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相关争论

2020-12-15杨青梅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年3期

[内容提要] 自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提出以来,相关争论层出不穷。20世纪初以来,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主要有四个主题:一是规律存在性,二是规律所涉及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三是规律与资本主义阶段之间的关系,四是规律与危机的关系。通过对上述争论的梳理可以发现,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诘难是不成立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没有被否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决定性因素;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不是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初期;该规律构成了近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进行经验检验还存在诸如价值衡量、统计口径等问题,有待后续研究。

[关键词]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

[作者简介] 杨青梅,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 引言

马克思批判吸收古典经济学,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1]6-7 即,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利润率会下降。 [2]236

2012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第二部分(MEGA2II)一经出版便引起学术界的兴趣。迈克尔·海因里希(Michael Heinrich)于2013年4月在美刊《每月评论》发文,指出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利润 率趋向下降规律。 [3] 海因里希的观点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回溯历史,关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达到过四次高潮:20世纪初,罗莎·卢 森堡(Rosa Luxemburg)、娜塔莉·莫兹科斯卡(Natalie Moszkowska)、奥拓·鲍尔(Otto Bauer)、亨里克·格罗斯曼(Henryk  Gross- mann)、莫里斯·道布(Maurice Dobb)、鲁道夫·希法亭(Rudolf Hiferding)对这一规律发表看法,这一时期的争论以理论分析为主;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相关争论伴随着保 罗·斯威齐(Paul Sweezy)的《资本 主义发展论》和琼·罗宾逊(也作乔安·罗宾逊,Joan Robinson)的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版而产生,约瑟夫·吉尔曼(Joseph Gillman)的《利润率

下降》一书使得争论内容拓展到经验验证层面;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加深,美国爆发石油危机,对危机问题的讨论使得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再一次达到高潮,代表学者如置盐信雄(N. Okishio)、爱德华·沃尔夫(Edward N.Wolff)、 弗雷德·莫斯里(Fred Moseley)、大卫·耶菲(David Yaffe)、欧内斯特·曼德尔(Erncst Mandel)、本·法因(Ben Fine)和劳伦斯·哈里斯(Laurence Harris);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蔓延至其他国家,危机再次成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争论热潮的触发点。

不仅理论界对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有着诸多争论,现实经济的发展似乎也否定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如热拉尔·杜梅尼尔(Gérard Duménil)和多米尼克·列维(Dominique Levy)对美国1948—2000年的利润率进行考察发现,自20世纪8 0年代,利润率出现新的上升趋势。 [4] 他们和米歇尔· 于松(Michel Husson)都认为利润率与当前 危机关系不大,克里斯·哈曼(Chris Harman)、安德鲁·克里曼(Andrew Kliman)、阿兰·弗里曼(Alan Freeman)、路易斯·吉尔(Louis Gill)等人则持有相反观点。

那么,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否真的存在?如何解释现实中出现的反例?如何理解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及资本主义危机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系统地梳理现有的争论。这样才能厘清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涵,为我们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危机提供正确的视角。下文对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进行梳理,回顾马克思的利潤率趋向下降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二、 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

(一) 规律存在性

海因里希认为马克思实际上放弃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原因在于:(1)利润 率趋向下降规律仅适用于未来,它表述的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性命题,过去有关利润 率的事实无法证实或驳倒它,规律因不能被证实而崩溃;(2)利润率公式为p=s/(c+v),可 变形为p=(s/v)/[(c/v)+1] (p、s、c、v分别表示利润率,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无法证明分母增长快于分子,马克思也未对长期中利润率趋向下降会超越所有抵消因素的假设做出解释;(3)马克思没有任何关于危机的统一理论,他关于资本主义危机倾向的构想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无关;(4)马克思怀疑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正确性,在1863—1865年手稿中,他不相信自己的解释,在19世纪70年代,他的疑虑加深,在1875年以《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数学分析》为题发表的稿子中,他发现尽管资本价值构成增加,但利润率仍有增加的可能性。 [3]

克里曼等人声明海因里希误解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含义和马克思的意图,规律是解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原因而不是预测利润率必然下降。 [5] 他们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证明马克思坚持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正确性——剩余价值率这样的反作用因素增长受限,不能因为存在反作用因素就认为规律不存在。 [5]

