]潘金刚.《高校构建红色文化立体思政课堂的路径探索》.《文教资料》.2018年第29期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05-05.
作者简介:
杨华平(1963-),女,大学本科,学士、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课题:
“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005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