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太子参白绢病发生及防治

2020-12-15曾桂萍

耕作与栽培 2020年6期
关键词:菌核太子参病株

曾桂萍,赵 致,2,李 忠,2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 550025;2.贵州省药用植物繁育与种植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

太子参(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Miq.)Pax)是石竹科植物,以块根入药,中医临床用于健脾润肺,是常用补虚药[1]。因其药性温和可药食两用,也是很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作物[2]。贵州是我国太子参主产区,其中又以施秉县和黄平县种植面积最广,随着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及连作使得太子参的多种病害逐渐加重[3]。近年来,在贵州太子参主产区田块白绢病越发严重,该病害从每年6月直到收获、留种期均可发生,发病田块太子参块根产量损失20%以上,甚至造成绝收。发病时在太子参茎基部和块根处形成白色绢状菌丝,地上部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发病部位腐烂如麻,后期在发病部位形成油菜籽状褐色菌核[4],严重影响太子参产量和品质。对该病采用单一的防治措施常常难以奏效,根据项目组近年来调查、研究,结合贵州太子参栽培习惯,提出以栽培措施为基础的生态控制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

1 分布和危害

1.1 分 布

太子参白绢病属于土壤传播病害,我国太子参主产区都有发生。贵州太子参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福建引进种植,以施秉县牛大场镇和和黄平县一碗水乡为核心,现在全省辐射种植超过1万hm2。2010年前该病发生轻,田间只是零星发生,一般未造成严重损失。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品种退化、连作障碍严重等,太子参白绢病逐渐扩展蔓延,发病程度逐年加重,据2017年在施秉县和黄平县调查发现发病面积扩大到200 hm2以上,成灾面积超过67 hm2,重病田块病株率上升到52.5%,病情指数高达42.5,产量损失在40%以上,白绢病逐步成为贵州核心产区太子参产业健康发展的新障碍。

1.2 为害症状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小核菌属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该病在太子参块根膨大期开始发生,侵害块根和茎基部,发病初期茎基部和根部病斑颜色变暗,逐渐凹陷且变软腐,并从病部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田间干旱时,仅危害太子参地下部分,菌丝层不明显;土壤湿度大时,菌丝在植株中下部分扩展蔓延,覆盖发病部位,形成白色绢丝状菌丝层,明显可见白色绢丝状菌丝覆盖病部及周围土壤;发病后期,太子参根茎部组织腐烂,地上植株叶片变黄焦枯,严重时整株枯死。病部腐烂后,菌丝层中常产生许多油菜籽粒状白色坚硬小菌核,菌核渐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

1.3 发病原因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土壤中的菌核和菌丝体是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源。病原菌借太子参种根、土壤、流水等传播,高温(最适温度25~35℃)高湿可使该病害蔓延,造成大量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太子参产量。该病为土传性病害,品种、土壤条件、栽培技术、气候条件等对病害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1.3.1连作重茬

据调查,在太子参种植老区连作非常普遍,一般连作3~5年,有的甚至连作10年以上。太子参白绢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多为连年重茬地,主要因为多年连作重茬种植,田间病菌菌核逐年积累,病原基数逐年增加,导致白绢病逐年严重发生。调查结果可见,新种植地发病率低,病株率不到1%,对产量影响很小。连作3年上田块加重白绢病的发生,病株率达到11.6%~60.7%,病害发生重,对产量损失非常明显。与禾本科轮作发病轻,与甘薯、花生轮作发病较重。

1.3.2品 种

调查表明,品种是施秉县太子白绢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之一,品种的抗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病害的发生程度。当前贵州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太子参品种主要是“黔太子参1号”、“施太1号”以及老百姓自留种。这些品种种植多年后出现退化,在自然条件下均表现感病,病株率一般为10.3%~63.2%,病情指数变化范围为21.6~47.4。今后加强选育抗病品种己成为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1.3.3土壤肥料

调查发现,大多数药农过度依赖化肥(复合肥)而很少施有机肥,造成土壤营养平衡遭到破坏,而且土壤结构、理化性状不断恶化,导致太子参营养不良而降低了对白绢病的抵抗能力。单施复合肥的发病程度均显著高于增施有机肥,自然发病条件下,化肥+有机肥组合与未施有机肥比较,病指可下降50.62%。土壤偏酸性病害发生重,土壤中性偏碱发生较轻。贵州太子参核心产区土壤均偏酸性,对病害发生较为有利。