谢恩·玛治(Shane Mage)认 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能够解释资本特有的周期运动,符合合格的危机理论的特征。 [6] 通过对马克思利润率公式p′=s/(c+v)=s′/(c/v+1) 的变形(其中p′、s′、c、v分别表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将v略去(长期中v越来越小,可不予考虑),以Q表示资本有机构成(在玛治的公式中Q=c/(v+s)=c/v(1+s′)),最终利润率公式变为p′=s/c=s′/Q(1+s′),Q的增加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表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带来资本有机构成Q和剩余价值率s′的提高,但s′在分子分母中均出现,长期中,前者带来的下降效应会超过后者带来的增长效应。 [6] 在每个经济周期中,工资上涨导致资本家寻求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造成每个经济周期中都有一轮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起反作用的是短期的甚至一次性的因素。 [6]

海因里希对此回应指出,玛治略掉v在数学上是冒险的。 [7] 从玛治的公式出发,剩余价值率s′同时出现在分子和分母中只是一种错觉,因为Q=c/(v+s)也可以写成Q= c/v(1+s′),当把Q的这个表达式放入玛治的利润率表达式中时,得到s/c=s′/[c/v(1+s′)](1+s′),因为分母中的两个(1+s′)可 以完全被抵消,所以得到s/c=s′/(c/v),因而s′在分母中存在只是一个错觉,海因里希进一步提到,当用玛治定义的方法来理解时,可以把任何分量放在分母中。 [7]

玛治对于海因里希的批判并不严密,因为玛治从利润率公式中直接去除可变资本v(罗宾逊夫人有v趋近于零的论述,后文将提及),但这不意味着应该放弃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因为(1)规律是对趋势的判断,不要求利润率永恒下降;(2)马克思对利润率公式中为何分母增长会超过分子有过解释,随着技术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无限的,但剩余价值率的增长受到众多束缚;(3)马克思对于危机的构想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紧密联系;(4)马克思承认规律的正确性。

(二) 规律相关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

1. 前提条件的正确性

一般认为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有两个重要假设:剥削率(即剩余价值率)不变和实际工资不变。并认为有一个对规律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事实:资本有机构成随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而提高。

罗宾逊指出上升的资本有机构成(人均资本)、不变的实际工资、不变的剥削率相匹配是错误的,该规律和马克思的其余观点相矛盾。 [8]33-34 具体如下:(1)随着技术 进步,不变要素低廉化、可能出现的资本货物周转时期减少(如可以节约生产和销售所需资金的运输发展)会抵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倾向,因此资本积累和 技术进步不一定会增加每人资本。 [8]33-34 (2)如果剥削率不变,则实际工资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必定提高,而马克思阐述规律时认为实际工资倾向于不变。 [8]36-37 罗宾逊进一步提出,保证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既定,所创 造的价值率不变,则 v+s不 变,生产率提高带来商品价值下降,实际工资不变的条件下,劳动力价值减小,因而,v渐趋向零,而s/v趋向无限大。 [8]36-37

同样地,斯威齐对规律的条件提出质疑:(1)同时假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剩余价值率不变可能不适当,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产业后备军,必然会带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应该假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剩余价值率提高同步,利润率变化方向将未定。 [9]135-144 (2)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小于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前者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大,因为:1)资本有机构成是一种价值表现;2)劳动率保持上升,工人个人拥有的机器和原料数量增长,但这不能作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指数。 [9]135-144 他得出结论,应该视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两个变量大体同等重要,因而,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着手无法得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结论。 [9]135-144

曼德尔认为资本价值构成必然提高:竞争带来节约生产成本的压力,推动技术进步,除非活劳动代替机器是有利可图的,或者第1部类生产出的机器能够节约劳动且不增加本身的内在价值或工资货物价值下降小于新原料的价值下降(即第1部类生产率增长大于整个经济生产率增长),才可能使得节约成本的技术进步不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但是,新设备的价值取决于当前劳动生产率且在开始阶段不能大量生产,因此条件不成立,节约成本的技术进步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10]74-75 哈曼提到“‘你不能用明天的砖建今天的房子。,一年或两年后购买新机器的成本更低的事实,并不能减少你已经花费在现有机器上的钱。事实上,技术革新和生产力提高得越快,机器遭受‘道德贬值而过时的速度也就越快。结果利润率的压力有增无减。” [11]

