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克服形式主义的根本
2020-12-15郭道久
郭道久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中针对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首次使用了一个非常犀利的表述,“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来说,一定要弄清楚哪些是形式主义,为什么形式主义会长期存在,怎样才能克服形式主义。这一切都需要从中国共产党和党员干部的初心中寻找,从以人民为中心中去总结。
一、“让群众失望的形式主义”表现及其成因
反对形式主义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经过长期的努力,整治成效显著,但极少数党员干部仍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干部對上级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文过饰非;一些干部的注意力都在领导身上,完全遵照领导的指示和好恶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些干部对上级、对公众都擅于承诺、当面表态,但这些表态大多不切实际,夸夸其谈,难以落实;等等。
少数党员干部之所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直接的原因在于:
1.错误的政绩观。在一些党员干部看来,判定自己工作的标准就是上级的指示和好恶,因为对自己进行考核评价、晋升提拔的权力都掌握在上级手中。于是,他们会想方设法取悦上级,让上级满意。对于上级关注的事情就投入大量精力,集中力量去做,对于上级不关心的事则不愿推进;为了给上级留个好印象,专挑上级爱听的话讲、上级关注的事情汇报,有时甚至不惜造假,搞形象工程。他们习惯于对上负责,让上级满意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对于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如果领导没有表明意图,他们就漠不关心,即使关注也是敷衍塞责,做做表面文章,结果自然让群众失望。
2.背离初心使命。党员干部都是怀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公务员队伍的,但时间一长,他们中的有些人就忘记了当初的誓言,背离了自己的初心。他们开始逐渐脱离群众,不再记挂群众的幸福,对为人民服务不上心,对为群众办实事不尽力。相反,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为了升迁,他们拍马溜须,奉迎领导,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为了发财,他们弄虚作假,搞权钱交易,用群众的福祉换取个人的好处。
3.不敢担当作为。敢担当有作为,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那些做蠢事的党员干部,基本都存在不敢担当作为的问题。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推卸责任。面对群众的需求,他们要么不闻不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推三阻四,打太极避实就虚;要么浅尝辄止,不积极不上心。面对必须完成的工作,他们也会施展“传导压力”的手法,将任务推给他人。有的人面对原则问题也三缄其口,不敢旗帜鲜明表明态度。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克服形式主义中的“金钥匙”
归根结底,搞形式主义的党员干部就是不做群众关心的实事,把群众的利益放诸脑后,其关键问题在于背离了党员和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彻底杜绝形式主义,核心就是“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肩负起为中华民族谋解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强调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人民性成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各项工作的指导性原则。任何一个党员干部,只要牢记党的初心,自觉把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踏踏实实为人民办事,自然也就不会搞形式主义,做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要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党员干部而言,自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无愧于人民的事。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公平正义,追求人民的共同富裕。党员干部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只要自觉坚持以人为本,就会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高地位,也就不会让人民失望。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这一伟大实践归结为一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所以,我们能够克服任何困难,能够激发巨大创造力。以70多年经验为指导,是坚持正确做法、避免形式主义的保障。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人民政府为人民,这是对中国政府的生动诠释。对于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只要牢记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就不会搞形式主义敷衍人民大众。比如,各级政府都特别重视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其基本定位就是“让人民满意”,体现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让人民得实惠的结果导向,不仅重视民生投入,还强调建立权责清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实行“互联网+服务”等一系列改革,加强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形式主义,从思想理念和机制措施上保证落实人民的利益需求。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能够实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鉴于群众需求的多样性等因素,有人认为人民的利益需求可能与上级的要求不一致,而按照党和政府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听从上级指示是必要的。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上级也要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即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也是人民利益的体现,下级听从上级指示,终归也是服务于人民的利益。如果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与人民的利益不一致,只能说明上级的指示出现了偏差,应当根据人民的整体利益予以纠正。
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克服形式主义的思路和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到党和政府的各项具体工作,都在积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并对克服形式主义起到非常积极的效果。针对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宏观方面需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一是以民为本,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将人民置于中心位置,将人民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围绕人民利益制定政策、采取措施。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郑重提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划时代意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人性基础的遵循,更是在新时代开启了旨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政治进程。新时代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以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指向,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而踏踏實实、真抓实干。
三是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评价是否存在形式主义的根本标准。形式主义有多种表现,克服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只有内心切实认识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才能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做对得起人民的事。所以,将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评价形式主义的根本标准,可以有效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将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和使命深入内心,并转化为日常的实际行动,从而避免做出人民不满意的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在反对形式主义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通过新修订的党章,明确写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2017—2020年,党中央密集出台一系列反对形式主义的文件,并在全国范围内通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新时代克服形式主义需要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总结形式主义的表现,用典型事例教育党员干部。一些基层干部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做蠢事,与对形式主义的认识不清有关,更有“他人这样做,我也跟着做”的从众心态。中央主管部门应将形式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总结出来,结合典型事例公之于众,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以为戒。
二是进一步加强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切实发挥群众评价的作用。干部是不是做实事、是不是真正为民谋利,群众最有发言权。要通过群众参与和评价,将那些善于做表面文章、走“上层路线”、貌似理论强大实则做事无方的形式主义者剔除出去。
三是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责任制。针对各种甩锅、避责现象,要严格落实党员干部责任制;该做的事一定要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不允许推卸,该承担的责任也一定要落实到人。特别要强化对群众负责的机制,凡是因为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一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是进一步加强群众监督。要让党员干部不做“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还得让群众有约束干部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群众监督。群众有知情权,有参与决策的渠道,有参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促使做了蠢事的干部悔改、想做蠢事的干部望而却步、不愿做蠢事的干部提高警惕。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关于平等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2016MZD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