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禹治水主战场的历史分析

2020-12-15李玲

文存阅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摘要:大禹治水名扬中华,其出生地和治水区域地点存在争议。历史证实,大禹故里在河南登封篙山脚下。“禹生石纽”是“禹生于石”神话叙事的置换变形。黄河三角洲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

关键词:大禹治水;大禹故里;黄河三角洲

除害兴利,始终是人类治水的不懈追求。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历史上就有女娲、共工和鲧治水的记载,但直到大禹时代才开创了治水成功的新纪元。大禹成功治水的壮举和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大禹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治水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成为华夏儿女的立业根基。

在中华大地,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众口皆碑。但大禹的出生地以及治水的流域和地点却有很大争议。《孟子》、《史记》、《蜀本记》等文献中都有“禹兴于西羌”或“出于西羌”的记载,出生在汶山广柔县石纽乡。民国时期汶川《大禹志》,也支持这一观点。近年来又有人提出,禹的故乡为现在的四川省绵阳市附近。还有的学者根据古代治水的技术和交通条件,认为大禹故里应该在黄河下游区域。

鉴于对大禹出生地的争议和远古时期交通条件的限制,故而对大禹治水的地域和地点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争议。古代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多数认为是黄河水流域,地点是现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的龙门山。如,先秦《禹贡》中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曹魏《魏土地记》中也有“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的记载。当时,河水泛滥成灾,龙门山挡住了河水去路。大禹到了现场,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个大口子,河水便畅通无阻,史称禹门口。事实上,这里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水势汹汹,声震山野,十分险要。按夏代当时的施工条件和技术水平,很难想象能够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

大禹作为劳动人民心目中的治水英雄,为世人历代相传。人们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开拓进取,奋发图强,许多名山大川都被说成是受大禹治理过的,所以,在各地相继留下了纪念大禹的遗迹。如,山西河津有禹门口;湖北武汉有禹功矶;湖南岳麓山巅有禹王碑;安徽怀远有禹王宫;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山东禹城有禹迹亭、禹堤。这些遗迹,记刻着人们对大禹精神的褒奖和思念。

传说故事,不必究其真伪。但作为学术的探讨,必须以事历史实为依据。由于现今还没有发现夏朝时期存留下的文字记载,所以,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梳理,探讨大禹出生地确定其治水流域和地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禹其人其事的考证

(一)历史上确有大禹其人,并非传说

关于大禹其人其事,总是伴随着某些传说与神话色彩。长期以来,有很多学者认为,大禹是一种传说,历史上并无其人。如,中国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就对史书上大禹的记载进行了质疑和否定,提出“禹是上帝派下来的神,不是人”,禹是由开天辟地的神逐渐人格化为人。并根据《说文解字》“禹,虫也”的解释,疑为大禹是“神话里的动物”。

也有学者根据神话学原理加以推论,认为大禹既非神,又不是具体“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以“虫”为图腾的部落。

但据笔者搜集到的文献证实,历史上确有大禹其人。

第一,周初所传文献及近代诸多学者研究证实,大禹不是天神,而是人王。王国维研究证实,成于周初的《皋陶谟》作为记录君臣谋议国事的重要文献,所记载的大禹和皋陶的以德治国对话、大舜和大禹的治国安民对话、丹朱罪过及大禹功绩等内容是可信的。《秦公簋》《齐侯钟》等青铜器铭文中有关“禹迹”的记载,均可证明“齐国和秦国无不信禹为古之帝王且先汤而有天下也”。郭沫若研究上述文献后也指出,“禹为夏之先祖”。[1]

上古所传文献,墨家《墨子·简爱》中的引文《禹誓》和儒家《尚书·夏书》中的引文《甘誓》,内容均是大禹征伐三苗的誓词,文字大同小异,这表明历史上确有大禹之人和《禹誓》之文,并非后人伪作。

第二,西周青铜器铭文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存在。《收藏界》2002(12)载文指出,保利艺术博物馆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发现一件2900年前的西周遂公盨青铜器,上有十行九十八字长篇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学勤教授认为,该铭文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的文字记录,这也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

第三,司马迁根据先秦古籍的记载,在《史记﹒夏本纪》记录了夏王朝的存在。“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大禹创立夏朝,儿子是启,孙子是太康。太康当王以后管理不善,被东方来的后羿赶跑了。此后七八十年,到少康时又恢复夏朝王统,到夏桀被商汤灭掉。夏王朝从大禹开始有十四代十七王。