罗宾逊认为剥削率不变和实际工资不变不可能同时存在,因其未理解马克思的抽象思维;斯威齐提出同时假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剩余价值率提高,且假定前者提高的幅度比后者大,这样的假定不合适,因其未考虑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为无限,并且,技术进步只可能减少未来投资,不可能帮助资本家从现有投资中获益,不能减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2.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否构成利润率趋向下降的主要原因

置盐信雄从技术问题上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进行讨论,其观点(即置盐定理)成为20世纪70年代学者讨论的焦点。置盐定理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原因归结为实际工资的提高。

置盐的三個假定是:实际工资不变;资本家是否引入新技术依据“成本准则”而非“利润率准则”;斯拉法价格体系决定利润率。 [12] 置盐进行数理分析后得出,资本家引入新技术不一定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统计研究的缺乏而不讨论资本有机构成是否会随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引进而提高;一般利润率不受“非基本品行业”引进新技术的影响,但随“基本品行业”引入新技术而上升;除非实际工资上涨足够高,否则“基本品行业”所引进的每一项技术创新必然提高一般利润率。 [12] 置盐的观点引发大量争议,裴宏等人总结:对置盐定理提出批评的观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但都未指出置盐定理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结论截然相反的本质原因。 [13] 裴宏等人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分为三个基本命题:技术进步将导致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上升;技术进步将对利润率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长期中,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 [13] 他们通过证明得出置盐定理支持第一、二个命题,置盐定理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核心差异在于技术选择标准不同,置盐定理证明了成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最终会导致社会平均利润率上升,这只是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一个特例。 [13]

沃尔夫和莫斯里基于美国数据探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在1979年的文章中,沃尔夫构建一个两部门经济体——第一、二部门分别生产工资品和资本品,资本品在两个部门都被使用且不存在其他的行业间流动,资本品折旧率为δ,将利润率简化为当前成本利润率,将劳动力价值定义为劳动力再生产成本。 [14] 推演结果显示:如果实际工资提高速度和技术构成速度一致,则有机构成不会上升;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正相关。 [14] 他将两部门经济体扩展到n部门经济体,并使用美国经济分析局1947年、1958年、1963年和1967年8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经验验证。 [14] 综合两个过程,沃尔夫得出:尽管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理论上不健全且在经验上无法获得支持,但是马克思的分析图式对于分析利润率运动中孤立的决定因素是有用的;利润率的变动根本上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和真实工资改变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利润率的变动未必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相反,因而利润率未必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下降。 [14]

沃尔夫在1986年的文章中重新估算并得出利润率下降,但下降原因不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是剩余价值率下降。 [15] 莫斯里认为沃尔夫的经验检验不可靠,因为沃尔夫没有区分生产性资本和非生产性资本。 [15] 莫斯里区分生产性资本和非生产性资本,使用美国1947—1976年的数据估算,结果是:从1947年到1976年,资本构成增加41%,以五年平均水平看,资本构成从1947—1951年到1972—1976年,提高了28%;从1947年到1976年,剩余价值率增加了19%,以五年平均水平看,剩余价值率从1947—1951年到1972—1976年,上升15%;最终,由于资本构成的提高比率大于剩余价值率的上升,因而这段时期内利润率显著下降——估算得出1947—1976年利润率下降了15%,从五年平均水平看,从1947—1951年到1972—1976年,下降10%。 [15] 莫斯里指出如果生产性资本和非生产性资本的差异被沃尔夫考虑在内,则可得出美国二战后利润率的下降由资本构成提高而非剩余价值率下降导致。 [15] 在驳斥莱伯曼对自己的质疑时,莫斯里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关于非生产性劳动的理论和个别公司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个别公司增加非生产性劳动是为了提高个别利润率或者避免利润率更多地下降,但是这些私人决策对于经济整体的结果是降低一般利润率。 [16]

置盐定理只是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一个特例,并非否定了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区分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有必要性,因为只有生产性活动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但长期来看,生产性领域和非生产性领域,其利润都趋向下降。本文对此进行的构想是,沃尔夫和莫斯里所针对的只是美国二战后二三十年的数据,如果从更长期来看,或许会更加准确。

