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20-12-15吴绚婷
吴绚婷
摘要:广东潮汕英歌舞和潮剧都是潮汕人民创造的本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两者的发展历程不同,但都体现了潮汕文化极强的包容性,两者的艺术特色不同,但都体现了潮汕人民的精神气质。作为潮汕文化的姐妹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她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成为潮汕人民十分喜爱,广为流传的文化艺术奇葩。
关键词:潮汕英歌舞;潮剧;人文精神
潮汕英歌舞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群众性广场情绪舞蹈,是集舞蹈、戏剧、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潮剧也叫潮州戏,因形成、发源于潮汕地区而得名,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潮汕英歌舞和潮剧都于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潮汕人民喜爱的文化艺术,是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姐妹花。
一、潮人之光,潮汕瑰宝
潮汕英歌舞和潮剧都是潮汕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潮汕人民如痴如醉的心灵韵律操。潮汕英歌舞具有独特的潮汕文化特色,舞蹈语汇雄浑高昂、激越慷慨,威武高亢的锣鼓声,震天动地的舞步声,响彻云霄的击槌声,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喷发出热血沸腾、迎难而上、逆境抗争的激情,抒发了长期处于恶劣生产生活环境、动荡不安社会环境压力下的潮人集合众人力量,唤起群体抗争,以不屈不挠的气概去改变现实的群体意识。潮汕英歌舞的气质、气氛、特征是潮人性格特征的写照,同时又是古代潮人生产生活状态的反映。清朝顺治年间吴颖篡修的《潮州府志》从潮人生产生活环境、经济产业等角度剖析潮州及所辖各县强悍的民风,记录如下:“潮俗民多力耕……劲悍难治”;“潮阳滨海民性强悍,负气好争”;“普宁地狭而新集,也悍”;“澄海……渔海之民多悍戾,昔为边海患”。古代潮汕百越杂居,秦朝之后迁徙进入潮汕的人群各据一方,聚集而居,百越与迁入人群之间、迁入不同群体之间,以争夺资源为核心的冲突时有发生,古代潮汕居民群体生态也造就了潮人强悍刚强的性格。
生产活动方面,以潮汕农耕时代主要农作物水稻种植为例,水稻生产中的行为、动作、声音,包括手舞足蹈,大声喊斥,敲击木棍,驱赶鸟患等,逐渐演化为潮汕英歌舞的动作、声音元素。生活方式方面,《礼记·王制》这样描述:“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生吃鱼片等饮食习惯延续至今,而古代潮人纹脸的习俗,也许与英歌脸谱存在某种联系。
潮汕族群自古就有多神重祭之风,清顺治年间《潮州府志.风俗考》在篇幅甚短的文字中就三次讲到“重巫觋,鲜医药”,“秋冬多瘴疠,鲜服药,专多巫觋”,“五日迎牲以傩,谓之禳灾”的潮俗,祭祀离不开舞蹈,祭祀中的原始宗教舞蹈便成为潮汕英歌舞的来源之一。
潮汕英歌舞起源于潮汕原始舞蹈,主要包括原始乡村舞蹈和原始宗教舞蹈,因而潮汕英歌舞保留着古老、独特的潮汕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如脸谱、图腾、意象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她又包容、吸纳了多种优秀文化的营养,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习戏剧,从戏剧身上吸取丰富营养:英歌舞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是学习汉剧《攻打大名府》形成的;英歌舞中的师公、师婆,是外地傩中的傩公傩母依附在西秦戏身上,于二百多年前流入潮汕地区时被英歌舞、狮舞等吸收、演化形成的;目前英歌舞的服装和化妆也是学习、借鉴戏剧形成的。
吸纳大量的道教文化元素:从编制看,英歌舞队的舞者一般28人、36人、72人,最多为108人,来源于道教28星宿、36天罡、72地煞、天罡加上地煞108星神的星辰神系;从人物形象、妆容看,舞者除了扮成梁山好汉外,其他画着鬼面、神面,具有道教风格;从服饰、道具看,清代时舞者的服装是道袍,背着两把桃木剑,后来为了方便,把桃木剑直接画在舞者上衣背后;从功能看,英歌舞具有“禳灾祸,迎吉祥”、“索室逐鬼”等祭祀功能。
从英歌舞的动作、套路、阵法图形看,她吸纳大量南方武术和军队练兵、打仗的元素,同时还吸纳了民间信俗及节庆活动文化元素。近年来,英歌舞學习舞台表演艺术,试图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上现代舞台;吸取街舞等时尚市井文化的营养,力图获得持久的魅力和风采,保持对基层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吸引力。我们可以看到,英歌舞从远古走来,千年求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脚步。
