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12-15陈文美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人才培养

陈文美

摘   要: 一流专业建设的提出是为了推进高等学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类下的二级学科,是承载我国民生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障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还存在:人才培养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失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按照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需求,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建设和发展规划,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重视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一流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   人才培养

一、问题提出

为了推进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提出以“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为建设目标建设一流专业,具体计划是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为此,各省各高校积极开展申报工作,2019年9月教育部认定了首批40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中央赛道1691个,地方赛道2363个。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招生以来,20年的办学历程为我国蓬勃发展的社会保障领域输送了大批社保人才,但与成熟学科相比,学科发展、人才AX培养方式与师资队伍建设等还不够成熟。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努力,笔者所在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这就要求在该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标准、新体系为引领,将劳动与社会保障建设成为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着力打造该学科等各类拔尖人才,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相结合的一流本科课程,在专业改革创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质量保证体系等各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然而,对标一流专业高标准要求,现实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诸如学科发展僵化,人才培养方式方法陈旧,课程体系与市场、社会需求脱节,重理论而轻实践等现实问题。如何调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一流专业建设点目标,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意义重大而关键。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供需分析

人才培养规模是根据市场社会的人才需求而决定的。也就是说,高校作为供给方,所培养的人才资源最终要与作为需求方的劳动力市场所需的人力资源相匹配,达到供给和需求平衡的状态。当培养方的人才供给大于需求方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时,会出现供给过剩,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反之,当供给小于需求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表明市场的人才资源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作为人才资源供给的供给方,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社會需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应视市场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需求而定。就需求看,伴随着我国覆盖14亿人口、“应保尽保”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尤其是强调公平、正义、共享的新时代的全面开启,在老龄化、各种疾病等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会更加旺盛。事实上,在国外从事社会保障的专业人员与全社会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为1∶1000,相较而言,我国二者之间比例高达1∶9692[1](16+126)。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招收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学生。自此,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快速发展,许多本科型、地方性院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据教育信息网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的高校近130所。目前开办劳动与社会保障的院校多集中在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和医学类大学,每年高校招收规模大致10000名左右[2](75-79),尤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呈现出学历层次越高,供需缺口越大的现象。

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困境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初衷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强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

(一)人才培养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

人才供需匹配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实现基本均衡。从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看,要培养能够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保险、金融、劳动就业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员工福利、部门的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的人才,培养能从事商业保险等方面的管理、咨询、经营、策划工作的人才。但就笔者收集300份的问卷统计数据看,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毕业生从事销售工作的为24.92%,真正从事社保工作的仅为17.38%,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为21%,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其他的分别为9%、5.23%、22.476%。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劳动力需求市场的匹配度不高,培养的学生专业特色并不明显,专业门槛普遍较低,毕业生分散到诸多行业。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就业多数集中在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领域,面临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共同竞争的情况,就业难度增加,同时在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岗位的同时,职业发展相应会受到一定限制。

(二)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有显失衡

劳动与社会保障属于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公共管理的基础课程无疑是该专业的理论课程,然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范畴更多体现出多学科、交叉性学科的特点,综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保险学、公共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导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程过多。再加上一些必需的通识课程、思政类课程,专业课程课时学分设置被大幅度压缩。一般而言,本科四年思政类课程、通识课程、基础类课程会开设2.5年—3年,真正的专业课程开设大致是1年—1.5年,最后一年学生面临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就业等,即便安排专业课,学生学习也不充分,敷衍求过,呈现出专业性的培养不足或者乏力的状况,反映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方面,自然就体现出专业性不强,教育在质量不高等问题。尤其是目前很多高校都选择“宽口径”、公共管理大类分流培养模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被一定程度地弱化,最终导致学生对专业认同和专业属性不足。

(三)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实践能力是人才的重要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更加偏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呈现出“重基础”培养模式。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从培养方案看,各高校都将实践教学的环节、内容反映到培养方案中,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的情况,重理论教学轻实训实践教学的现象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二是客观实践条件的限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教学开展不理想,真正的原因在于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足。一方面,购置大量的专业实践设备财力有限,比如与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劳动关系模拟法庭、社会保障模拟大厅、政策法规、精算仿真软件等需要大量的教学资金投入,高校教育教学经费有限,使得实践教学设备不足难以展开落实。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总的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师队伍多来自高校理论教师,实践部门转行、真正从事过社保实务的教师较少,大大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三是,校外实习基地场所单一。传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习主要选择在人社系统的社会保险事业单位,未能较好地扩大实习范围。

四、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人才培养需要高度契合市场需求

新时代标志着更加重视民生保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事实上是一流专业的基本要求。重视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开展社会、市场调研,结合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对本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进行预测,合理调控好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二是课程设置需要紧跟老龄化社会的时代需求,增加养老管理服务、老年经济学、医疗保险学等与老龄化社会和风险社会接轨的特色专业课程,对那些较为陈旧的课程进行删减;三是深入人社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专业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将之融入课程培养体系和日常培养过程中。

(二)优化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1.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本科层面必备的基础知识,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国家观及社会认同的核心课程。建议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时学生开设包括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贵州省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在内的思政课程。

2.通识类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基础知识,对学生产生基础性、持久性影响,可以设计以下通识类课程:英语、体育、大学语文、军事理论、心理健康、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3.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指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具有该领域素养的基础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归属于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需要具有公共管理基本的素养,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宏微观经济学、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伦理学、管理统计学等课程。

4.专业课

专业课体现的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是学生专业培养、专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险学、福利經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风险管理、社会保障积极管理等课程。

5.专业选修课

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办学主要集中在财经类院校、医学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等不同的高校,不同高校开办此专业特色不同。财经类侧重于从经济与管理视角研究社会保障,医学类发挥医学、基础卫生知识、医疗保障等优势,综合类大学一般倾向于社会学方向。结合我校财经类经济与管理的特色,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主要体现为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主要有:专业高峰课程、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社会保险精算原理、年金管理、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公共卫生健康、国际劳务合作实务、薪酬管理、老年经济学、养老服务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保障发展前沿等,学生必须在以上给出的专业选修课中修完选修课学分。

(三)重视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

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必备环节。针对目前实践实习,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弱化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努力:一是加大实践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的投入。这就需要高校转变办学理念,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制订目标计划,专门安排实践教学经费,不断建设和完善实践所需的设备、软件、场所。二是加大校企政合作。一方面,可以与当地的人社系统、养老机构、基金管理部门、大型国有企业等建立合作基地,派送学生到这些部门进行专业实习。另一方面,派送专业教师到这些实务部门挂职、实操训练等,解决师资薄弱问题。三是加大实践培养环节的考核力度。实践环节走过场源于考核把关不严,重视程度不够。为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确保学生实践实习、教师指导双方均能认真负责,高质量完成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及改革思路[J].中国人口科学,2013(6).

[2]林闽钢,王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8).

项目来源:该文是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综合研究类《新时代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优化——给予需求导向理论分析》(项目编号:2018JGZZC2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