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情绪体验法在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2020-12-15

阴山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困生创设情境

高 日 晨

(包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学困生是指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学习困难或障碍,成绩明显低于常人,难以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2]。这些条文为探索建立“学困生”精准帮扶机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依循。以往,在学困生思想教育过程中,人们过多关注的是他们出了什么问题和如何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而较少关注这些学生的优点和通过挖掘他们的积极因素,激发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因而,教育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它主要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等。因此,在学困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其理念和方法,通过预设性工作,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挖掘其积极品质,增强其积极情绪体验上来,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引导,变消极应对为积极渗透,引导其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从而有效地改变学困状态,这是管长远和解决根本的有效方法。

一、高校学困生的类型与特点

随着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学困生群体越来越庞大,已经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据教育部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002万人,我国办有世界最大“体量”的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效益明显显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高校不能如期毕业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如表1)。

表1 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毕业与未毕业学生对比情况一览表

上表可见,未毕业学生数量庞大,触目惊心。根据我们日常了解和掌握,学生未能如期毕业尽管存在多方面原因,但学困是主要原因。学困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工作难题,它不仅给学生自身发展带来障碍,而且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挑战。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根据成因,目前高校学困生大体可分为九种类型:

——基础型:这类学生因基础不扎实,学习和生活习惯差,大学跟不上所学,产生厌学情绪,经常旷课,回避学习,甚至拒绝参加考试。其特点是消极、懒惰、倦怠,对事物缺少热情,个性突出。

——语言型:这类学生在上大学前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上大学后听不懂汉语授课,又不会找寻其他方法解决困窘,久而久之,导致不愿上课,回避学习,逃课现象十分突出。其特点是比较封闭,不愿与人交往,小集团意识浓,常有酗酒打架习惯,逃避现实,回避矛盾。

——身体型:这类学生因身体残疾或患病等,存在自卑心理,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抛头露面。其特点是敏感多疑,自卑孤僻,独来独往,存在人际交往恐惧,自我封闭,缺少自信。

——厌学型:这类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不愿学习,抵触学习,恐惧学习,旷课严重。其特点是自甘消沉,偏激固执,对事缺少兴趣,提不起精神,得过且过,混日子,自暴自弃。

——他控型:这类学生沉迷网络或其他,难以自拔,无法控制自己,精力不集中,经常逃课、睡懒觉,精神恍惚。其特点是自控能力差,难以把控自己。

——心理型:这类学生或因患有心理疾患,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能力低下,无法正常完成学业;或因情感受挫,不能正视现实,回避学习,逃避责任,自暴自弃。其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敏感、孤僻、自恋、憔悴、多疑、善假想,做事想当然。

——动机型:这类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无学习动力,非心甘情愿上大学,逃避学习。其特点是缺少上进动力,没有人生目标,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事务型:这类学生被过多的事务缠身,不会合理有序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时间,导致学习成绩差,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其特点是缺少主见,易受环境左右,做事分不清轻重缓急,缺少针对性和计划性。

——家庭型:这类学生因单亲、父母离异或缺少父母关爱,引起心理失衡,继而引发对学习的逃避,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其特点是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责任意识缺失,集体观念不强,比较自私任性。

二、积极情绪体验法在学困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人的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方法。它主要通过多种施策,唤醒人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足,获取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流,坚定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3]。其目的是通过设定合理的教育目标,创设积极情绪体验情境,挖掘生活和学习中的积极因素,诱发积极情绪体验动机,促进受教育者自我决定意识的形成,从而实现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识别类型,对症下药

