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12-15李斌陶敏徐丹丹熊小琴王永明李锐

高教学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水产双创养殖

李斌 陶敏 徐丹丹 熊小琴 王永明 李锐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文章以地方本科院校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为例,通过对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内涵的强化,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训练形式、第二素质课堂、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构建了水产养殖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该研究可为国内同等院校应用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水产养殖学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4-0041-04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national strategy,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for high education. Aquaculture major is an important major in the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which is belong to a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are explored,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form, second quality classroom,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staff, and the guarantee measure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raining. At present, we have established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aquaculture, and achieved a positive result. The finding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in China.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aquaculture

新時代,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是我国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1]。开展“双创”教育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2015年国家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亟需开展与“双创”教育相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双创”教育的体系构建[2]。教发[2015]7号文件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转变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市场竞争力[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体系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人才质量的需求,因此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4]。

本文以培养“双创”型人才为宗旨,以地方本科院校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生源为高职生)为例,通过对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训练形式、第二素质课堂、师资队伍建设和体系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水产养殖类“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图1),努力形成具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色的水产养殖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水产养殖学教研室在探索“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新创业的核心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和双创能力,开展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搞创造发明和自主创业,也不是把成功创业作为衡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换言之,“双创”精神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双创”能力是客观判断、独立思考和逆境生存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2]。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探索适合“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能够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王万山等合著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是研究双创型人才培养及其教学方法的一部力作,强调了“对分式、讨论式、实践性、探究性”等教学方式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5]。

近年来,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学教学团队在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等项目的资助下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团队成员发表与“双创”有关的教学方法改革论文累计20余篇。例如陶敏等[6-7]《养殖水化学》和《水生生物学课外实习》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李斌等[8]《鱼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结果表明,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求知欲,以及在提高学生学会思考、创新和知识构建等方面有积极作用;王永明等[9]对《鱼类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表明,WPBL教学方法可明显提高本鱼类学实验教学效果;邹远超等[10]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对《鱼类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等进行了改革;袁登越等[11]的《食品营养与检测》课程改革强调了实践训练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上述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经验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二)探索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训练形式

1. 探索“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需要对不同学科相关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双创”理念和方法等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的“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双创”型人才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经过实践检验的归纳总结,才能使“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得到提升。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类教学课程在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比例(>50%)。为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的高素质水产行业人才,本团队构建了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养殖环境生物学、水产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水产营养与饲料学、水族科学和综合实践共六大模块。每个模块中,团队成员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使实验项目的延续性和应用性得到了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养殖环境生物学”模块中,《鱼类学实验》、《鱼类生态学实验》、《鱼类胚胎学实验》合并成《鱼类学(形态、分类、胚胎和生态)实验》一门课程;《水生生物学实验》和《饵料生物学实验》合并为《水生生物学与饵料学实验》。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各实验模块中,任一门课程实验项目中的“设计型实验”设置比例不低于70%,其中与生产相关的实验项目要求在企业或公司中开设。例如《鱼类遗传与育种实验》课程中的大部分实验项目均在当地的江龙水产有限责任公司中完成,形成了“课程+基地+企业”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实验模块依据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进度依次开设。

2. 搭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校明确了“深化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二级学院水产养殖教学团队先后与重庆益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阳春天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和隆昌县普河乡新盛泥鳅养殖场共同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与北京渔美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山西恒达蕾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禾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眉山市东坡区鱼太子鱼苗繁育场共同建立了本科毕业综合实习基地;与海大集团、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水产研究所、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这些平台的建设为进一步拓展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探索适合“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第二素质课堂

1. “双创”基础课程平台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内江师范学院面向校内的各个专业开设了“双创”型人才培養的通识课程,主要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形势与政策》、《创新创业案例》和《创新创业指导》等。此外,二级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补充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例如《创新思维与科学逻辑》、《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管理》等课程。为了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核心能力,基于校内双创孵化实践平台,把企业中各项真实的实训课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综合水平。为了让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邀请水产行业专家从认知、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现场教学,分析和解答实际生产中的相关问题。

2. 校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

学校筹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孵化园是由学校教务处、校地合作处、招生就业处和学校团委等多个部分联合组建,设有创业区、孵化区、展示区和创客空间等多个功能分区,为学校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舞台。孵化园的创业指导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当地优秀青年企业家、就业指导老师和社会创业精英等。经过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可享受税务、融资、工商注册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本专业2015级徐桂林同学的《蜀洋水产有限公司》以连续3年成功入住该孵化园。