(三) 规律与资本主义阶段的关系

1. 规律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吉尔曼认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不适用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利润率下降是由于剩余价值实现困难。 [17]127-129 通过统计1849—1952年美国制造业的资本有机构 成、剥削率和利润率,他发现,1919年之前,资本有机构成和剥削率都上升,利润率变化不明显,1919年之后,资本有机构成、剥削率和利润率几乎没发生什么变化。 [17]127-129 对于1919—1952年,资本有机构成、剥削率、利润率动态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不一致,吉尔曼提出两种态度:一是认为一战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已经失效;二是探讨公式各因素能否充分反映美国20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新情况。 [17]127-129 吉尔曼持后一种态度并指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剩余价值生产条件发生变化——科学管理等生产技术革命节约不变资本,缓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促使剩余价值率继续提高,利润率由下降变为上升,马克思的公式中,剩余价值=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工资,实际上,余额还包括销售成本和税收等非生产性开支,资本主义初期,这笔费用可忽略不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垄断盛行,非生产性开支增大,资本家净利润下降,马克思公式不再适用。 [17]127-129 他提出,净利润率= (s-U)/ C[s、C、U、s-U分别表示已实现的总剩余价值、总成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非生产性开支、已实现的净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初期,U可忽略不计,规律存在的前提是s/v比c/v增长更慢,在垄断资本主义时 期,U变大,规律存在的前提变为s/v比U/v增 长更慢。 [10]261-262 吉尔曼已经把垄断时期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原因归为剩余价值实现困难。

2. 规律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时期,且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

希法亭认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和早期資本主义工厂进入现代工厂——“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技术的进步,表现为等量活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的日益增加。在经济上,这个过程反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反映为总资本中不变资本额比可变资本额的增长。c:v比例中的这一变化表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和早期资本主义工厂到现代工厂的情景变化:前者是处于狭小的劳动空间和拥挤在几台小机器周围的工人;后者是在庞大的自动化机器后面的少量的、有时几乎看不到的工人,而且他们似乎越来越少见了。” [18]201-202 同时,不变资本组成也发生变化,固定资本比流动资本增长更快,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无论是扩大再生产还是建新企业都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18]202-208 资本流动因此受限,利润率平均化受到影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极上,利润率降到平均利润水平之下由完全不同的原因产生。 [18]211 繁荣时期,原料价格上升比成品价格快,采掘工业利润率提高;萧条时期,供给原料的部门利润率长期低于平均水平,有利于加工工业利润率恢复到平均水平,不同部门在不同时期所受影响不同,通过联合来克服利润率差别。 [18]214-216 联合是走向垄断的中介。 [19]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及为克服利润率差别所采取的措施促成垄断,而后伴随垄断出现金融资本。

吉尔曼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剩余价值实现问题引入,但剩余价值实现问题是否能构成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利润率趋向下降的主要原因值得深思。此外,规律涉及的是总资本,而非单个资本,吉尔曼所用数据时间段可能有其特殊性。希法亭则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四) 规律与危机的关系

1. 理论分析

鲍尔探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初衷是为了反驳卢森堡的观点——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框架外的第三方为一部分资本主义产出提供市场,积累才会发生。鲍尔的模型假定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积累增长更快,资本有机构成倾向于上升,只有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给定剩余价值率不变,意味着利润率倾向下降,生产循环四次时,模型顺利运行,鲍尔认为,模型表明,在没有外部市场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可 以存活,资本主义系统不会以卢森堡所论证的方式崩溃。 [20] 他让模型运行到第七次并提出,只要不同部门的产出保持正确比例,资本主义将没有危机并永存。 [21]

格罗斯曼系统地描述了马克思的观点——崩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趋势,以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形式表现出来。 [21] 他使用鲍尔模型发现,循环到第35次,资本家没有可用于私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总量甚至不足以购买额外的用于维持模型运行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为积累以有形使用价值投资,所以不可能将太小的剩余价值进行投资),利润率趋向下降必然引发危机。 [20] 格罗斯曼提出一个计算公式以强调减缓或加速崩溃的因素,结果显示由于更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不变资本更快的积累率,危机加速出现,而可变资本积累率的上升效应模糊,因为更高的剩余价值率减缓了资本主义崩溃的趋势,他指明抵消机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崩溃将以危机不断发生的形式而非一次性崩溃的形式发生。 [20] 格罗斯曼对危机研究的两大贡献在于,指出:(1)资本主义生产以剥削劳动创造新价值来扩张自身价值,资本主义的动态性和不平衡使得在按比例扩张的再生产中需求的满足很偶然;(2)资本主义本身限制了价值自我扩张的可能性,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限制,生产利润却受限。 [22]