高校学困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他们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自卑敏感、多疑善感等,但每一类型又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的特点。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人与人之间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当学生出现学困状况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是从加强考勤入手,通过纪律约束,试图改变学生的学困状态。但往往适得其反,大多数产生逆反心理,消极对抗者有之,尔行我素者有之,更甚者变本加厉。其实,学生出现学困状态是一个拐点,是思想教育机会窗口期的开端,抓住了事半功倍,抓不住,机会稍纵即逝。因此,此时急需判断学困类型,抓住该类的主要特点,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认真分析每一名学困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引导,找准类型,找到症结,对症下药,对症施治,思想教育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找寻特点,找准类型,找到症结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时令人茫无头绪,无从下手。比如有一名大二女生,每当夜深人静时,就会突然坐起来大声说一阵子话,同学们睡梦中被惊醒,十分害怕,反复与其交涉不睬。久而久之,同学间矛盾越来越深,纷纷要求学院调宿舍。学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收效甚微。为进一步摸清情况,学院一方面帮助其预约心理咨询师,另一方面邀请家长到校商量对策。父母认为孩子不缺穿不缺吃,从小比较自立,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我们要求父母陪孩子住几天,与孩子交交心,聊聊天,深入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最终,通过心理咨询、父母了解和班主任谈心,我们弄清楚了来龙去脉。原来,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经常聚少离多,对孩子关心较少,上大学后除了给生活费就更少关心过问。每当看到同学每天与父母通话感到自己受冷落,十分嫉妒。因此认为父母不关心她,自尊心受损,继而引起心理失衡,诱发心理问题,开始逃避学习,受情绪影响经常半夜惊醒自言自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得知孩子的真实情况,父母感到非常愧疚,主动要求与学院一起做好孩子工作。识别了类别,找到了症结,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我们及时开出应对药方,与其父母反复沟通,就孩子思想教育中各自承担的任务进行了分工。首先,父母带孩子回家住一段时间,让孩子充分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爱,从情感上与孩子拉近距离。其次,孩子返校后,父母每天有意识地与其视频聊天,隔段时间邀其回家小住几日。慢慢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近了,感情融洽了,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这是一起典型的家庭型学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寻找症结、识别类型是学困生思想教育的首要步骤,只有找到了症结,识别了类型,采取的办法才能对症,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

(二)设置目标,预设方案

预设方案,明确教育目标,可以进一步增强积极情绪体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按照早发现、早介入的原则,善于发现苗头性事件,把高校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开始就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案,提出教育目标,列出具体措施,按步骤实施,这样做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其实,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增强结果的预见性,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思维方式。过去,在学困生思想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遇到什么解决什么,想到哪做到哪,走一步看一步,超前谋划不足,这样做工作缺乏整体统筹,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工作计划性不足也很容易造成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比如刚开始面对学困生时,由于缺少谋划和对事情的整体把握,我们很容易简单地采取谈心谈话、纪律处分等办法加以处置。实践证明,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这种办法管用,而且立竿见影。但对于学困生而言,收效甚微。因而,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对学困生进行逐个分析,提出思想教育计划和措施,继而付诸实施。这样做一步一步很容易抓住学困生的阶段性心理和个性特点,环环相扣,像剥笋一样,使问题一层一层得到解决。比如我们在一名动机型学困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由于制订了三步走的计划,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所以教育效果就非常明显。第一步,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让其“身”回课堂。为了增强工作的效果,我们曾连续一个多月在教室外,悄悄关注该生到课听课情况,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让其“心”归课堂,不仅督促他到课听课,而且要积极想办法,鼓励他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为此,我们与各学科任课教师进行反复沟通协商,针对该生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引导,有针对性地鼓励其在课堂上多表现,当然是循序渐进,不然适得其反。鼓励其参与课堂活动,认可其课堂表现,对存在的问题从欣赏的角度,帮助其剖析,有意识地预估可能出现的尴尬状况,多表扬,多激励,多欣赏。很快,任课老师就反映,该生课堂参与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消极对抗状况有了改变。第三步,帮助其恢复正常状态。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经常找其聊天,像好朋友谈心一样,倾听他的想法,以唠家常的方式,鼓励其积极努力,帮助其感悟幸福,感受快乐。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该生恢复了正常,如期毕业,并考取了事业编制。由此可见,在学困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制定计划和预设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实现步步心中有数,招招对号对路。

(三)创设情境,增强体验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获得幸福并建构美好社会的心理学学科[4]。追求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希望理论、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都是以幸福感为中心的理论。那么如何使学困生获得幸福感,感受福乐?我认为,首先要创设诱发积极情绪体验的情景氛围,充分挖掘学困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积极情感资源,关注其情绪的积极面,顺着他的思想走下去,引导学困生逐渐转换观念,唤醒其自我决定的意识和能力。

