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微生物实验室培养课程教学设计
2020-12-15黄津津戈英杨欣
黄津津 戈英 杨欣
摘要:指出了基础生物学是中等职业院校林业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教师通过线上多媒体手段和线下讲解,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4个方面该本节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以达到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说课;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13-0246-02
1 引言
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这种“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这种“线下”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1] 。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新的教学活动,依据教师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旨在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2]。
说课,是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通过互相交流达到共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一种教研活动[3]。这种形式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和钻研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教师素质。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这4个方面的内容[4]。本文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为例,探讨本节说课的教学设计。
2 说教材
2.1 教材分析
授课对象为技工院校林业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普遍没有学习过生物这门学科,学生无生物学基础,但是他们又处于一个求知欲非常强烈的年龄阶段,对生活中的一切宏观现象充满好奇,却不知道其中的微观原理,例如葡萄汁为什么长期放置可以发酵成葡萄酒,食用隔夜菜为什么对人体有害[5]。本课程就像一个桥梁,联系了宏观和微观世界,为如何生产、如何分离纯化微生物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并且对学生好奇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基础生物学是研究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一生物选修课本《生物技术实践》,之所以选择这本教材,是因为该书在设计上采用分栏设计,左栏专门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老师再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课堂,了解到课程重难点。本课程主要从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和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6个专题进行讲解,总共16个课时,以专题二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为例,理论教学3学时,实验操作1学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了铺垫,之后的植物组织培养、DNA和蛋白质技术也要用到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操作原理,所以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是社会和企业要求生物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实验能力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6]。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2.2 教学目标
结合技工类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岗位需求,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通过学情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了解培养基的分类;能力目标是理解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制备培养基、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安全规范的生产意识。走近生物技术、体验和运用生物技术、感受生物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3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分析及企业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测试数据确定难点内容是无菌操作。通过学生动手线上模拟、线下实操解决重点内容,通过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辅助突破难点内容。
3 说教法
3.1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该课程合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达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做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
3.2 教法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任务驱动法,发布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获取知识,如回忆家中吃的腐乳形态是什么样,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抢答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采用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法,师生角色互换,学生之间自评和互评,教师点评失误点,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3 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讲到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时,留给学生时间思考它们的区别并主动提出问题,在讲解时将琼脂的作用作为重点反复强调,提示学生做好笔记。让学生从“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答案,布置思考题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查资料和上网自主探究、总结反思出现的问题,并给学生提出解决意见。通过线上学习、小组讨论、对比学习、随堂测验等多种学习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4 说教学过程
4.1 课前
课前导学中对学生课下学习成果进行测试,教师掌握学习难点:让学生在学习通上签到,浏览微生物教学视频资源,统计学生浏览次数,浏览结束即对视频内容进行课前测试,得到课前测试分数汇总表,这样教师根据后台数据对大部分学生答错的试题和有疑惑的知识点做到心里有数,以便于讲课时抓住学生学习的难点。经统计学生在6道单选题和4道多选题中主要出错点在无菌操作技术的原理,故教师可初步确定难点内容为无菌操作。
4.2 课中
4.2.1 情境导入
在学习通上上传微生物视频资源和本节课教学课件,作为学生的自学资料,发布任务:搜集培养基配方,拍照上传至课程平台。
4.2.2 播放动画、抢答、在线模拟
(1)播放动画引入课题背景,让学生观看视频学习分离纯化操作。
(2)设置抢答环节,提出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无菌操作技术有哪些这个问题,让学生抢答。
(3)教师帮助学生分成小组,选出组长和记录员,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通上模拟平板划线中的连续划线和分区划线。
(4)教师讲解分离纯化的操作步骤,列出操作要点,联系实际讲解分离纯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各小组按照方案在实验操作课上进行微生物分离实验操作,并将操作视频上传至教学平台,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教师对各小组分离纯化的培养皿进行点评,分析学生操作中的失误及存在问题。
4.3 课后
(1)在课程结束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撰写实训报告和在学习通上参与课后话题讨论。
(2)教师帮助学困生复习,学优生拓展,实现分层教学。
5 说教学反思
5.1 特色创新
授课对象是技工院校林业專业一年级学生,结合网络视频资源丰富,视频短小,学生喜欢观看的特点,让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做到提前预习课程内容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中将线上学习通、视频和线下口头讲解、板书讲授相结合,设置抢答环节,使课堂更有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使课堂更高效。课后在学习通上传课件资料,学生更好地巩固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
5.2 教学评价
本次教学设计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手段搭配多种教学方法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利用学习通、视频等信息化手段,翻转课堂;运用即时通讯软件将教学拓展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课前、课上和课后学习,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使评价过程易于操作,评分全面合理,有效反映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课堂及时考核,自我评价与互评,课堂总结反馈等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师根据课堂即时考核和课后综合评价,将学生评为达人组和专业组,新秀组和素人组,使学生实时观察自己分组类别,提高课堂黏度,及时反馈调节,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约束性。
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通上对本节课的点评和互动以及学生的评分表数据及时反思课程的失误点,认真分析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授课方法,总结经验为下一堂课做铺垫,对与期望值相差甚远的教学效果及时记录,记载下未能做出解答的疑惑点,课后查资料弥补知识漏洞,做到不断进步,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姜 媛,李旭霞,隋 文.混合式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学周刊,2019(36):5.
[2]董亚洁,裴亚南,王 鑫.“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21):1~4.
[3]张 瑾,余彦国,王嘉驿,等.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2):94~97.
[4]张 琳.绘制正六棱柱三视图说课设计[J].内江科技,2019,40(10):156,136.
[5] 张兰桂.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0):57~58,62.
[6] 张跟虎.中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分析[J].才智,2019(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