道布、耶菲、法因、哈里斯都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视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道布指出,不同情况下,互相冲突的要素的互相作用可能产生不同后果,各种冲突的力量达到平衡只是偶然出现,平衡的破坏和随之产生的波动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23]93 耶菲以只有当机器的价值低于它所替代的劳动力的价值时,机器才会被使用为前提来说明随着技术构成提高,资本价值构成必然提高。 [24] 耶菲认为对该规律的分析应限定在资本生产领域,以资本一般和资本概念作为出发点。 [10]272-273 法因和哈里斯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舍象非本质因素后对事物本质联系的解釋,是抽象规律,利润率下降趋势和反趋势的矛盾表现为:一是矛盾暂时解决时必定爆发危机,二是可以是实际利润率下降。 [1]16

2. 经验检验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蔓延 至他国,进而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危机从金融领域发展到实体领域。关于利润率是否呈现下降趋势以及利润率下降是否是此次危机根源的争论达 到高潮。于松、杜梅尼尔、 列维等人认为利润率 与当前危机关系不大,而哈曼、克里曼、弗里曼、 吉尔 等人则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当前危机的根本原因。 [25]

杜梅尼尔和列维认为自二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利润率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下降过程被打断,利润率出现上升趋势并已局部恢复;利润率下降是20世纪70年代结构性危机的决定性因素,最近的恢复可能预示着资本主义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出现。 [4]

类似地,于松指出,利润率上升趋势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很明显,并使用欧盟数据进行证明,但哈曼认为于松的批判存在诸多问题,如数据问题和对理论的错误理解,其中数据问题分为数据本身的问题(如于松未对欧盟数据来源进行说明)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问题(如于松未对其使用的方法及来源进行解释,使得分析很难精确)。 [11] 至于对理论的错误理解方面,于松认为在完美情况下利润率未必下降,理由是:(1)劳动生产率可以得到补偿,如实际工资上升和物质资本增加;(2)生产资料的积累不一定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机器成本随生产率提高而降低,可以补偿机器数量的增加,从而有机构成变化方向不确定,剥削率增加会导致利润率上升。 [11] 哈曼指出增加生产率能够降低未来投资成本但是不能帮助个人资本家从现有投资中获取利润,除非一些资本破产,其他人廉价购买它们的原料和设备,实现用新投资成本的下降抵消利润率下降,危机为一些资本蚕食另一些资本创造了条件。 [11] 但是现实中经常存在“大得不能倒”的现象,各国政府在危机中的大量介入显示了资本的局限性。 [11] 哈曼进一步得出,危机的根源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的利润率下降压力。 [11]

克里曼认为利润率的持续下降是最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利润率下降会导致资本积累的下降,经济增长的下降和不稳定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债务问题。 [26] 克里曼强调问题不是是否资本主义在经历某种危机以及是否有一些反对资本主义的理由,问题应该是:(1)最近的危机是特定形式的危机还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危机,通过系统形式的改变是否可以阻止相同形式的危机;(2)社会经济系统的特征是否已经被危机改变,资本主义本身是否必须被超越。 [26] 克里曼认为最近的危机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危机,危机改变了社会经济系统特征,为了防止危机,资本主义本身必须被超越。 [26]

布伦纳主张用“第三种”观点替代利润份额假定和上升的产出资本比率来解释经济的长期低迷。弗里曼对此进行批驳,他假定利润和投资资本存量的比率确实是决定增长的基础的、核心的决定性因素,并强调所侧重的部门不同并不是他和布伦纳结论有差异的原因。 [27] 以美国为例,弗里曼指出三种可能的情况:利润份额或产出资本率解释了利润率几乎所有的变动,任何误差变动要么不显著要么影响非常小要么没有额外的解释价值,或者应寻求第三种解释,经过数据分析,弗里曼得出产出资本比率为支配性因素,马克思所持有的资本有机构成(产出资本比率与之有着简单直接的联系)的长期提高是导致利润率长期下降的最重要因素的观点为事实所证明。 [27] 只有20世纪30年代那种深刻的危机才可以构建利润率恢复的基础,现实并没有给布伦纳的“第三种解释”提供额外的空间。 [27]