1.创设和谐情境。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困生,敏感多疑,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纯正,是他们一些共同的特征。所以在学困生思想教育过程中,要为其创设和谐的环境与友谊的氛围,让他们充分感受周围的友善,逐渐感悟集体的快乐。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关系密切的同学资源、同宿舍学生资源、老乡资源等,同时发挥班干部和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通过朋辈关怀,疏导情绪,关注进展,从而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比如我们探索实施了“五个一”模式,即每一名党员师生或学生骨干联系一名学困生,每周与帮扶对子聊天一次,每月走访一次帮扶宿舍,每天关注一次帮扶学困生出勤情况等,每周向班干部了解一次帮扶学困生状况。通过朋辈关怀,结对帮扶,创设和谐情境,使学困生在浓浓的关怀氛围中,感受幸福,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转化。比如在一名心理型学困生帮扶过程中,我们有计划地为她创设教育情境,由于对症对路,教育效果比较理想。这名女生由于性格原因及经常泡在图书馆为考研做准备,和班里同学交往较少,在宿舍的存在感不强。加之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导致同学关系非常紧张。该生非常苦恼,主动找老师,希望帮她做些工作,助她摆脱困境。该生告诉我们,她的母亲非常强势,凡事自己做不了主,现在上大学了,依然需要每天向母亲汇报行程,自己想做什么都需要得到母亲批准才行,她感到心理压力巨大。而且同学们孤立她,使她感到迷茫。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与她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帮她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针对地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教给她加强人际交往,营造积极乐观心态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她在重视学习的同时,妥善处理好与同学、家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分别与其同舍学生、父母亲沟通,帮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但由于其母亲拒不承认自己的做法给孩子带来压力,故收效甚微。大学四年级时,该生突然精神分裂,由家长领回家进行医学治疗。尽管学生离开了学校,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她的帮扶,反复与其父母进行沟通,希望她们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主动为孩子创设家庭亲情教育情境。同时,尝试用朋辈关怀的方法配合医生的治疗。我们与其宿舍同学反复商量,拟定具体的帮扶办法和步骤,由宿舍同学每天通过短信、微信方式与其聊天,回忆在校时的种种快乐,畅谈同学友情,表达同学们希望她早日回归的情谊。通过大约一年多不间断的帮扶与治疗,其母来电反映,孩子进步很大,基本恢复了正常。以上案例可见,朋辈关怀只要运用恰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措施,如语言型学困生,因为他们存在小团体意识,限于语言因素,外人一般很难进入团体内部,可以从其本民族或小团体中发展帮扶人,利用民族凝聚力强的特点,开展朋辈帮扶,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建立自尊自信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措施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2.创设用武情境。现代社会,大多数学生从小就接受多方面教育,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学困生也不例外,大多数都有一技之长。他们有的爱好唱歌,有的喜欢演奏,有的爱好踢球,有的擅长主持,有的喜欢表演,有的擅长编程等等。要通过挖掘其特长和优势,给他们搭建平台,提供空间,激发其参与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相信自己,接纳自己。要反复传递“苦恼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那为什么不选择快乐”的理念,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向乐观、积极的情境中,让他们活跃起来。从此重塑他们的信心,扶智扶志,使他们回归正常。比如有几名语言型学困生,他们的学困是源于听不懂汉语。但这几名学生都有踢足球的特长。我们抓住这一特点,引导他们参加了学校足球队,让他们在发挥特长基础上建立幸福快乐的生活态度。不负众望,他们很快成为球队的主力,在各级赛事上冲锋陷阵,为学校赢得了多项荣誉,渐渐的自信心有了,乐观豁达了,课堂上有了他们的身影,学困状态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因此,抓住学困生特点,发挥他们的优势,为他们搭建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让他们在表现中绽放风采,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平等情境。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其实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有时稍有不慎,无意中就刺伤了学生敏感的心灵。尽管教师都希望学生获得进步和快乐,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学习好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学习差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的现象经常存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在学困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有一碗水端平的意识,有意识地给学困生吃“小灶”。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平等情境,对每一名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而且要有意识地给学困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要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参与互动,互动好者表扬,互动不好或干脆站而不答者,要耐心鼓励,一步步循循善诱,引导其作答。要刻意回避敏感话题,避免引起学困生的反感。这样才能逐步激发学困生的主动意识,赢得学困生的支持与配合。如在一次课上,轮一名学困生回答问题时一言不发,我善意地批评了几句,结果该生随后两周没来上课。后通过与其聊天得知,因为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了他,使他下不来台,所以不来上课。原来老师的一个无意之举,触碰了该生敏感、稚嫩的自尊心。所以我向他郑重道歉,在后来的课上,有意识采取措施,调动他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到课程结束,该生再没有旷过课,考试成绩也较以往有了进步。由此例可以看出,由于学困生敏感多疑的个性特点,使他们接受批评的能力弱于常人,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慎之又慎。当然,平等情境的创设,需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类型学困生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使其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激发其建立良好的处事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达成。