第四,安徽发现“禹会遗址”。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通过征伐三苗、建立阳城、禹会诸侯三个重要举动,最终实现天下归心,建立夏朝。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论功行赏,凝聚人心,史称“涂山之会”,《左传》、《后汉书》均有记载。200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队,在安徽蚌埠市禹会村发现了遗址。“禹会村”名,就取于“禹会诸侯”之意。该遗址为一长方形土堆,上面北侧有一烧祭面,中央有35个大小、距离相近的柱坑。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认为,这个遗址是可靠的,大禹其人,并非传说,确为信史。[2]

据此,笔者认为历史上确有大禹其人,并非传说。

(二)“禹生石紐”谓之神话传说

关于大禹故里的研究,史学界长期流行“禹生石纽”说。最早见于战国《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西汉扬雄《蜀王本禹生石纽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晋人皇甫谧在注解《史记·六国年表》时,也沿用了汉人杨雄的观点。此后“禹生石纽”之说多为历代史籍所沿袭。1999年6月8日《人民政协报》第四版刊出的《大禹故里在川北》一文,其观点也是沿用了汉人杨雄之说。

应该是,《尚书·禹贡》和《尔雅》的可信度较大。大禹在其出生地黄河下游治水取得成功,成为华夏民族的治水英雄,人人敬仰,各地争相传颂,视为崇拜偶像,移植为本地治水英雄,传为佳话,成为历代史书记载的对象。这也反映了广大百姓对大禹精神的崇敬和向往。

(二)古代黄河三角洲洪涝频发,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

大量历史史料证明,大禹治水主战场在黄河三角洲。众所周知,我国史前文明主要发源于古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大夏王朝也建都在河南嵩山地区。大禹治理洪水理应治理人口众多的区域或者周边地区。从地形来看,大洪水只能发生在郑州东北的黄河下游,不可能产生在黄河中上游一带。中上游有充分的回旋余地,可在山坡上避水。而古兖州地处黄河下游大平原,大致范围位于今天的豫东、鲁西南地区。这里地势低洼平坦,夏秋季节降雨集中易积水。雨水携带大量泥沙涌向下游河道,逐渐沉积淤塞河道,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治水求生是头等大事。

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鲧采用“堵”的办法筑堤治水,九年不成,最后被放逐羽山(今江苏东海县与山东临沭县交界)而死。舜帝继位之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治水经验,改“围堵筑障”为“疏顺导滞”,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和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大禹治水的地域正是今天广义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即北至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这正是龙山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既是大禹的故里所在,自然成为大禹治水的主战场。

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和《禹贡》“浮于济漯”中可以看出,古代黄河三角洲是古兖州之域,境内有黄河、济水、漯川等众多河道,是洪水暴发的重灾区。至今,黄河三角洲地区仍有徒骇河、马颊河之名称,这是仅小于黄河主流的两条河流。这两条河,流经四千多年来,部分河道虽数度改变,但河流名称仍沿用古名,当是部分九河名称的遗留。[9] 大禹治水在滨州无棣县留下许多遗迹,旧时碣石山上修建有“禹王庙”和“禹王亭”等建筑,印证了黄河三角洲人民缅怀大禹治水的无限情怀。

大禹因治水成功造福于民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作为治水先祖,大禹不仅以治水功绩、治水经验千古传诵,而且以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治水精神光耀萬代,为中华民族积淀了特别的精神财富,孕育出独特的民族气质。

三、结语

黄河下游作为夏文化的发祥地,既是大禹父母生活的区域,更是大禹故里和治水征战的中心。古代黄河三角洲洪涝频发,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禹生石纽”和大禹治水黄河上游,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而是大石传说和大禹崇拜的文化传说。

参考文献:

[1]段喻,大禹的传说与史实[N],华西都市报,2019.7.29第9版.

[2]李伯谦,考古发现中寻找大禹[N],光明日报,2018.08.05第06版.

[3]张洪泽,岷江上游羌人的大禹崇拜[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4)91-96.

[4] 杨栋:“禹生石纽”传说的文化阐释[J],中原文化研究,2015(5):122-127.

[5]王禹时,大禹故里初考[N],人民政协报,1999年6月8日第四版.

[6]田继周,先秦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56.

[7]周原孙,禹生石纽辨析[J],中国大禹文化,2012(12).

[8]常松木,大禹故里考论[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3):37-40.

[9]姚政,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大禹治水及有关问题[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48-63.

作者简介:

李玲,女(1971-),泰安人,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齐鲁文化与思想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课题名称:

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JXH2020Y51);日期:2020年4月22日;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课题主持人李玲(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土壤表层盐分在不同群落的变异分析
黄河三角洲芦苇、盐地碱蓬单生与混生群落生长差异分析
旱稻种质资源的耐盐性鉴定评价
基于WebGIS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灌丛周围有机质富集及水分运动研究
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氮的差异研究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预测
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
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历史之鉴
黄河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格局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