1.3.4气候条件

自然气候条件和田间小气候也是太子参白绢病流行的关键因素,气温的高低影响发病的早晚,湿度的大小影响发病的轻重。病菌萌发生长要求的最适温度为25~35 ℃,空气湿度为90%~100%、土壤含水量为40%~50%。贵州省施秉县、黄平县6月上旬至8月温度和湿度均能满足病菌生长的要求,因而6月中旬便可见发病植株,后随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增加,发病速度逐渐加快,至8月份达到高峰。在6—8月份温度高、雨日多、雨量大的年份,发病一般较重,反之则轻。

1.3.5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对病害发生的影响较大。地势平坦低凹、排水不畅或长势旺盛、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发病较重。调查发现,在接近成熟期至收获期(7—8月),田间杂草茂密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病株率可达35.5%,病情指数可达34.8;前茬为禾本科作物的地块发病率减轻20.5%以上,前茬是花生、甘薯、烟草等作物的地块发病较重,病株率有的高达36.6%,造成不同茬口间的明显差异。

2 防治措施

2.1 选地整地

白绢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应与水稻等水生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水旱轮作,为了减轻发病,尽量避免连作。要选择土壤肥沃、深厚、疏松、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沙壤土为好,对偏酸性土壤可施入生石灰调至中性。轻病田块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1年以上,重病田块轮作3年以上,前茬作物收获后在冬季来临之前进行深耕翻晒,以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

起垄种植,畦面宽1~1.2 m宽,畦高20 cm,行沟及四周开排水沟30 cm。在种植时进行土壤消毒,可用50%福美双(WP)15 kg/hm2兑细土300 kg,施在播种厢内盖种,同时注意用毒死蜱、辛硫磷等药剂防治地下害虫,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2 选用良种和种根消毒

在生产上推广选用综合性状好、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其中较好的有太1号、施太2号等,老百姓自留种由于退化导致产量低、抗性差,应淘汰。为提高种根发芽率,保证苗全苗壮,要对种根实行分级筛选,捡出病虫、破伤种根。播种时还需用70%甲硫.福美霜(WP)或45%三唑酮(WP)进行种根消毒处理30 min,减少初侵染菌量以保护种苗健壮生长。

2.3 合理施肥

加强水肥管理,农家肥要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若缺乏有机肥,种植时每公顷建议施肥量:300 kg复合肥+1 500 kg磷肥+300 kg钾肥+30 kg菌肥组合作基肥[5],耙匀后种植种根。大田生长期需水较多,可适当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植株生长旺盛。雨后注意排水,防止积水,适当降低湿度。

2.4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利于通风透光,以增强太子参抗病能力。清洁田园,及时拔除发病植株,烧毁病残体,以减轻病菌积累和传播,控制流行速度和程度。尤其是在太子参生长中后期,要及时清除杂草,降低田间小环境湿度,创造有利于太子参健壮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小气候条件。

2.5 药剂防治

在农业防治和生态控制的基础上,生长期重点应

用安全、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6月份的块根膨大期,发现病株带土移出烧毁,病穴撒施石灰粉消毒,喷施30%甲霜·恶霉灵AS、325 g/L苯甲·嘧菌酯SC[6],24%噻呋酰胺SC[7]或用25%三唑酮WP[8]等防治,7~10 d施用1次,一个季节施用2~3次,还可兼防叶斑病及根腐病等真菌性病害。

太子参白绢病为土传病害,病原菌可随种根、病土、流水、农事操作等因素传播蔓延,一旦侵入后很难彻底清除。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害传播蔓延。实施“轮、种、土、肥、管、防”等环节的综合防治措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菌核太子参病株
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淡紫紫孢菌微菌核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及土壤环境对其定殖的影响
闽产太子参主产区连续式清洗机的设计及应用效果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on Immunological Function in Mice based on Meta-analysis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因素影响下棉田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特征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太子参愈伤组织与植株再生培养基和外植体的筛选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