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2020-12-15王加男王莉燕

商情 2020年4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王加男 王莉燕

【摘要】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且不同年级各有本年级的特点,如大一学生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活与学习的迷茫,大二学生主要表现为对专业认知薄弱和自我展示的渴求,大三学生主要表现为自我要求与现实环境的冲突,恋爱情感问题,大四学生主要表现为择业就业,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人身份的心理转变困难等。要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分年级,分特点来对待。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认为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出影响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子系统环境,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对策,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态系统理论;大学生

一、生态系统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

“生态”本是指自然界中的万物依自然的本来规定,和谐地处于合理的生命循环之中, 是自然界和谐性的一种统一。德国生态学家海克最早在1869年提出生态学的概念, 认为研究有机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之后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最先采用生态学的方法与原理研究心理问题,提出了人的行为公式:B=f(P,E),行为受到个人与环境的影响,即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的函数。美国心理学家布隆芬布瑞纳(Uric Bronfenbrenner)提出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组织系统, 每一个系统都存在于另一个系统中,该理论认为,个体所处的环境可以被描述为四个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从小到大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宏观系统。不用层次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影响个人行为的生态因素。

(二)影响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环境子系统

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可以以子系统的方式进行表达。例如: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相互作用,大学生的行为会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成长条件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个人所在班级、个人参加社团或其他小规模群体的影响;在大学中个人微观系统会受到与之产生关系的各类中观系统的影响,同时个人行为也对于这些中观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即影响大学生心理的整个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对不用年级的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这一生态系统具有自动平衡的特性,系统可以通过内部运行产生协调性的变化,以适应环境条件所发生的变化。

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诸多环境因素中,可以把各类环境因素整合为4类子系统,以构成大学生生活的生态系统。子系统包括:个体子系统、学校子系统、家庭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同时不同年级中4类子系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与子系统的影响

(一)大一学年:大学生活与学习的迷茫与探索

“迷茫”是当前大学新生经常形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个词语。在高中强烈的升学愿望驱使他们,虽有很强的压迫感但同时也为他们给出了明确的目标与动力,但一旦进入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很多的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

在这一阶段个体子系统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比较明显,该系统包括其遗传素质、人格特点、主观能动性等。大部分学生开始由父母包办的家庭生活转变到相对独立自主的集体生活,一部分学生入学后表现出对生活及环境的不适应,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怯与他人交流,产生焦虑、自闭等情绪。当他们面对崭新的大学环境和生活方式时,人格特点中缺乏自律性或自律性尚未建立的这部分学生容易随波逐流,造成喜悦感和失落感、新鲜感和无意义感、使命感和盲目感的交织,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出现忧郁、不安等负面情绪。

(二)大二学年:专业认知困难和自我展示的渴求

大多数新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缺乏了解报考专业的信息渠道,造成盲目跟风的现象。但当大二学年专业课程开设逐渐增多时,部分同学却开始对本专业缺乏必要的认同感,觉得前途渺茫,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心理。另一方面,经过大一学年的探索,部分学生找准了自身的发展方向,满足了自我的内心需求并渴求对外界展示。

在这一阶段学校系统子系统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比较明显,该系统包括:制度系统、课程系统、教师系统、服务系统等。课程设置的连接性、统一性是保证学生对专业了解的前提,教师的课堂引导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课程的有序安排和课堂上对专业知识整体的介绍,学生在大二阶段很容易产生厌学、放弃等不良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围绕服务学生而制定的相关制度或没有供学生展示和发展的良好平台,在大二阶段的学生会产生郁闷、激进等情绪。

(三)大三学年:自我要求与现实环境的冲突,恋爱情感问题突顯

大学生群体曾经被喻为“天之骄子”,身上担负着来至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期望。这样的期望导致大学生成才的欲望强烈,自我要求较高。但当代大学生往往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烦恼。另一方面,恋爱情感问题在大三阶段表现突出,情感困惑、恋爱失败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一些大学生容易走向极端、无法自拔。

在这一阶段家庭子系统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比较明显,该系统包括:父母系统、家庭环境系统、儿童系统等。家庭是大学生主要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家长期望过高会导致大学生自我要求较高,同时也是大学生感到无法完成理想的主要原因。适当的家庭教育是可取的,但拔苗助长,过犹不及。另外,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儿童阶段与同龄人交往较少导致大学阶段容易产生与异性交往困难等现象,出现恋爱情感问题不能及时调节个人情绪,往往引起极端行为。

