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坚守与扶持:公共图书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特征

2020-12-15徐建华

图书与情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坚守专业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各地陆续采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各地公共图书馆相继闭馆以配合政府和社会抗击疫情。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图书馆虽仓促应战,却谨守专业本分,线下关门抗疫,线上服务创新不断,以积极的专业态度努力开展工作,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专业服务,彰显了图书馆社会价值和图书馆专业精神。回顾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从闭馆到现今陆续开馆这一时段丰富的业务实践及深邃的发展思考,以及向社会展示的专业形象,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专业”“坚守”与“扶持”是适宜的。

一、立足资源创新服务,专业精神传递行业价值

专业化可以说是全国公共图书馆在疫情期间最为闪亮的名片。疫情发生后,全国公共图书馆同仁克服种种困难,坚持闭馆不休息、“服务不打烊”,充分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除为读者提供常规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服务,还丰富服务内容,尽最大可能满足公众在疫情防控非常时期的阅读与文化信息需求。

(1)纸质资源服务。为避免人与人接触,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图书馆主要通过24小时自助借还设备,信用借书、快递到家,无接触网约书投递到柜,图书馆对接电商书库、读者网上选购新书、图书馆付费快递到家等服务形式为读者提供纸质资源服务。

(2)数字资源服务。在整合馆内外采购的各种数字资源基础上,许多公共图书馆调整、规划、挖掘、编辑、开拓涵括了电子图书、报纸、期刊、音视频等多种数字资源,在官网、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线上平台以网上读书会、中英文讲故事、在线直播多种方式提供数字资源服务。如武汉图书馆的“云阅读”专区,宁波图书馆的网上数字展厅、线上听书、电视图书馆栏目等。

在开展基于资源的专业服务的同时,各地公共图书馆还推出了各馆特色资源线上展览、已有讲座资源的数字化推介、在线主题活动(如元宵节猜灯谜、线上公益课、在线知识竞答、在线AR创意摄影、抗击疫情主题连环画创作、主题摄影等)等创新服务内容,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开展音乐会在线直播、博物馆全景3D在线展示等跨界延伸服务。这些服务一方面满足了读者在疫情期间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有助于公众在抗击疫情的紧张中舒缓压力、减少焦虑恐慌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特别是数字资源的推荐力度,调整、改变和丰富图书馆服务方式,提升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兴趣,提高用户黏度,客观上促进了数字资源的推广,驱动图书馆服务范式的变革。

在资源服务与创新服务之外,更使人叹服的是在空前压力状态下激发出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创新能力。如:上海图书馆的图书馆员,以出色的专业信息检索能力查验、核对、终止了有关疫情的不实信息传播,有效引导社会公众在特殊时期辨别虚假信息;武汉图书馆第一时间与国内最早出版了抗疫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的广东科技出版社沟通,取得免费电子书授权,于1月25日在本馆微信公众号推出,其后又相继获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手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28问》等14种电子书的免费授权,随即推广到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帮助公众通过居家阅读,了解、认识新冠肺炎病毒,及时学习相关防疫、防护知识,以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宁波图书馆以《天一文荟》为阵地,制订专题信息编纂计划,推出抗疫专辑,精细设置重点关注、城市发展、城市声音、环球看点、热点聚焦、新闻看台等板块,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物资分配、社区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前沿资讯,不仅促进了防疫、抗疫知识的传播,也为政府做出疫情相关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坚守阵地延伸服务,响应号召承担社会责任

在坚守阵地服务的同时,各地公共图书馆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疫情期间最需要关怀的地方——患者和医生身边,其中尤以武汉市区两级图书馆在方舱医院建设的方舱书屋为代表。2月5日深夜,首个方舱医院武昌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开舱”,7日上午,武汉图书馆汤湖分馆就将精挑细选的文学经典、医疗保健、艺术哲学等500册图书送入“方舱”,建立了汤湖“微书房”。其后,武汉市区两级图书馆在方舱医院、隔离酒店、援漢医疗队所驻酒店、防疫安置点、康复驿站以及其他特殊防疫场所陆续参与建设了78个规模不同的方舱书屋或图书角,投放图书4万余册。武汉硚口区图书馆推出“方舱之家”文化服务小程序,设立每日荐读、权威辟谣、书香战疫、方舱树洞等线上服务栏目,涵盖阅读、文娱、心理咨询等功能版块,得到患者的真心欢迎,程序二维码送入硚口武体方舱内的第二天,访问即达2776人次。武汉图书馆在武汉市文旅局系统参与值守的50多个社区内,张贴“云阅读”免费阅读服务二维码,引导居民扫码阅读,同时针对社区老年人多的特点,特别推出了“云图听书”服务。