3. 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

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的学科竞赛、科学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践平台(图2),助力于水产养殖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学科竞赛方面:首先,二级学院学工部通过竞赛育人、竞赛选人成立了专门的学科竞赛组织;其次在学分上构建了“学分-比赛融合”机制,让参加竞赛的同学更多的被认同,从而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同学主动参加各类创新比赛项目。再者,建立学科竞赛经费保障制度,在保障了各项竞赛活动正常运转的同时,也对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科研立项和创新训练项目是学校团委和教务处为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专门设置的项目。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来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项目,包括:开放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场地;邀请科研岗教师作为学生第一指导老师;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对项目申请、实施过程及结题进行把关。

统计显示,在2014-2018年期间本团队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发表论文64篇;20余名学生参与了6项专利的授权,占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生总人数的7.6%。指导学生学科竞赛(生物与环境、创青春、挑战杯等)获奖27项,获奖学生103人;其中《蜀洋水产有限公司》《鱼与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反季节大闸蟹养殖与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三个项目分别荣获2018年四川省“创青春”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村振兴暨服务民族地区专项赛金奖;衍生科研立项20余项,参与人数59名,占比26%;衍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5项,参与学生174名,占比77%。

(四)探索适合“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师资结构

教师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具有一支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个人能力出众的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多元化教学师资队伍,是推动教学体制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12]。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培养师资力量。与企业合作,一方面聘请企业高级职称以上的工程师定期来校授课;另一方面,派老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掌握市场动态及企业生产一线经验。目前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师团队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以科研岗为主),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1人(双师型),中级工程师6人(双师型),外聘企业教师3人,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建立“双创”型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学校和二级学院进行组织机构建设和改革是“双创”教学的前提性工作。在学校层面上,由学校顶层设计,各个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人事等)联动,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双创”型人才培育的领导体系;在二级学院层面上,建立了本学院的“双创”教育工作体系,实行学院党支部书记负责制,组建了专门的双创项目工作指导小组,开展和指导本专业大学生的“双创”工作。完善的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学校成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建设了创新孵化园;二级学院对本专业大学生的优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给予配套。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学校和二级学院都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列为年终工作考核的重点指标,并与教师个人的评职晋级挂钩。政策制度。学校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财税优惠政策,提供免费的咨询与指导,并协助对接市场。

四、结束语

内江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坚持改革步伐不动摇,以建成地方性、应用型的高水平高校为全校师生的共同奋斗目标。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学校的一个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教学成果,开创了“双创”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新篇章,在学校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带动效应。接下来,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师团队成员将根据学校和二级学院相关要求,继续改革和探索以期形成更加科学和完整的水产养殖学专业“双创”型

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建立起立体化多层次,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新体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关莹,高慧,徐斌,等.构建农林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J].大学教育,2019,103(01):154-156.

[2]蒋丽萍,龚榆桐.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02):47-50.

[3]陈宝宽,杜朝军,王利娟,等.师范院校化工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初探[J].江西化工,2016(6):171-172.

[4]张克宏,张晓丽,何敏丽,等.包装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CDIO理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3):30-34.

[5]鲍晓萍,徐国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

實践,2018,38(15):2.

[6]陶敏,李斌.转型中本科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养殖水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2):183-186.

[7]陶敏,李斌,王永明.水产养殖专业水生生物学野外实习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8):223-225.

[8]李斌,徐丹丹,王永明,等.对分课堂在鱼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6):217-218.

[9]王永明,史晋绒,李斌,等.基于WPBL的本科水产养殖专业鱼类学实验教学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2):216-217.

[10]邹远超,齐泽民,文正勇,等.鱼类遗传与育种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146-148.

[11]袁登越,李兴霞,覃川杰,等.水产养殖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1(51):133-134.

[12]邸明伟,高振华,朱丽滨,等.“生物质材料”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森林工程,2013(4):158-160.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编号:JG2018-744);四川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编号:13B004);内江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分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编号:JG201731-383)

作者简介:李斌(1981-),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鱼类学与鱼类生态学。

猜你喜欢

水产双创养殖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