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活动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
2020-12-15陆德斌
陆德斌
【摘 要】现代教育理念下,要求幼儿身心健康及智慧、能力实现均衡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吸纳新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幼儿情感及智力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混龄活动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幼儿教育管理水平有所增益。
【关键词】混龄活动;幼儿交往能力;策略探究
幼儿园混龄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有助于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人格及良好社会意识的发展。在同一教育活动环境中,由于不同年龄、不同幼儿个体间的差异性,通过幼儿不同年龄的组合,教师会创设相关教育环境,推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组合建构出不同的意义。每位不同年龄的幼儿均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发现自己的定位,以及能力发展空间。特别是大带小、小混大的教学环境中,增加了幼儿对不同社会角色的体验,使每位幼儿感受到关爱、帮助和认同的良好环境,并在相互帮助和关爱的环境中提高交往能力,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一、幼儿混龄交往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是由各年龄段人群所组成的,且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交往,对幼儿提高良好的交际环境,有助于使其早日明确、适应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并掌握良好的交际技巧,并在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交往中实现自我认知,发展自我能力。所以,幼儿与不同年龄的伙伴交往是实现其个体健康发展、成长及生存所必需的。通过混龄幼儿的彼此熟悉、了解,他们学会了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对自己與集体、与伙伴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认知,这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混龄幼儿交往中呈现的特点
通过实施幼儿混龄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式、和谐化区域活动环境,有助于发展幼儿的交际、交往能力,同时便于教师观察、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综合情况,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混龄幼儿在交往中呈现如下几种特点:
(一)发起与协调的交往策略
在幼儿混龄交往活动中,主要使用发起和协调两种交往策略,以提高幼儿间的交往质量。其中低龄幼儿所发起的交往策略,主要表现为向年龄大一些的哥哥、姐姐虚心请教并示好,对其中大于自己年龄但能力比较弱的幼儿发出邀请。在交际活动中,年长的幼儿较低龄幼儿会呈现出更高的交际意识和能力,他们会一方面采取合理的协调策略,以保证自己的游戏活动不受影响,同时,又照顾了低龄幼儿的需求,给予他们的活动以帮助和指导。相比于幼儿的发起能力,其协调能力则更为复杂,体现着幼儿的综合能力,他们需要在交际活动中主动协调,这种协调能力通常表现在一些年龄较大且具有良好交往能力的幼儿言行中表现出来,而低龄幼儿尚不具备这种能力。
(二)借助工具辅助交往策略
混龄班幼儿相较于同龄班幼儿更乐于和同伴、家长或教师进行交往,而不是自己玩。基于幼儿特殊的年龄、心理及思维特点,使得具体的“物”在幼儿交往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和功能,可以说,“物”是幼儿展开交往活动的媒介和载体。幼儿需要借助具体的物,以促进与伙伴的交往与互动,并在活动中完成对物的探究,促进其情感的发展及智力的开发。
(三)运用语言交流交往策略
混龄幼儿的交往活动中,语言交流是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一种有助于优化交往质量的策略。通过发起方幼儿以言语沟通的策略,能够使幼儿快速融入到其他幼儿的活动中,而对部分自我意识较强的幼儿,由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顾及其他伙伴感受的幼儿,其发起交往更多时候会受到其他幼儿的拒绝,体现了认知能力不同,也会影响到其社交地位。
三、混龄活动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
为了提高混龄幼儿活动交往能力,提高其活动交往质量,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以指导混龄幼儿展开有效的活动交往。
(一)借助教师身份进行交往活动干预
为了提高幼儿间的交往活动质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教师可在尊重幼儿自主发起和协调交往活动的同时,以教师的身份进行合理引导和干预。这里的干预并不是无原则地干涉,只是对幼儿交往活动的一种约束和规范,以保证交往活动的目的的达成。需要教师悉心观察混龄幼儿间的交往活动,并以教师身份进行巧妙地指导、启发及示范,以引导、规范、优化幼儿的行为,使其交往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教师的干预方式通常包括平行式、交叉式以及垂直式干预,需要教师在干预中结合具体情境使用相应的策略。
(二)做好混龄幼儿活动分享环节评价
幼儿情感能力具有发展水平薄弱、可塑性大、对环境的依赖性强的特征。研究证明混龄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在混龄幼儿的交往活动中,幼儿会对交往活动采取相应的策略,形成一定的体验,并掌握相关技巧,因此,教师在做好幼儿交往活动指导及协调的同时,还要观察、掌握幼儿整个交往活动的情况,并对交往活动分享交流做好评价,以进一步优化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能力,促进混龄幼儿的能力提升与发展。
1.综合细致观察幼儿交往活动
正确、有效的交往活动评价,取决于教师对混龄幼儿交往活动总体情况的有效掌握。因此,教师要善于克服幼儿交往活动区域的开放性、多变性等困难,通过观察、参与的形式全面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交往活动中的表现、状态、能力发展、交往效果等情况。如,幼儿交往活动是否融洽,是否积极参与到交往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具备运用现有材料展开具有一定难度的交往活动,以及幼儿是有效融入的交往活动中还是独自个体的活动,他们能否享受活动的快乐,增强其交往活动的自信心,幼儿在交往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活动是否符合一定的纪律要求和教学规范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全面且客观地掌握幼儿的交往经验、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幼儿交往活动的整体情况与结果,并有针对性地对幼儿交往活动进行总体兼顾个体表现的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发展幼儿的交往意识、交往能力。
