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你该如何看待人生的困顿?

2020-12-15

现代阅读 2020年12期
关键词:著书平原君赵王

人的一生多数是磕磕碰碰的,在遭遇挫折和不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生的困顿呢?这是一封来自明代的家书,一位母亲用寥寥数十字,解除了儿子人生中的3种困顿。

《示子朔》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

用世颇殷,乃穷于遇;

待人颇恕,乃穷于交;

反身颇严,乃穷于行。

昔司马子长云:

然虞卿非穷愁,

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

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

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释文:

看了孩子的来信,知道你的困惑,其实人的一生难免有3种困顿:第一种是有满腔做事的热情,却没有被别人赏识和使用;第二种是对人委曲求全,却没有深交的朋友;第三种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德行,却处处碰壁。

以前司马迁曾经说过:如果虞卿不是穷愁潦倒,也不可能发愤著书,从而名传后世。

所以困顿也不是对人没有好处,孩子你要正视人生的困顿,自强自励,从困顿中走出来,走向另一片天地。

这是郑淑云给儿子的一封回信。在信的一开始,她就分析了人生的三大困顿,而这也是自古至今人们都会遇到的人生困惑。

其一,“用世颇殷,乃穷于遇”——拥有卓越的才华,却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机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於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於海曲,岂乏明时?”自古以来,有太多太多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能被重用,怀才不遇,不免令人扼腕长叹。自古才命两相违,才华横溢却无用武之地者,屡见不鲜。可是,自古雄才多磨难,同样也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正是在饱受重重苦难之后,最终凤凰涅槃,功德圆满,让人生不再留有遗憾。

其二,“待人颇恕,乃穷于交”——以一颗诚挚宽厚的心待人,却没有交上值得交的好朋友。“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岁月易逝,知己难求。你的真心付出,对方未必会将心比心,甚至会利用你的善良与真诚,加以欺骗。世道浇漓,人心不古,世态炎凉也本是寻常事。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一切友谊,对人不再诚挚。知音难觅,知己难求,还是应该拥有一颗包容的心,而不是稍遇人情凉薄,便开始怀疑人生,完全封闭自我。

其三,“反身颇严,乃穷于行”——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常反省,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着。俗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出类拔萃、洁身自好,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陷害打击,就选择回归平庸,甚至是同流合污。“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还是应该保持初心,葆有内心的纯洁。

毋庸讳言,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遇到上述3种磨难之后,可能会愈挫愈奋,直达成功的彼岸,但也可能会牢骚满腹,失魂落魄,一蹶不振,对于人生丧失信心。有鉴于此,郑淑云用司马迁说过的虞卿的励志故事来启发和抚慰儿子,“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虞卿为战国名士,邯郸人,善于游说,靠雄辩之才征服了赵王,当上了赵国的上卿。虞卿善于战略谋划,分析事理,推测情势,在长平之战前主张联合齐魏,迫秦求和。邯郸解围后,坚持主张以赵为主,联合齐魏抵抗秦国。后来,秦王追杀昔日魏国的相国魏齐。为躲避追杀,魏齐逃到赵国公子平原君处。迫于秦王的压力,赵王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魏齐趁夜逃岀,拜访虞卿,虞卿认为赵王无法说服,拋弃了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开始不愿见他们,魏齐得知此事后,为了不再拖累对方,自杀身亡。魏齐死后,虞卿更加不得志,于是愤而著书立说,写下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8篇文章,分析评论国家政治得失成败,流传于世,称为《虞氏春秋》。

因此,在书信的最后,郑淑云抚慰儿子,即便人生的际遇不太順利,也未尝没有好处。正视人生的困顿,自立自强,战而胜之,人生自然会迎来一片新天地。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一时的困顿与挫折,算不了什么,绝不能因此自暴自弃,放纵自己。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百米冲刺,一时的输赢不代表永远的输赢,命运终究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天助自助者。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一封家书》    编著:叶顶)

猜你喜欢

著书平原君赵王
毛遂自荐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儿童“著书”:幼儿价值观启蒙教育新探索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毛遂自荐
南京迁居告养友
《将相和》缩写
元藏书家庄肃述略
毛遂自荐
祖父宦应清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