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

2020-12-15孔焱

高教学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职业化辅导员

孔焱

摘  要: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其职业化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双高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基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价值取向和发展要素,从强化制度保障和强化机制创新两个方面,提出包括建立严格的选聘制度、人事制度、荣誉体系,创新培养模式、考评模式等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双高计划;辅导员;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4-0193-04

Abstract: As the backbone of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onducive to the better realization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goal of the "double-high pl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from two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and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ization through establishing strict hiring system, personnel system, the honor system, cultivation model, evaluation model of innovation.

Keywords: Double Height Plan; counsellor; professional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作为职业教育的“双一流”,为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了改革发展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为高等职业教育开启了新的征程。在新的征程中,高职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加快高质量内涵式建设进程,着力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中坚力量,负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其职业化水平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构建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双高计划”建设中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价值取向

(一)不忘职业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价值追求。“双高计划”作为职业教育的“双一流”,其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就是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牢记职业初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发展的唯一价值取向,一是树立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二是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三是把职业发展目标与“双高计划”建设相统一,立足岗位,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职业价值。

(二)勇挑时代重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而“双高计划”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要举措,更加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双高计划”中对优质人才培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强学生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三是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优质人才的培养需求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劳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要出实招、见实效。

二、“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要素分析

“双高计划”中明确提出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坚持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职业化发展目标,结合岗位特征,重点从职业定位、职业素养、专业素养等三个维度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一)职业定位

精准的职业定位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围绕“双高计划”的实施,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需更加明确,既是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者,又是学生素质养成的培育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1. 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者。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支专门的力量,在“双高计划”建设中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及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辅导员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同时,深刻把握学生的特质和成长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 学生素质养成的培育者。“双高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是优质人才,赋予了优质人才较为具体明确的素质内涵,即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劳动素质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双高计划”建设中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可以通过开设学习创新素质拓展、生存生活素质拓展、职业发展素质拓展等实践性素质拓展课程,以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也可以立足于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以活动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还可以在校园文化中融于职业文化、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劳动精神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3. 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和保障。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在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强健体魄;在心理素质培养上,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地予以疏导干预,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在学习习惯养成上,加强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和指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想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等;在行为习惯养成上,教育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校级校规,做到诚实守信,正确使用网络,养成自律的生活习惯等,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二)职业素养

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可以分为政治素养、职业特质、职业精神和态度等。

政治素养是由辅导员工作的政治性决定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必须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明确“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善于”,一是善于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善于讲,将新时代、新理论、新思想与“双高计划”建设融合起来讲给学生听,不断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三是善于做,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围绕“双高计划”建设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

职业特质是由辅导员工作的对象决定的,主要包括: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衡量辅导员素质高低和限制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而辅导员工作的多样性、繁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健全的人格魅力,这是辅导员言传身教的必备条件,健全的人格魅力可以帮助辅导员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认同和尊重,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三是良好的沟通能力,辅导员的工作就是面向人的工作,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强化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四是不懈的学习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资讯日益丰富,辅导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提升知识的宽度和广度,才能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精神和态度是由辅导员工作属性决定的,主要包括:一是爱岗敬业精神,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爱岗敬业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学生的未来;二是严谨的工作态度,学生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辅导员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三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尽多大责才会有多大的成就,辅导员责任意识强了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只要学生有需要,哪里就有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是没有明确的工作时间的,从事的工作也大都是帮助学生处理生活学习上琐碎的事情,经常需要牺牲个人休息的时间来完成。

(三)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高职院校辅导员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一是专业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高等职业教育学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二是专业拓展知识,包括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新思维,辅导员需要时刻关注时政、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更新丰富知识储备,学习掌握运用;三是职业基础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指导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能力、就创业指导能力、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能力等;四是职业拓展实践能力,包括新媒体运用能力、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网络平台、网络文化学习运用能力等;五是执业水平,包括取得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创业指导师证等执业能力证书。

三、“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推进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辅导员职业发展顶层设计不到位、指导帮扶体系不健全,辅导员对职业的認同感不足、职业归属感缺失,辅导员政治理论水平不够、职业能力不足,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激励措施不健全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双高计划”的建设。需要进一步从制度保障、考评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地加快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更好地匹配“双高计划”建设需要。

(一)强化制度保障,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注入外在动力

制度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通过不断强化制度保障,引导辅导员充分认识自身在“双高计划”建设中职业定位,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外在动力。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针对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发展与培训等方面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标准和要求,但是高职院校在落实中仍然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1. 建立严格的选聘制度。按照教育部43号令中1:200的生师比的要求设置辅导员岗位,并按照专兼结合的方式足额配备辅导员。进一步明确专职辅导员的准入资格,包括在专业背景必须是与辅导员专业知识相关的,从源头上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在从业经历上要求在本科、研究生期间担任过校院两级主要学生干部,且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经历,从源头上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辅导员的选聘模式,在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增加考官面谈、现场情景模拟面试等环节,着重考核辅导员的团队协作、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兼职辅导员选聘上,积极吸纳校内外热爱学生工作且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优秀人员,特别是优秀党员、劳动模范、高层次人才、技能大师等,与专职辅导员形成专门的工作团队,不断提升辅导员整体的职业化水平。

