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影响的思考

2020-12-15李国新

图书与情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新冠肺炎疫情

摘   要:疫情过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多重因素决定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相对于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将会步入一个低潮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重点需要向变革服务理念、激发内部活力、调整服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上转移。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佳实践”,首先表现在网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面发力,“线下关门、线上开花”,其次是出现了公共文化机构以高质量专业服务成功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促使我们对公共文化服务中一些问题深入思考,寻求改进,主要包括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强化、公共文化机构危机应对的重点和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图书馆服务流程和方式的健全。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公共文化服务;网上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D035.29;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0026

Abstract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has witnessed a high speed leapfrog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decade. However,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together with other multiple factors, has pushed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to a comparatively low stage. To keep the stable pace of the field,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s should innovate service concepts, stimulate the internal vitality,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service,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efficiency. During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iod, the best practice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 China are: First, online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are fully developed, though offline services are closed, online services are blossomed. Second,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staffs have successfully intervened in hot social issues with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services. The experience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mpts us to think deeply and seek for improvement in the following areas: the strengthening of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in cultural centers, the focus and mechanism of crisis response in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ervice processes and methods in library.

Key words COVID-19 outbreak;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online cultural service;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共文化服务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些影响是直接的,具有冲击性、约束性,如场馆全面关闭、阵地服务全部停止;更多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具有预警性、启发性,如疫情中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出现的一些经验教訓,启发我们对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相关问题加以思考,寻求改进。

1   对后疫情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态势的总体判断

疫情过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相对于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将会步入一个低潮阶段,主要表现为发展的支持力度、保障水平会降低,制约性因素会增多,扩张式发展短期内不再可能。这主要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时期民生事业的优先顺序、公共文化服务本身具有的特点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后续效应三重因素叠加所决定的。

突发的疫情使本已下行压力加大的经济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疫情防控期间经济活动几乎全面停滞带来的直接损失巨大,导致公共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促进经济恢复需要“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三保”(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对公共财政支持的需求在增加。因此,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除疫情防控需要外,严控新的增支政策[1],是疫情过后相当一段时期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的事业。政府主导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过去十多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前提和基础就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持续大幅度增加。如2005-2018年的14年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量增加了6倍,年均增长16.2%。其中,2005-2012年间增长最快,达到年均增长20.2%。

当然,也要看到另外一种趋势:当经济出现下行压力,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水平便随之下滑。如最近几年我国公共文化经费增长率就出现了下滑趋势,2013-2018年全国文化事业费增幅已经降到年均11.6%,其中2018年较2017年的增幅为8.5%,为近十多年来最低。再看中央本级财政的文化事业费支出,2015年达到最高点约37亿元,2016年为34亿元,2017年是30亿元,2018年约为28亿[2],也呈下滑趋势。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公共财政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是公共文化服务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经济发展出现下行,公共文化服务这类并非基础性、刚性的民生需求,首当其冲是必然的。在疫情过后经济发展恢复的非常时期,各级党委政府不会把公共文化服务列入基础民生优先考虑,反倒会成为公共财政缩减预算的目标,这就使公共文化服务失去了大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和外部动力。

再从公共文化服务本身的特点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对人群规模聚集、频繁流动的依赖性非常高,然而,公众经历了如此一场疫情,切切实实地接受了一次公共卫生教育,行为方式、闲暇利用方式、文化诉求都会发生一些变化。疫情过后,公众对公共文化场馆设施设备的配置、服务方式的选择都会有一些新的期待,对公共文化场馆的利用、对公共文化服务和活动的需求,也会经历一个由明显下降到逐步回升的过程。换言之,疫情过后一段时期内,公共文化服务将面临需求不足的局面。已经有了来自实践的例证:三月初有一些疫情低风险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已经有条件开馆,做法是实行预约进馆,但有的场馆却出现“零预约”现象,这就是需求不足的表现。旅游界有专家预测,旅游业要恢复到疫情前状态大体需要一年左右时间[3],公共文化服务的恢复期不会少于这个时间。所以,疫情过后一段时期内公众需求相对不足,是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陷入低潮的另一个原因。