潮剧的源头是南戏,是潮汕人民创造性地学习南戏,创造出来的戏剧。现存最古老的潮剧剧本《荔镜记》显示,明嘉靖年间潮剧已经成熟,其本土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潮”字:一是用潮汕话念唱。潮剧行内流行一句俏皮话:“正字母生白字仔”,说的就是潮汕人民把“正字戏”(官话戏)的南戏,变成“白字戏”(潮汕方言戏)的潮剧,。二是唱腔潮腔潮调。腔调配合潮音语调,随着唱词潮音升降,腔调圆活多变,具有浓厚潮韵潮味;唱腔中的帮声,是潮剧唱腔的一大特色,是南戏及戏剧所没有的。三是潮剧音乐保留了较多唐宋古乐曲特征,又吸收了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庙堂音乐、英歌小戏、潮州歌册、民间小调乐曲等,声歌轻婉,清丽幽雅,明显异于南戏及其他戏剧音乐。此外,潮剧道具、舞美还吸纳了潮绣、木雕等潮汕元素。
潮汕英歌舞是起源于潮汕原始舞蹈,吸纳多种优秀文化营养形成的;潮剧是潮汕人民学习、借鉴南戏,发挥聪明才智,整体改造南戏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潮汕特色的本土文化。从英歌舞和潮剧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潮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看到潮人自强不息、学习革新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智慧,看到潮汕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
二、同根异彩,斗艳奇葩
潮汕英歌舞与潮剧都是潮汕人民创造的文化成果,而且共同信奉田元帅为祖师爷,有着同根同门的特殊关系。相传田元帅原来姓雷,是唐明皇李隆基的乐师,精音律,善歌舞,“安史之乱”时,为安禄山所捕,因拒绝为安禄山表演而被杀,死后忠魂不散,多次显灵打击叛军,因其帅旗“雷”字上部被云雾遮挡,人们称他为“田元帅”。“安史之乱”平定后,李隆基感念他的忠诚,封他为梨园主管,闽粤闽南语地区的戏班、乐舞尊他为祖师爷,福州市古楼区有一座田元帅庙,始建于唐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传统潮剧戏班对田元帅的崇拜具有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英歌舞则比较简洁通融,往往在演出前将一块田土或一株连根带土的水稻栽在香炉中,作为临时牌位,代表田元帅,进行祭拜。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田元帅是潮剧对南戏祖师爷衣钵的继承;而英歌舞队信奉田元帅,应是南戏传入潮汕、潮剧形成之后英歌舞向田元帅的归依。
英歌舞和潮剧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实行师带徒授艺形式;英歌舞中、后棚音乐基本与潮剧伴奏相同;都主要采取勾脸与揉脸两种化妆方式;英歌舞和潮剧的武功同属于南方拳术等等。
英歌舞与潮剧又存在诸多差异。英歌舞队几乎都是业余的,名称大多以地名冠首,如普宁南山英歌舞队;潮剧班社基本是职业化的,建国前的戏班,往往有非常儒雅名号,如怡梨、玉梨、赛宝等,建国后经过戏改,都叫剧团。英歌舞队几乎都是公益性组织,组建时所需资金多由村政筹集或乡绅贤达捐赠;戏班却是私人的,有老板、出资人,要组织收入,追求盈利,建国后剧团多是体制内事业单位。英歌舞队员与英歌舞队没有的人身依附关系;潮剧演员与组织具有人身依附关系,解放前甚至实行童伶制。英歌舞主要有游行表演和广场表演形式,潮剧则采取舞台演出形式等等。
潮剧和英歌舞情同姐妹,经常联袂并肩,携手偕行,活跃于潮汕以及海外潮人社区的各种庆典、祭祀及时年八节活动现场。英歌舞表演多在白天,往往能在各种活动的核心场合表演;英歌锣鼓能摄人心魂,“空空锵”的锣鼓声略显单调而又雄壮高昂,对潮汕儿女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冲击、诱惑和召唤,潮汕有句俗话:“锣鼓响,心蓬浅(心潮澎湃,按捺不住之意)”,英歌舞队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一片欢腾;最盛之时,潮汕竟有400多支英歌舞队。夜幕降临,雄浑的潮州大锣鼓和悠扬的二弦声音响起,潮剧粉墨登场,有时通宵达旦。光绪末年,澄海苏南乡帝君庙重修,帝君诞日,乡绅捐资聘请了52家戏班在帝君廟周边乡里同时演出;清末普宁下架山乡某次七月十五盂兰盆会,聘请了33家戏班同时演出;民国二年正月,潮安庵埠郭陇乡游三山国王,乡里聘了23家戏班连演两天;时下,每逢乡村大喜日子,请多个剧团连演几天的情况仍非少见。自古至今,英歌舞和潮剧都十分和谐、热烈地巡演于潮汕各地,是潮汕乡村活动最出风头的文艺明星,是最受潮汕群众青睐的精神盛宴。