《公共图书馆法》定义了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设施,也就从某种意义上要求公共图书馆还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此次抗疫期间,湖北省图书馆界下沉社区,深度参与到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之中,承担起了应担的社会职能。以武汉图书馆为例,党员干部带头,积极响应武汉市委、市文旅局要求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联防联控的号召,迅速组织两个党支部深入武汉市硚口区宝丰街站邻、硚北两个社区,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主要开展在小区和分区隔离路口值守、发放防疫宣传资料、协助办理出入证、测量体温、询问及填写信息、捐赠物资的联络保障、社区消毒、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服务等工作。湖北之外的许多公共图书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或积极发动员工到社区、街道开展志愿者服务,或安排图书馆员到疫情相对严重的社区开展防控协助、心理安抚、安全疏导等工作。响应政府号召下沉社区的武汉图书馆党员干部还利用所在社区微信群、网格群、武图讲座读者交流群等,持续推送健康防护、心理调适、文学经典等方面的电子书和讲座视频,帮助更多民众通过“阅读”,以积极的心态度过疫情防控期。这一切,都是人性的光辉、党性的体现,彰显了图书馆人的责任与担当。

三、共克时艰相互扶持,馆际互助彰显行业关怀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措手不及,即使如武汉图书馆虽提前做了物资准备,但疫情的快速蔓延和持续,使防疫物资难免捉襟见肘。在这种窘况下,图书馆行业内在的凝聚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图书馆界同仁自发向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地区图书馆伸出了援助之手、发出了行业声音。在帮扶援助方面,2月14日,太原市图书馆率先向武汉图书馆捐赠防护用品KN90口罩1000个、医用乳胶手套1000双;2月15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向全国图书馆发出了“关于为武汉地区图书馆捐赠疫情防控急需物资的倡议书”,截至3月21日,武汉14家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共收到来自全国353家图书馆的各类防控物资501544件(以最小单位计量)。在行业发声方面,2月3日,太原市图书馆发起“共战‘役不孤‘读”的为爱发声、为武汉加油抖音活动,全国500多家图书馆参与;2月19日,陕西省安康市图书馆联合全国130多家公共图书馆共同举办“书香战疫”慰问武汉同仁书信大赛;3月5日,上海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和阅读马拉松组委会携手主办,338家图书馆共同承办的“我的战疫”阅读马拉松线上快閃赛在全国各地举行,15545位读者一起阅读了张文宏医生主编的《张文宏教授支招,教你如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此外,还有上海图书馆搭建的全国性网络咨询平台“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浙江图书馆建立的省级联合参考咨询平台“浙江省联合知识导航网”等。

太原市图书馆除率先向武汉图书馆捐赠防疫物资之外,又于2月24日向湖北唯一民族自治州,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恩施州图书馆捐赠额温枪2把、KN90口罩300个、医用乳胶手套1000只、雨衣200件,以解燃眉之急。太原市图书馆学会会员馆小店区、清徐县、阳曲县图书馆等也相继伸出援手,为恩施州图书馆捐赠疫情防护物资。与此同时,中共太原市图书馆党支部、工会还向全馆职工发起了“关于向湖北恩施州图书馆捐款的倡议书”,倡议党员干部积极捐赠,为“乡村‘四点半学堂里图书分馆”的留守儿童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共度疫情难关。

重温我国图书馆行业在抗疫这段时期所展示的专业性、凝聚力、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职业所带来的韧性与坚守,令人刮目和感动。相互扶持、共克时艰的精神,也更值得珍视、铭记、总结与弘扬。各地公共图书馆在疫情期间的许多思路、想法和具体实践,也将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持续冲击和思考。如何延续并丰富这些创新的服务实践,铭记并弘扬这些感人的互助事迹,落地并推进这些务实的发展思考,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整个图书馆界的使命。

在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发展、武汉“解封”的特殊节点上,《图书与情报》组织策划了本“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公共图书馆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既是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在抗疫期间的实践进行总结,更是向奋战在疫情防控和图书馆服务一线图书馆人的致敬。专题挑选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即身处疫情最严重地区但仍自强不息、努力作为的武汉图书馆;抗疫期间除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当地公众之外,还环顾天下、关注行业的太原市图书馆;在抗疫期间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更仰望星空、深度思考疫情过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宁波图书馆。三篇文章各有侧重,但均将本馆在抗疫期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完整地通过文章进行了呈现。希望这些探索、实践和思考,能够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和讨论,更好地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徐建华,男,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坚守专业
对话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远去的背影
新媒体冲击下日本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