当前,影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还叠加着一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后续效应问题。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实现了组织机构的“文旅融合”,这对提升我国旅游业的文化含量、拓展中华文化的传播途径与方式,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但体制改革后各地也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文旅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用在了抓旅游产业发展、抓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上,原本属于各级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最重要工作任务的公共文化服务被“边缘化”了,这种现象在疫情前就已经显现。疫情过后,面对恢复经济、回补消费等艰巨任务,文旅行政部门自然会进一步加强对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视,这当然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步入正常轨道所必需,但客观上会进一步弱化公共文化服务在文旅行政部门整体工作布局中的地位。离开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离开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强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在一段时期內受到影响也是必然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确把握后疫情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总体态势,有助于我们理性地、符合规律地调整战略、部署工作、推动事业发展。后疫情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确立内涵式发展思路,做好在人财物等保障条件紧约束状态下过“紧日子”的准备。要深刻理解和践行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提高服务实效性的要求,工作重点需要进一步向变革服务理念、激发内部活力、调整服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上转移。当然,有些并非是疫情直接导致但有可能对公共文化服务产生较大影响的问题,如“文旅融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冲击,我们也应该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防止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旅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偏离协调发展的轨道。

2   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佳实践

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有突出亮点:一是网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面发力,“线下关门、线上开花”[4],二是出现了公共文化机构以高质量专业服务成功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

2.1    线下关门、线上开花:疫情催生公共文化服务新景观

伴随着近十多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大力推动数字文化服务奠定的坚实基础、人们文化享有方式的重要变化,疫情防控期间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景观:老百姓数字文化需求井喷式增长,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火爆异常,“线下关门、线上开花”,公共文化服务为老百姓居家防疫抗疫的枯燥生活带来了心灵抚慰和文化滋养。

疫情防控期间,从国家级的图书馆、博物馆到最基层的乡镇社区文化站室,全国几乎所有的公共文化机构都以各自独特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在互联网上展现风采。各级公共图书馆普遍增加了数字书刊在网上的投放量,既有可看的,还有可听的,不少平时只能在馆内使用的数据库实现了互联网免费开放。不少图书馆还针对居家生活的特点精心策划设计吸引公众网上参与的阅读活动,如上海等长三角省级图书馆联合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和300多家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共同开展了“阅读马拉松线上快闪赛”,吸引全国1.5万多人在同一时间齐聚线上共读共赏共答《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并为武汉送去温暖寄语[5],开创了“以‘读攻‘毒”的全民阅读线上新风景。国家博物馆等全国9家知名博物馆联合抖音推出了“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金牌讲解员带你足不出户全景式参观博物馆[6]。全国各级博物馆先后推出300多个富有特色的“云展览”,出现了“博物馆关闭,但展览看不完的奇妙景象”[7]。各级文化馆以全新的方式把艺术普及资源、群众文化活动搬上了网络。“云上文化馆”流行的抗疫爱心歌曲视频接力联唱活动,以独特的方式把温暖励志歌声送到了千家万户。广东东莞“云上文化馆”疫情期间集中上线艺术普及视音频资源1000多个[8]。张家港市文化馆利用手机小程序传播市民居家自拍的才艺表演短视频,邻里街坊通过手机方寸屏幕展现生活乐趣,化解居家烦躁[9]。许多文化馆将通常点对点、面对面的艺术普及培训课程搬到互联网上,深受追捧,课位被“秒杀”成常态。苏州公共文化中心疫情期间推出了5门70多节艺术普及培训慕课,据统计,短短20天就有450多万人次浏览,50万人次在线学习[10]。多年来一直倡导和推动的网上文化服务“一站式”“一键通”便民模式,在疫情期间取得了突破。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开辟了“文化艺术服务专题”,实现了对全国主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剧院、非遗展示场馆、文化艺术精品的汇聚和一个窗口利用[11]。国家文物局官网开辟了“博物馆网上展览”专栏,先后六批推送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制作的特色数字展览300多个[12]。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民文化节“3.28云上文化服务日”更是把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公共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云剧场、云讲堂、云展厅、云市集、云赛场,万般精彩齐聚互联网,一天间1000多万人次网上参与[13],创造了公众线上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奇迹。疫情期间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出现的新景观,充分显示了近十多年我国大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成效,体现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从内容到业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