三、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理论

十八、十九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般利润率和利息率的下降引起人们的关注,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此做出理论解释。

斯密认为虽然不可能准确地确定过去或现在的资本平均利润,但可以总结出一个原则,即一国内资本的一般利润随着市场一般利息率的变动而同向变动。 [28]81 以苏格兰、英格兰、法国为例——苏格兰、英格兰法定利息率相同,市场利息率和普通利润率都是前者高于后者;法国虽然法定利息率一般低于英格兰,但市场利息率高于英格兰,而且商业利润据说也高于英格兰。 [28]82-84 此外,斯密将一般利润率下降原因归为竞争加剧和工资上涨,以大都市和乡村为例,“在大都市经营一种行业,往往比乡村需要更多的资本。各种行业上所使用的资本的庞大和富裕的竞争者人数的众多,乃是都市资本利润率一般低于农村资本利润率的原因。” [28]82

李嘉图认为斯密所提到的工资提高只是暂时性的,由人口增加前的基金增加引起,将利润率下降原因归于资本积累和由此引发的竞争不够合理。“除非有某种长期存在的原因使工资提高,否则资本积累就不会持久地降低利润。即使维持劳动的基金比以前增加一倍、两倍或三倍,要找到这些基金所需雇用的人手,是不会长久感到困难的;但由于不断增加一个国家的食物的困难越来越大,所以价值相同的基金也许不能维持等量的劳动。要是工人的必需品能够以同样的便利程度不断增加,那就无论资本积累得多么多,利润率或工资率都不会有任何持久的变动。” [29]246 李嘉图把利润率下降的原因归为劳动者工资增加,因为劳动的自然价格取决于劳动者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所需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生产困难会带来食物和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劳动的自然价格随之上涨。 [29]77

斯密和李嘉图都将工资(前者指的是实际工资,后者指的是货币工资)上涨作为利润率下降的原因,虽然工资上涨的原因不同——一个是资本积累和由此导致的竞争加剧,一个是谷物价格上涨,可以将斯密和李嘉图视为“利润挤压论”的先驱。

马克思认为斯密和李嘉图混淆了三个方面:一是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前者对应总资本,后者对应可变资本,就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看,工资上涨会导致剩余价值量下降, 但利润率未必下降;二是虽然利润量=剩余价值量,但是利润量下降≠ 利润率下降;三是,剩余价值率≠利润率,除剩余价值率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对利润率产生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中指出“在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时,同一个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因为随着不变资本的物质量增加,不变资本从而总资本的价值也会增加,虽然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 [2]236 ,并进一步阐明“我们进一步假定,资本构成的这种逐渐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或多或少地发生在一切生产部门,或者至少发生在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因而这种变化就包含着某一个社会的总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变化,那末,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的这种逐渐增加,就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 [2]236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利润率会下降,这个规律被称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此后,马克思放宽假设条件,指出甚至在剩余价值率上升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可能会带来一般利润率的下降,“资本主义生产,随着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日益相对减少,使总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 [30]237 假设条件的放寬是马克思的叙述从抽象到具体的体现。

从质上看,陈恕祥从四个方面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进行说明:第一,资本有机构成是决定利润率的最基本因素——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有机构成决定一定量总资本生产的新价值,剩余价值率只是通过决定新价值在工资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分配来影响一般利润率,受到社会制约,缺乏任意性; 第二,劳 动价值论前提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制约利润率;第三,剩余价值率对利润率的制约反映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本有机构成对利润率的制约反映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和资本之间的竞争关系;第四,单个资本努力提高各自利润率,导致社会一般利润率下降,一般利润率支配个别利润率,资本采取行动抵制一般利润率下降,引起和加剧利润率趋向下降规 律所包含的内部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1]21-25 从量上来看,有两类:一是纯数学上考察的量的关系,二是统计数据中得到的量的关系。 [1]41-45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要从质和量的统一上来把握但更强调规律的质: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压力下利润率下降,一系列矛盾由此引发和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停滞产生,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1]44 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其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命运具有重要作用。 [30]275-296

