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巡抚“斗赢”康熙,靠的是什么

2020-12-15赵炎

领导文萃 2020年23期
关键词:奏疏斗法清官

赵炎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成见,大不了不往来;如果一个领导对下属产生了成见,怕是就不妙了,事关前程饭碗呀。清代湖南巡抚陈瑸,曾遭遇更为严重的问题——被皇帝用有色眼镜瞧了。

那么,康熙对陈瑸的成见是如何形成的?问题出在“火耗”上。

火耗(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的性质等同于附加税。康熙年间对火耗的加征额度没做硬性规定,每两少则二三钱,多则四五钱,除弥补损耗外,多出部分就入了地方官私囊。由于官员正俸低,知县年俸仅45两,一品大员也才180两,再加上办公经费常常不足,两方面的费用都要从火耗上出,对此,朝廷是默许的。晚年的康熙,纠结于接班人问题,一心求稳,而火耗涉及大多数官员之切身利益,动了这个奶酪,势必引发反弹,这是康熙所担心的。

偏偏担心什么就来什么,陈瑸就是一个禁火耗的积极分子。这不,他一到湖南就上疏十条,第一条即是“禁加耗以苏民困”,让康熙很不高兴,遂以上谕公开严加申斥,命其指名参奏,加耗起自何年何抚?不可“含糊以诬人”。究其有三点罪过:贬低前任,表现自我;含糊诬陷,居心不正;夸夸其谈,虚荣心重。至此,康熙对陈瑸之成见,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君臣之间的“斗法”随即开始。

许多人遇到这种情况,或破罐子破摔,从此消沉;或据理力争,不惜鸡蛋碰石头。但陈瑸没有这么做,他首先心平气和地做了相关解释:禁火耗可从根本上减少官员的灰色收入,有助于弘扬节俭之风;其次他又建议,只要刹住送礼馈赠的恶习,地方官没了保护伞,火耗不禁也禁了。既表明自己想做事能做事的意思,又照顾了领导面子,用心良苦。

但康熙成见难消,次年十二月,将陈瑸调离湖南,转任福建巡抚,赴任前,特地召见了他,询问“闽省有否加耗”。陈瑸充分利用了这次召见机会,阐述火耗与贪腐的关系:“贪官不在所取之多寡,取一钱即与取千百万金等。必一钱不取,方可谓之清廉。人所以贪取钱财者,皆因艰于用度。臣曾任县令,便不至于穷苦,即不取一钱,衣食亦能充足。”

此一回合的“斗法”,陈瑸胜了,但胜得不彻底。康熙只是称赞陈瑸是个清官,相信“办事必好”“人极和平”;但于火耗一事,康熙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若将火耗分毫尽禁,恐不能行,且恐别人弊端,为民厉。”又曰:“做清官诚善,但恐清而刻,人便不能相安,须以清而不刻为尚。”言外之意,你若再在火耗这件事上给我添堵,我还会对你有看法的。

为了让皇帝彻底抛开有色眼镜,陈瑸随后采取了“证据法”,即不光要说,还要做,用事实说话,让皇帝体察。他不再要求禁火耗了,而是兴文教、严海防。以“程朱为宗”,教化官吏循圣贤之路,在思想上倡导勤政廉洁;借海盗猖獗,奏请水师护航贸易船队,以自己的公使钱之一万五千两拨充饷银,后又请以巡抚一年支取司库余平项下银六千五百两充饷银。公使钱和余平项下银,实际上都是火耗所得,他以身作则,不沾不染,树立了廉政榜样。康熙尽管留中了奏疏(“留中”指皇帝将臣属的奏疏不做批示下发而留置内廷),但陈瑸的这番心思,他是清楚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陳瑸积劳成疾,卒于官,遗疏将火耗所得之一万三千四百余两,派人全部解京充西师之费,“以尽臣未尽之心”。事实胜于雄辩,康熙也终于摘下了有色眼镜,他动情地说:“清官朕亦见之,如伊者,朕实未见。……诚清廉中之卓绝者。”

(摘自微信公众号“文史博览”)

助人,就是道

◇ 王 蒙

把盲人看不见的东西告诉他,就是道。

也就是说,能消除黑暗与盲点的光明,就是道。

把他人最需要的东西给予他,就是道。

助人,就是道。

时时说出真实,就是道。

(摘自《精进:极简论语》)

猜你喜欢

奏疏斗法清官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清官廉吏(一)
——狄仁杰
屠仁守御史奏疏上奏日期订正
论王安石奏疏的艺术特征
喇嘛“斗法”考——兼论忽必烈及元皇室独尊藏传佛教的由来
朝核危机23年,美朝“斗法”何时休
清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兵部奏疏》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