4.创设集体情境。集体是一种组织形态。一个人一生都处在这样或那样的集体之中,不存在脱离集体而单独存在的“游离人”。人际关系障碍者正是企图“破壁”的准“游离人”。他们特性独立,独来独往,思想中离群而居,行动上逆群而动。其实他们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集体。学困生大多数患有人际关系紧张症,主动疏离集体,努力营造独立世界。那么如何破解?我认为,就是要帮助其梳理思想,创设集体情境,让他们在集体中感受温暖和幸福,享受快乐和惬意。班集体要形成帮扶氛围,创设团结友爱的情境。要采取经常性举办活动,让其承担集体活动的组织筹划工作等方式,既发挥其长处,使其认识到自己有用,又激发其责任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能干。当然,班主任与班干部事前需要做好筹划,如何保证其参与,如何调动其积极性,如何让其承担责任,如何让其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关怀,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宿舍要形成帮扶小团体,要以学困生思想教育为目标,创设情境,时时处处增强其存在感,提升其自信心。宿舍团小组、宿舍学生党员和骨干要一马当先,主动引导宿舍同学共同帮扶学困生,建立帮学习、帮思想的机制。大家通力合作,共同为同一个目标努力。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从大家的关怀中体验到集体情感的温暖,自觉回归集体。

5.创设生活情境。相比于课堂、集体等情境,生活情境更能反映一个人的习惯养成、人性品格。因此,创设生活情境,从日常一点一滴介入,可以帮助学困生建立起良好的生存秩序。首先要发展帮扶者(最好是发展宿舍内同学做帮扶者),挑选品行好、责任心强、愿意为思想教育工作献力的热心者做帮扶者。帮扶者要身体力行,带动全宿舍形成良好的“舍风”,早睡早起,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睡懒觉,合理安排每天生活,为被帮扶者“打样”,可采取互相约法的办法,帮助、提醒、督促被帮扶者遵守良序,当临时“保姆”,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意识地创设人际氛围,根据被帮扶者的兴趣爱好,经常有针对性地带领被帮扶者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挖掘其特长爱好,关注并激发其兴趣点,逐步帮助其改善人际关系,想方设法让其融入更多的团体,帮助其逐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有计划地在宿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宿舍同学集体决策,确定宿舍舍规,合理划定在舍学习、娱乐等时段,营造读书学习氛围,给帮扶者以切身的熏陶,帮助被帮扶者制订学习计划,引导其读书,将多余精力投入学习,逐步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平时在舍一言一行,引导被帮扶者储蓄正能量,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话题,引导其参与讨论,逐步帮助其确立看问题的正确思路、立场和方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事无巨细的工作,需要拿出百倍的耐心和韧劲儿,所以一定要选好帮扶人。要坚持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帮在时常,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帮扶格局,实现时时处处有人帮,点点滴滴显关怀,方方面面有力量。

(四)适时反思,跟踪巩固

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是一项关乎学生前途命运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百倍的努力。通过识别类型、创设情境,学困生初步建立了追求幸福的理念。这个时候,就要回过头来进行反思,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如何,类型识别是否准确,采取的措施是否对症,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接下来该做什么?通过反思,确定进一步跟踪施治的策略。要特别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困生是否已经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是否能正视、相信和接纳自己的缺点,是否初步具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意识;二是学困生面对焦虑、愤懑、困窘时,能否尽力回避负面情绪,积极调整心态,转向乐观积极状态;三是学困生的人际交往是否得到改善,能否主动交好,主动避免矛盾冲突,人际关系是否融洽,能否从人际交往中品味到喜悦和友情;四是学困生是否开始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或人生目标,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处于快乐状态,是否有被需要感,生活过得是否充实满足;五是学困生面对负面情绪时能否自我解压,能否通过其他方式,如锻炼、情绪转移等,转移注意力,主动调适心境,寻求摆脱压力的方法。通过解答这五个方面问题,进一步审视思想教育方案和措施,在跟踪巩固时,进一步增强引导教育。引导他们用积极的视角看待过去,发现过去生活中的愉悦经历,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引导他们接受现实,正视自己目前面临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寻求破解的办法;引导他们憧憬未来,以希望和乐观的心态展望未来,从现在开始,积极努力,为将来积累能量。这个跟踪巩固要一直坚持,直到学生毕业。