2.2    以专业能力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成功实践

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是专门性职业集团存在价值的根本体现,是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公共文化机构和从业人员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服务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显示了专业服务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清华大学图书馆员向公众普及面对疫情怎样识别假新闻,是一个典型案例。武汉封城之初,网络上各种信息泛滥、真假难辨,加剧了一般公众的恐慌情绪。大年初二,清华大学图书馆员常微在其微信公众号“我查查看”上迅速发表了微文《如何快速识别疫情新闻中的信息真假》,向公众传达了国际图联(IFLA)发布的辨识假新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还结合当时网上流传甚广的几条假新闻做了分析和辨识,把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辨识方法具体而形象地告诉了公众[14]。这篇微文在微信圈、公众号以及网络上被广泛转载传播,影响很大,体现了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在舆情应对上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上海图书馆馆员利用专业检索技能破解疫情“神预测”,是又一个典型案例。在疫情最为严重的2月中旬,网上冒出一则信息并迅速流传,称某人根据易学原理和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早在2011年就预测到这次疫情爆发,还煞有介事地提供了该“神预测”的原始出处——某人出版的《实证化中医基础理论及运用》一书第92页,“有图有真相”,让一般人难以置疑。上海图书馆的馆员利用专业检索知识和技能迅速戳穿了这一“神预测”。他们先是查证了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以及全球最大的联机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证实并没有同名同作者的该书;接着又利用国内权威报刊数据库找到了收录在一部会议论文集中的同名同作者论文,但该论文中没有任何与疫情预测相关的内容。至此,他们明确告诉社会公众,所谓“神预测”并不存在[15],这一查证结论很快被各类媒体广泛传播,上海图书馆馆员以出色的专业能力为终止该不实信息的流传惑众发挥了关键作用。

目前看到的这类以专业能力介入疫情防控社会热点问题的成功案例数量还不多,但它却从另一角度彰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价值。不论平时还是非常时期,真正体现职业规律、专业能力的服务才最具职业价值和职业贡献,这应该成为公共文化机构和从业人员奉献社会的主要方式,成为专业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追求目标。

3   由疫情引发的几点思考

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的大规模疫情,公共文化机构在闭馆开馆、阵地服务等方面并不存在自主回旋的空间,笔者所说的由疫情引发的思考,主要集中在疫情防控期間不同方面出现的一些经验教训对公共文化服务长远发展相关问题触类旁通的启示。

3.1   文化馆数字服务的强化

总体上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大显身手、亮点突出,但具体分析不同公共文化机构的网上服务状况,表现和成效并不平衡。相对来说,在政府设置的发挥骨干作用的公共文化机构中,文化馆领域相对薄弱。有专家指出,疫情防控期间文化馆的数字服务在资源总量、服务覆盖面、平台运营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与不足[16]。

综观疫情防控期间文化馆的网上服务,笔者认为,明显的短板是数字资源总量不足和适用性不好并存。所谓总量不足,表现为每个文化馆都有一些零散的数字资源,但整个文化馆领域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有行业特色的数字资源集群。如文化和旅游部官网疫情期间开辟了“在线文化艺术服务”专题,其中设置的板块有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美术馆、在线非遗展示、在线剧场、在线群众文化、在线文艺作品等,却没有在线文化馆。其实,群众文化、文艺作品板块中有不少就是文化馆服务范畴的内容,但它并没有以“在线文化馆”集中归并统领,说明在一般人心目中这类资源和文化馆还没有紧密地捆绑到一起,换言之,整个文化馆领域有行业特色的数字资源集群还没有形成。所谓适用性不好,在内容上表现为一些作品应景式、同质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真正贴近老百姓生活、适应老百姓非常时期居家防疫抗疫真实需求的资源不足。这次疫情期间,有学者提出了灾难时期的文艺如何摆脱功利的、即时的、有限的视角,如何在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如何从生命、伦理、道德等方面探讨这场大不幸的自然与人文含义[17],反映的就是对一些抗疫作品内容的反思。适用性不好在形式上表现为与移动互联相适应、体现行业特色的资源不足。如不少文化馆在网上放了舞台演出节目、培训讲座视频,但一两个小时一场的演出、讲座,显然不适合一般人在移动终端上利用。艺术普及慕课是互联网环境下文化馆艺术普及培训很好的实现方式,但直到目前,文化馆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慕课资源和利用平台并不多。