四、 总结

开展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研究意义深远:(1)理论层面上,该规律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涵盖生产、流通过程,展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个事实——生产资料由少数私人占有,转化为社会生产能力;劳动者组织成为社会劳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危机爆发。(2)现实层面上,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对于理解现实的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以及对危机进行管理格外重要。

通过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相关争论进行分类整理——涉及规律存在性、规律相关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规律与资本主义阶段的关系、规律与危机的关系,本文总结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阐述规律时,马克思坚持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意在抓住本质因素再回归现象层面,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决定性因素。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旨在分析利润率趋向下降原因,对其经验检验需要满足逻辑严密性、数据代表性。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时期,并构成了近期危机的根本原因。

在进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探讨时,本文发现对该规律进行经验检验还存在较大困难:(1)规律所涉及变量如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均为价值概念,如何对这些变量进行衡量?(2)如何统计资本量(如何选取部门、如何选取产业等)?而且,有学者提出,规律本身是对舍象非本质因素后对事物本质联系的解释,是抽象规律,对规律进行检验本身应该慎重,这一点还有待后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 恕祥.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2] 马 克思.资本论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Heinrich M.Crisis theory,the 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profit rate to fall,and Marxs studies in the 1870s[J].Monthly Review,2013,64(11).

[4] Duménil G,Dominique LVY.The profit rate:Where and how much did it fall? did it recover? (USA 1948—2000)[J].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2002(34):437- 461.

[5] Kliman A,Freeman A,Potts N,et al.The unmaking of Marxs Capital_Heinrichs attempt to eliminate Marxs Crisis Theory[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3.

[6] Mage S.Response to Heinrich_In defense of Marxs Law[J].Monthly Review,Dec,2013:(1).

[7] Heinrich M.Marxs 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profit rate to fall(LIPRF) [J].Monthly Review.2013:(12).

[8] 喬 安·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纪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9] 保 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M].陈观烈,秦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0] 高 峰.资本积累与现代资本主义——理论的和实证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1] Harman C.Not all Marxism is dogmatism: A reply to Michel Husson[J].International Socialism,Winter 2010.

[12] 置 盐信雄.技术变革与利润率[J].骆桢、李怡乐,译.教学与研究,2010(7):48-56.

[13] 裴 宏,李帮喜.置盐定理反驳了利润率下降规律吗?——二者的区别与联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83-99.

[14] Edward N W.The rate of surplus value, the organic composition,and the general rate of profit in the U.S.economy,1947—1967[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9,69(3): 329-341.

[15] Moseley F.The rate of surplus value,the organic composition,and the general rate of profit in the U.S.Economy,1947— 67:A critique and update of Wolffs Estimat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1):298-303.

[16] Moseley F.Unproductive labor and the rate of profit:A reply[J].Science & Society,1994,58(1):84-92.

[17] 程 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北 京:东方出版社,2006.

[18] 希 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M].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9] 马 健行.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三阶段[J].当代经济研究,1991(0):63-68.

[20] Kuhn R.Henryk grossman and the recovery of Marxism[J].Historical Materialism, 2005,13(3): 57-100.

[21] Kuhn R.Capitalisms collapse:Henryk Grossmanns Marxism[J].Science & Society, 1995,59(2):174-192.

[22] 里 克·库恩.亨里克·格罗斯曼论经济危机中社会主义者的责任[J].冯颜利,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120-128.

[23] 莫 里斯·道布.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M].松园,高行,译.北京:三联书店,1962.

[24] 胡 代光,宋承先,魏埙,等.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25] 周 思成.欧美学者近期关于当前危机与利润率下降趋势问题的争论[J].理论前沿,2010(10): 29-38.

[26] Kliman A.Master of words:A reply to Michel Husson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latest economic crisis[EB/OL].[2020-08-18].http:// minibiblio net.free.fr/textes.page6K/2010.kliman.pdf.

[27] Freeman A.What makes the US profit rate fall? [EB/OL].[2020-08-18]. https://mpra.ub.unimu enchen.de/14147/1/MPRA_paper_14147.pdf.

[28] 亚 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9] 李 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0] 马 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编辑:蔡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