三、运用积极情绪体验法加强学困生思想教育需坚守的工作精神

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也是令教育工作者颇感棘手的工作。但是,从育人角度讲,学困生教育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工作。无论从教育者的使命角度,还是教师的责任角度,都应该把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放在心上。在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我认为需要始终坚守以下工作精神。

(一)巧用“婆婆嘴”

顾名思义就是嘴碎,经常不厌其烦地念叨。“婆婆嘴”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暗示的方法。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5]。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一般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心理暗示”表示“他暗示”。暗示不具有分辨力,无论有没有反对的声音存在,暗示都会产生效果。所以,在学困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广泛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采取“婆婆嘴”的方式,不厌其烦地暗示其要自信、自尊、自强;要建立良好的生存秩序,感谢生活,学会获取幸福感,从生活中汲取快乐;要好好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珍惜集体的友谊;等等。通过“婆婆嘴”,潜移默化将这些理念在其思想深处储存、扎根。要用平和的语调,交朋友的态度,诚恳与学困生交换意见,倾听想法,慢慢灌输,唤醒其自我决定的意识。当然,运用“婆婆嘴”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巧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一味地絮絮叨叨只会让学困生反感,产生逆反心理。那样,“婆婆嘴”就变成了“刀子嘴”,适得其反。要找准时机,注意场合,最好与其交换意见,特别是要大量使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切忌使用命令的语言。

(二)善用“菩萨心”

菩萨心属佛教用语,指善良、平等、耐心若菩萨一样,是一种无我之境。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学困生形形色色的个性,就要有教育者的大爱,有坚持的韧劲,以菩萨心善待学困生。应有“八颗心”:一曰初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敬畏之心,对教育理想的矢志追求之心,对教育责任的执着坚守之心。要把为国家圆梦和民族振兴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作为不懈奋斗的动力,怀揣初心,守护初心;二曰诚心,以诚心和学困生交朋友,想学困生之所想,思学困生之所思,急学困生之所急,真诚地为学困生着想,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贴近,使学困生成为你的真诚朋友,这样工作就会顺风顺水,无坚不摧;三曰耐心,面对学困生的不理解,面对工作阻力,要保持一颗耐心,不急躁,不厌烦,不亢不卑,始终坚守,抱定决心不退缩;四曰恒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抱着一定把他转化过来的恒心,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持久不变的意志,持续不断的耐性来对待学困生,来看待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五曰信心,要坚定必定成功的信念,坚信学困生是可以教育转化的。教育工作者与学困生要建立互信。要坚定信心,对学困生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多启发,调动学困生通过自身努力改进不足,使他们树立进取心,从根本上克服学困状态;六曰细心,要把工作的触角落小落细落实,落到日常的点滴,从学困生方方面面介入,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共同做好工作。要善于随时发现学困生身上发生的细微变化,好的立即鼓励表扬,不好的立即采取措施遏制,做到心中有数;七曰真心,要真心实意为学困生着想,设身处地为他们谋划未来,要尊重、关心、理解学困生,真心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组织和集体的温暖,使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者心灵相通;八曰狠心,要端平一碗水,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给他们以自由。但在学困生犯错时,要狠得下心,旗帜鲜明地开展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充分认识问题的实质,决不能姑息迁就。这八颗心,就是“菩萨心”,就是给学生的善心[6]。

(三)广用“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学困生思想教育是一件费时费事的事情,很多时候你的付出与期望的结果不成正比,有时候你付出很多,但收获很差;有时候你诚心实意去帮扶,被帮扶者却不理解。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把工作预期放得太大,不能期望每教育一个就要看到好的结果。其实,只要学困生有一点点进步,有一丝丝改变,你就为其人生涂抹了一笔功不可没的浓彩,你的功夫就没白下,你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面对学困生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是抵触、反感,我们要用“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决绝来看待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捧一个真心给他看,看淡个人得失与荣辱,坚忍不拔,撞墙再来。要坚信,没有融化不了的冰,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有此毅力,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才会硕果累累。

猜你喜欢

学困生创设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