文化馆领域的数字服务怎样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首先,需要增加数字资源的总量。加大自建特色资源的力度当然是增加总量的重要途径,另一个需要尽快弥补的短板是建立常态化的市场采购资源的理念和机制。文化馆应该成为古今中外艺术普及类资源的收藏中心、欣赏阵地和流通中心,面向老百姓免费提供古今中外艺术普及作品欣赏服务,应该成为文化馆的常态化、基础性服务项目。承担这样的社会功能和专门服务,首先应该有系统丰富的资源储备。文化馆应该建立常态化的通过面向市场购买扩大数字资源规模的理念和机制,要有资源建设规划,有资源购置经费,有资源管理人才,要形成馆藏资源体系和特色。每个馆都这样做了,对自身来说,可以拓展出面向公众的常态化艺术普及欣赏服务和活动;对整个文化馆领域来说,数字资源的规模就会扩大,存量就会增加;对事业发展来说,还可以带动面向文化馆行业的数字资源生产、相关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出一批服务于文化馆的产业主体、市场主体,有利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动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格局。

其次,需要凝练文化馆数字资源的特色。全民艺术普及慕课是具有文化馆特色的数字资源类型,因为这种资源形式与文化馆面向公众开展艺术普及培训的功能相适应,简单地说就是把文化馆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培训课程搬到了互联网上,能体现出文化馆服务的特色。还因为这种资源形式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利用习惯、利用方式相适应,内容精粹、单元短小、表现形式丰富、具有交互性。文化馆领域要充分认识艺术普及慕课这种资源形式的特性和优势,将其打造成为文化馆领域标志性、品牌化的数字资源。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许多文化馆对艺术普及慕课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往往把慕课混同于专题片、教学视频、嘉宾访谈、网络课程等形式,这是亟需改变的状况。文化馆的艺术普及慕课开发和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按照慕课基本规律、基本规范进行的意识和实践。

对现有数字资源的改造也是文化馆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文化馆大都存有一批不同载体的舞台表演作品、群众文化活动视频、培训教学视频、艺术档案等数字资源,这类资源直接用于今天的网络服务,不足往往表现为篇幅大、耗时长、亮点不突出、对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强等。如果把这些存量资源按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的特点、按照不同人群的欣赏特点加以加工改造,就会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形成一批特色数字资源。如对整台的舞台表演作品按精粹点加以切分,把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彩片段改造成微视频,遴选艺术档案片段作为艺术普及慕课的素材,把供观看的影像作品改造为供随身听的音频资源等。和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相比,对存量资源的改造投入小、见效快,实现了资源的增殖,还可以锻炼、提高文化馆业务干部的信息技能水平。

3.2    公共文化机构危机应对的重点和机制

疫情再一次把突发危机应对提到了各行各业面前。其实,公共文化机构应该重点考虑的危机应对,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和日常公共文化服务密切相关的可能出现的危机,主要是资源存储安全和利用者人身安全,如涉及资源存储的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涉人身安全的场馆空间防护、群体聚集意外伤害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对此都有原则性的规定。另外,公共场所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都有一些专门的标准或规范。

在危机应对方面,疫情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常态化机制建设问题。有效的危机应对建立在常态化的应对机制建设基础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维护管理工作(第二十条),《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要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第二十九条),所谓“经常性”“定期”,都是着眼于建立常态化机制的规定。国外公共文化机构设立集中闭馆日进行例行的内务整理、设施设备维护制度值得我们借鉴。以日本为例,图书馆、公民馆等机构每年都有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半月之多的例行闭馆日,如东京都立图书馆是每年10天[18],东京都新宿区图书室是每月一天,固定在每月第三周的星期四[19],福冈县立图书馆每年有15天[20],千叶市、札幌市的公民馆,虽然没有明示是哪一天,但在闭馆日说明中都清楚地写明设有为了设施设备维护的闭馆日[21]。这种闭馆日不是馆员休假,而是全员进行内务整理、设施设备检修、系统维护等工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常态化的、定期的安全检查和运行维护制度。有了这个制度,许多危机隐患在萌芽状态就被消除了。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机构有不少是全年无休365天开放,根本没有停下来仔细检点、发现隐患的机会。应该承认,365天开放对改变公共文化机构开放时间“行政化”发挥了历史性的促进作用,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到今天,开放时间应该逐步走向规律、规范、可持续迈进了。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危机防范机制应该提上日程了,具体说,就是所有的公共文化机构每年都应该有集中的、定期的、制度化的、全员参与的内务全面整理、设施设备检查维护的时间。疫情启示我们,没有一个好的防范机制,危机出现之后再去消灭,将会付出沉痛的代价。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危机应对之策。