2.把握适当时机给予相应点拨
在幼儿混龄活动中,年长幼儿会在其交往活动中主动承担起低龄幼儿的老师角色,对其活动给予帮助和协调,使低龄幼儿在一个和谐的活动环境中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充当和发挥老师的作用,年长幼儿其自身的能力、知识及对事物的认知也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这也是混龄幼儿活动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因此,需要老师仔细观察整个交往活动,把握好时机,尽可能把握好每一个适于增进幼儿交往活动的时机。同时,对活动进行一定的设计,为各年龄段的幼儿创造自主表现的机会,同时,在进行指导和协调时,要善于激发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协调问题的能力。如在混龄幼儿集体活动中,有低龄幼儿不小心将活动区域放置玩具的箱子碰翻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观察年长的幼儿有没有主动帮助低龄幼儿收拾、整理玩具的意识,并对其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以提高所有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介入过程中,不需要介入过早,或给予过多的干涉,这样会使幼儿失去能力锻炼和提升的机会,使其养成被动、依赖的习惯,不利于幼儿交往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同時,混龄幼儿的交往模式,有助于锻炼幼儿关爱、体贴、责任、友善、谦让等亲社会个性特征,有效抑制他们的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缺陷,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3.发挥好交往过程中教师作用
在混龄幼儿的交往活动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无论是在智力发展和协调能力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教师发挥好指导协调作用,以引导幼儿间自主协调、解决问题,促进其优质交往活动的能力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如,针对具体问题提问低龄幼儿:哪位小朋友有更棒的想法?等,提问年长幼儿,哪位小朋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以促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不断思考,相互启发,实现能力的同步提升。教师要善于将低龄幼儿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将由年长幼儿来尝试解决,不仅可以发展年长幼儿的能力,又启发了低龄幼儿的思维,锻炼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4.提高分享环节评价的实际效果
在整个混龄幼儿交往活动中,教师在观察活动整体情况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养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这种方式可以是创设问题,也可以为幼儿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对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能力、态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会帮助幼儿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有意识地不断调整自我言行为交往方式,同时,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懂得分享活动交往经验,以及调整自身言行,促使幼儿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交往活动设置一些小障碍,使其面对更有挑战的机会,使其在自主思维活动中感受到交流、解决问题的快乐,增强其愿意与伙伴共同合作、分享的情感和能力,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交往活动中更能找准自身的角色,树立自信、自尊且富于创造性的思维。
如,当观察到年长幼儿帮助低龄幼儿解决问题的行为后,教师可给予及时评价和鼓励,或做出点头微笑、拍拍肩膀以及竖起大拇指等具有较强鼓励性的肢体语言,促进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在交往活动中积累经验,丰富体验,学习他人,使幼儿意识到在自己不能单独解决问题时要及时寻求他人的帮助,通过共同的努力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混龄幼儿交往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及智力发展,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幼儿个体间的差异性,创设相关教育环境,推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组合建构出不同的意义。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均能够快乐活动,并在交往活动中主动探索,发展自身能力,为每位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游戏、学习、做人的环境和成长空间,使其在游戏中体验不同社会角色,使每位幼儿感受到关爱、帮助和认同的良好环境,并在相互帮助和关爱的环境中提高交往能力,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为幼儿实现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魏玉枝.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8)
[2]李阿芳,娄玉珍.幼儿混龄游戏的社会性教育功能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3]张更立,沈静.幼儿混龄交往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分析[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12(02)
(江苏省海安市曲塘镇中心幼儿园,江苏 南通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