英歌舞和潮剧的组织形式、内部关系、表演形式、文化影响与潮汕历史发展状况和潮人的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潮汕民间社会之强大和活跃,看到潮汕文化之古老和丰饶,看到潮汕民众的精神世界,看到潮汕艺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英歌舞简约,概括、写意而又韵味无穷,潮剧繁盛,枝繁叶茂异彩纷呈;英歌舞充满野性,散发着泥土气息,潮剧斯文典雅,飘荡着书卷芬芳;两者的气质类似于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但都直指潮汕民众心灵,抒发潮汕民众感情,深深植根于潮汕民众的心里。
三、美人之美,和而不同
英歌舞和潮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寻寻觅觅,不断探索,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尝试艺术之间的融通,以期以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
英歌舞与潮剧之间既互相学习,又坚守个性,坚守自己的独特艺术特色。潮剧形成的过程中,曾学习吸取了古老英歌艺术的精华,如英歌小戏、杂戏、道白等。清代以来,英歌舞大规模吸纳融合潮剧和武术元素,阵容扩展到前、中、后栅三大部分:前栅就是今天我们经常看到的广场情绪舞,是经过岁月的磨砺,洗尽铅华保留下来的精华;后栅是武术表演,正逐渐失传;而中栅的节目包括小戏、道白、杂耍等,其中《桃花过渡》、《闹花灯》、《京城会》等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潮剧选段,至今仍深为群众喜欢。
建国后出现的女子英歌舞,在艺术内涵、形式等方面发生嬗变。在人物造型上,由纯男性舞蹈改为纯女性舞蹈,舍弃了梁山英雄的妆容、故事,一律模仿潮剧武旦打扮,清一色英姿飒爽的女将。在舞姿造型上,糅合英歌舞动作和潮剧武旦动作,体态舞姿凸显潮汕女性的妩媚、端庄、英武。
英歌舞和潮剧的武功同属于南方拳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早期的潮剧武戏,接近于真正的武术,为适应舞台,提高观赏性,一直在学习、改进,如学习京剧盖叫天的武工,目前潮剧武戏更有“戏剧范”,更加“传神”,更加契合舞台环境和气氛。英歌舞则一直把武术水平作为衡量英歌舞队水平的重要标准,强调真本领,追求真功夫,反对花拳绣腿,突出血性和不屈不挠精神,营造震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气氛,被称为“战舞”。因此,潮剧武戏中的武器多是道具,英歌舞中的道具多是真刀真枪。
英歌槌的刚猛雄浑,水袖的曼妙轻盈,刚柔相济,交相辉映,和而不同,隽永醇厚,让人们感受到潮人的铁骨柔肠,豁达洒脱,感受到潮人精神世界的丰满多彩。英歌舞和潮剧历经沧海桑田,岁月洗礼,洗尽铅华,愈发熠熠生辉,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们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臻于至善的品质和学习创新的能力,英歌舞和潮剧身上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潮人的品格和情怀。挖掘英歌舞和潮剧的人文内涵,赏析、品味这些优秀传统艺术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将为区域为民族为国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前进动力。
参考文献:
[1]吴颖篡修:《潮州府志》,清朝顺治年间;
[2]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清朝乾隆年间;
[3]隗芾著:《潮阳英歌舞》,[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4]陈寒星、王泽晖、洪介辉编著:《潮汕游神赛会》,[M],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5]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潮阳县志》,2000年;
[6]尚秉和著:《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岳麓书社,1991年6月;
[7]《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卷·广东卷》,[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年2月;
[8]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潮阳县志》,[M],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00年10月;
[9]刘建、张素琴、吴宏兰著:《舞与神的身体对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