3.3    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就政府的行政管理来看,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是地方卫生健康系统“外行领导内行”、专业的事没让专业的人去干的现象比较严重,媒体曝光的某卫健委主任“一问三不知”现象就是典型表现。由此推及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发的一个思考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发展问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有一个国际性的普遍理念,强调公共文化服务在专业职务基础上运营,所以美国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制度,日本有图书馆“司书”制度,公民馆“主事”制度,博物馆“学艺员”制度,目的都在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发展。联系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现实看,近年来,包括关键少数、领军人物在内的从业人员专业化素养不足、公共文化机构管理运行“机关化”等现象不时可见,这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性立法从规范图书馆长任职条件做起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要求加以细化、具体化,如《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规定,市级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应当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五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区级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应当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即便是最基层的县级图书馆馆长,也要求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的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总的精神是体现专业化,去“行政化”。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今后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任务,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主线。高质量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专业化的根本是人的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弥补这个短板。

3.4    图书馆服务流程和方式的健全

疫情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卫生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些在疫情期间出现的具有临时性、应急性的服务措施,在疫情过后将会稳定固化、持续发挥作用,比较典型的当属图书馆的图书消毒服务流程和无接触服务方式。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西方的“旧书传疫”说法就传入中国,与此相伴随,倡导阅读卫生、图书消毒等理念与实践也在我国少数图书馆开始出现,但并没有普及开来[22]。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对进入公共流通领域的图书进行集中式或自助式消毒,但从全国来看尚不普遍。这次疫情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促使图书馆普遍开始重视公共借阅过程中的图书消毒问题。如疫情缓解重新开馆时,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明确公示读者归还的图书经过消毒流程后才能再次上架出借。广州市图书馆还规定对每一外借图书的消毒不少于三轮[23],苏州市图书馆规定读者归还的图书不仅消毒而且需要静置15天后才能再次上架出借[24],深圳图书馆专门在馆内抢建了“方舱消毒室”,具有每次消杀图书7200册的大规模处理能力[25]。可以预期,经过这次疫情,人们对“图书传疫”的防范意识会显著提升,将会促使图书馆在疫情期间实行的临时性图书消毒措施常态化地延续下去,成为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必备流程。这是疫情改变全社会公共卫生理念和行为对图书馆服务产生影响的结果,也是图书馆服务适应人民群众品质生活要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具体举措。

早在疫情之前,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就出现了具有一定程度“无接触”特点的服务模式,如苏州图书馆的“网上预约、社区投递”[26],浙江图书馆的“U书快借”[27],还有各地常见的24小时自助借还机等,不过这类服務原本的出发点主要还是方便读者借阅。疫情防控期间,有图书馆在这类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流程、补充设备,形成了主要从阻隔人际接触、确保阅读卫生角度考虑的“无接触借还书”服务。如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实施的“无接触服务”,与以往类似的服务方式相比,研制出了智能存书柜,开发了取书短信通知系统,增加了图书消毒程序,既满足了读者在全部馆藏范围内选书借书的愿望,又彻底阻隔了借还书过程中的人际接触。在疫情防控期间,这属于应急性举措,疫情过后,将会演化为体现图书馆服务便捷性、多样性的常态化服务方式。

疫情还启发公共图书馆可以探索更多的“无接触”服务方式,如在国外图书馆不时可见的“不停车借还书通道”就值得借鉴。所谓“不停车借还书通道”,其实就是图书馆在适当位置设置还书箱和网上预约取书台,环绕取还书设施开辟汽车专用通道,读者驾车到图书馆借还书不需要停车下车,降下车窗就可以直接操作,如同高速公路休息区麦当劳的售卖方式。在平时,这是适应社会进入汽车时代、公共图书馆进入“足量外借”时代方便读者的服务方式,如果有类似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则是典型的图书馆“无接触”服务方式。近年来,我国城乡有大量的新图书馆问世,但设计出“不停车借还书通道”的还很少,疫情启发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发展这种既“无接触”又体现便捷性的图书馆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六稳”工作协调机制有效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EB/OL].[2020-03-05].http://www.gov.cn/premier/2020-03/03/content_5486442.htm﹒

[2]  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8)[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4-6﹒

[3]  长江学者、中山大学教授保继刚:旅游业恢复需要1年左右[EB/OL].[2020-03-05].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20/0304/c41570-31616378.html.