(四)大四学年:择业就业,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人身份的心理转变困难。

择业就业一直是大四学生不变的生活主题,但就业期望过高,职业选择盲目,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间的不协调导致很多大四学生求职屡屡碰壁,产生自我否定,灰心丧气等情绪。另一方面很多大四学生对未来抱着一种向往却又惊恐的心态。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四学生虽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在一些实习工作中仍然以一种学生的心态出现在公司,与其他员工的行为格格不入,在日常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由此产生了对未来发展的恐慌心理。

在这一阶段社会子系统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比较明显,该系统包括:社会实践系统、信息媒介系统、价值取向等。首先在大学学习中缺少社会实践项目,令大四学生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或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不能较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导致求职时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减低求职成功率。其次,信息媒介传播不通畅,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差等因素导致了不少毕业生择业时受社会上一些舆论的左右,盲目跟风从众,追逐热门职业选择,而不考虑自身条件、专业特点是否与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相吻合,这样既影响择业又压抑自己的优势。另外金钱至上、权利至上等错误的价值观取向影响着大四学生职业的选择,使择业范围和发展空间大大缩小,容易导致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并因此导致心理失衡。

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大一学生:进行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失去了父母的照顾,面对陌生的生活状态容易产生不适应,建议学校应从行为、生活、学习等方面入手介绍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目的是让大一学生了解到,由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人际交往不适应可能会造成的沉默寡言、心情不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状况是可以随着时间慢慢缓解的,从而减轻大一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邀请校友座谈大学生活、进行高年级学生对口帮扶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安全、稳定的社交环境。辅导员老师应多与大一同学谈心,交流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这个阶段。另外,建议在大一学生中进行心理普查,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对学生大学阶段的心理成长状态进行跟踪调查和对有器质性病变的心理疾病提早发现,提早治疗。

(二)大二学生:搭建心理健康平台、提高自我认知心理健康教育

独生女子家庭中独特的家庭环境造就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耐性、盲目自信等品格。同时大二学生也是这类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建议学校可以开展榜样讲堂、名人传记解读等活动帮助大二学生健康人格、增强自我认知。

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平台, 聘请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那些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使每位学生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有地方可以倾诉、有途径可以宣泄。减少因为轻度心理问题淤积造成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

(三)大三学生:压力调节与恋爱知识心理健康教育

大三学生学业压力、家长压力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突然变大,很多大三学生在这个学年感到压力巨大,无法调节。学校可以增加压力调节方面的辅导课程,辅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多种调节形式的使用来管理情绪,缓解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树立目标,追求成功。并通过自我认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认识,通过自我塑造与管理,指导学生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协调一致,制定出合适自己的人生规划。

增加恋爱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对学生进行恋爱观念指导。当代的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知识匮乏,与异性交往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教育学生树立一种科学健康、纯洁的恋爱观念,面对恋爱失败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克服消极、沮丧、忧郁等不良情绪,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

(四)大四学生:增强择业观念教育、减少择业就业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应增加对大四学生择业就业方面的教育,包括:职业选择、择业决策、职业生涯与个人能力匹配等,减少因为择业就业所带来的压力与挫折,帮助大四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步入社会。学校可以举行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同专业较成功人士分析自己的职业经历、举办应聘求职模拟大赛、开设应聘求职心理训练,训练学生求职技巧、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另外,针对个人情况,如价值取向、能力技巧、性格等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就业。

参考文献:

[1]暴占光,赵瑞君.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辅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7,148(10):57-59.

[2]邹广万.试论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01):172-173.

[3]曹志友,欧阳瑾,王冬梅,金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中国学校,2009,30(08):699-700.

[4]霍阳.试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1(08):271.

[5]闫睿鑫.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性理论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9):78.

[6]郑雁雄,黄佳.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J].高教探索,1987(01):51-56.

[8]薛林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2):81-82.

[9]胡敏辉,涂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2):25-26.

[10]臧楠,何欣然.積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及运用[J].管理观察,2018(05):104-105.

作者简介:王加男(1986.01-),男,汉族,辽宁本溪人,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莉燕(1987.06-),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