2. 建立规范的人事制度。在高职院校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基础上,建立更加规范的辅导员人事制度,让辅导员牢固树立职业化发展的目标和信心。在劳动关系上,新录用辅导员均应为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对于原有的非事业编制内辅导员,应建立有条件的人事关系转介制度,只要达到学历、履行、考核等要求的辅导员可以转变劳动关系,入编或者人事代理等,让辅导员感受到职业的安全感;在经济待遇上,针对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相对其他管理人员给予额外的经济补贴,包括电话补贴、岗位补贴、交通补贴等,同时无论人事关系如何,只要是聘用在辅导员岗位上的人员一律同工同酬,让辅导员感受到职业的优越感;在政治待遇上,将辅导员培养纳入到干部培训整体规划,在职级聘任条件设定上向辅导员倾斜,高职院校辅导员最高可聘为六级岗位,让辅导员感受到职业发展的希望;在职称评聘上,辅导员职称评聘上做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注重辅导员的工作实绩和育人成效,逐渐降低论文、科研项目等在辅导员职称评聘中的比重,让辅导员清楚地看到职业化的路径。

3. 建立完善的荣誉体系。基于“双高计划”建设中辅导员职业定位的多样性,虽然与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联系,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重要的群体,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荣誉体系,确保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认同感。在奖项设置上,围绕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育人成效、工作实绩等方面设置竞赛类奖项、工作类获奖、考核类获奖等,每年定期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辅导员工作案例评比、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最受喜爱辅导员评选等;在奖项级别上,校内分为院级、校级两个级别,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评选;在荣誉表彰上,将辅导员的表彰纳入到学校年度表彰大会,并作为专门的一个表彰内容进行表彰,选取辅导员代表进行专题发言,不断提升辅导员职业的荣誉感。定期对辅导员年度人物、优秀辅导员事迹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扩大辅导员职业在师生中的彰显度。

(二)强化机制创新,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新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以适应“双高计划”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培养培训、考核评价上进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辅导员协同发展、自主评价的作用,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1. 创新培养模式。围绕辅导员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能够使辅导员更好地为“双高计划”建设服务,但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多数是以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等形式开展,随机性、临时性较大,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同时培训的方式也多以辅导员个体培训为主,并未形成1+1>2的协同发展效应。首先,建立学分制辅导员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结合“双高计划”制定辅导员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实际情况,明确每一年的培养重点并制定教学大纲,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优秀辅导员共同开发培训课程,通过线上或线下、集中授课或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向辅导员展开培训。针对培训课程的重要性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根据培训课程的时长、难易程度等赋予一定的学分,规定辅导员每年必须修满多少学分方为合格、良好、优秀,并将辅导员每年培训的学分情况作为辅导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等重要指标。其次,建立辅导员协同发展平台。通过组建一院一品工作团队、辅导员工作坊、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围绕某个职业素养或专业素养方向,开展辅导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促进职业发展;还可以通过共同合作研究课题的方式,把具有不同研究专长的辅导员组合起来,研究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或优秀辅导员作为客座教授进行合作研究,各自发挥所长,形成对职业发展有帮助的研究成果,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能力,以适应“双高计划”建设需要。

2. 创新考评模式。“双高计划”引领着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引领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如何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双高计划”建设要求向匹配,基于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理念,创新辅导员考评模式,能够有力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首先,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统一。结合“双高计划”建设中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要素中的职业要素和专业要素,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将对辅导员的考评指标具体细化到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通过工作实绩和育人成效来反映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水平。其次,建立辅导员考评信息化平台。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设计辅导员对学生的线上教育管理模式,同时整合学校教务、学工、团委、人事、科研等管理系统,实现学生管理数据集成、共享、分析,按月按季度根据辅导员的考评指标从信息化平台提取相关数据,形成辅导员考评情况报表或画像图,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自我改进依据。再次,健全辅导员考评组织保障。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考评小组,人事处、学工处、教务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负责人担任组员,负责辅导员考评工作,主要任务是监测、督促、指导辅导员自主地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从而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職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

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朱莉.我国高校辅导员多重身份与专业学习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4]贺星岳,曹大辉,程有娥,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及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

(09):96-101.

[5]叶芜为,饶先发.高校辅导员职业等级认定的意义、困境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6(03):121-124.

[6]徐海涛.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26(05):108-111.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职业化辅导员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加速职业化
“有为”也应“有位”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