[4]  疫情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线下关门、线上开花”[EB/OL].[2020-03-05].http://www.ce.cn/culture/gd/202002/26/t20200226_34351498.shtml.

[5]  阅马快闪赛“在线”举行[EB/OL].[2020-03-20].http://city.eastday.com/gk/20200306/u1ai20396350.html.

[6]  在家“云游”博物馆[EB/OL].[2020-03-20].https://www.sohu.com/a/375381936_120327162.

[7]  王许菲.在封印中进击的博物馆[EB/OL].[2020-03-07].https://mp.weixin.qq.com/s/Op8mXToH7qMNX2y5m--0ug.

[8]  东莞“云上文化馆”正式开馆,宅家享受文化大餐[EB/OL].[2020-03-31].https://news.dayoo.com/gzrbyc/202003/09/158752_53180575.htm.

[9]  李立群.对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几点思考——以张家港市文化馆为例[EB/OL].[2020-03-31].https://www.culturedc.cn/thematic/culture-special-sikao/news_details.html?resId=143043&categoryName=主讲节选.

[10]  “云端”艺术慕课为您送上有温度的文化关怀[EB/OL].[2020-03-07].https://www.sohu.com/a/373173796_120207615.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在线文化艺术服务[EB/OL].[2020-03-06].https://www.mct.gov.cn/preview/special/8830/8834/.

[12]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网上展览[EB/OL].[2020-03-06].http://virtual.vizen.cn/.

[13]  1009万人次共赴春天约会,线上“市民文化节”开启不落幕模式[ EB/OL].[2020-03-25].https://mp.weixin.qq.com/s/PKRkGU1IczvWBjJ5mYaQIw.

[14]  常薇.如何快速识别疫情新闻中的信息真假[EB/OL].[2020-03-06].https://mp.weixin.qq.com/s/r6JPdPqWFJBJHORzbG2qTA.

[15]  这两天,一个神预测:我们如何查证一本书的真伪[EB/OL].[2020-03-06].https://www.sohu.com/a/374991035_717642.

[16]  王全吉.疫情当前,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EB/OL].[2020-03-07].https://mp.weixin.qq.com/s/7yuGXsd2-dPrvYMjan58Lg.

[17]  汪政.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N].文艺报,2020-02-07(2).

[18]  都立中央図書館年間カレンダー[EB/OL].[2020-03-31].https://www.library.metro.tokyo.jp/calendar/#tab=central.

[19]  新宿区立図書館カレンダー[EB/OL].[2020-03-31].https://www.library.shinjuku.tokyo.jp/WebOpac/webopac/library.do.

[20]  福岡県立図書館開館時間.休館日の詳細.[2020-03-31].https://www2.lib.pref.fukuoka.jp/.

[21]  千葉市公民館休館日[EB/OL].[2020-03-31].http://www.chiba-kominkan.jp/#howto;札幌市教育文化會館休館日.[2020-03-31].https://www.kyobun.org/renthall_application.html.

[22]  郑云艳.民国时期的“图书传疫”:中国社会卫生观念的冲突与融合[EB/OL].[2020-03-25].http://www.bjnews.com.cn/culture/2020/02/22/693479.html.

[23]  广图开放首日:上午过千人到馆所有书籍至少消毒3次[EB/OL].[2020-03-28].https://www.sohu.com/a/380470529_120330873.

[24]  苏州图书馆恢复开放[EB/OL].[2020-03-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401984473439475&wfr=spider&for=pc.

[25]  深圳图书馆抢建“图书方舱消毒室”[EB/OL].[2020-03-31].http://m.gmw.cn/2020-03/26/content_1301092853.htm.

[26]  幸娅.苏州图书馆网上预约社区投递服务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5(11):25-27.

[27]  俞月丽,朱晔琛.开放式图书采购的浙江样板——浙江图书馆“U书”快借案例分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0):22-25.

作者简介:李国新,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新冠肺炎疫情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的青少宫青少年阅读推广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