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及防治措施

2020-12-15王丹张新生刘新彩蒋冬荣黄元芳赵逸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水资源生产生态

王丹,张新生,刘新彩,蒋冬荣,黄元芳,赵逸

(桂林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广西 桂林 541213)

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衣食是国民经济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进入新时期以来农业现代化进程愈加迅速,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更为重要,要想在农业生产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地位,并且以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正常稳步进行。

1 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1 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

农业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我国人口数量相对较多需要数量庞大的农业生产保障日常生活所需,优良的功能正常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要想保障人民的“菜篮子、粮袋子、果盘子”的丰盈与安全,就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安心。

1.2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产量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已经从原来的吃饱转变为吃好,这对新时期的农业生产提出了新要求,要想满足一日增长的需求就要以高质量的农业生态环境为依托进行高品质的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农业产品,同时保障农业生产的产量。要想达成质量提升与产量提高的农业生产目标,就必须严格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2 目前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2.1 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水的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从水资源的储量来看我国水资源的储量相对较大,但是由于气候原因导致水资源分布呈现出地理上的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及时间上的夏秋多;冬春少,且由于近些年水资源污染及浪费极为严重,造成部分丰水区出现明显的水质性缺水,导致农业生产用水颇为紧张,由于缺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如2010年位于丰水区的云南省、广西省西北部就由于春季降水少,导致严重的旱情,造成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影响[1]。

2.2 耕地面积减少质量降低

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中需要警惕的重要问题就是耕地数量大幅度下降,目前我国提出的保护政策是确保18亿亩耕地,但是由于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和规模迅速扩大,某些地方政府对于耕地红线的管控意识不强,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城市建设大量无序占用基本农田,造成耕地面积大幅度缩水;同时由于开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甚至是垃圾填埋等,造成耕地污染严重,耕地质量大幅度下滑,耕地面积和质量的双下降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2]。

2.3 土壤盐碱化及水土流失

土地在长期的不合理农业生产活动中就会面临着盐碱化及水土流失等问题,长期的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带来大量盐分在地面堆积形成较为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问题[3]。同时,大量开垦破坏植被也会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在强降雨的影响下造成土壤被降水大量侵蚀形成水土流失。笔者所在的桂林地区由于属于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耕地的土层较薄,在地表植被破坏之后会由于降水冲刷产生水土流失继而诱发石漠化现象,在全州、临桂、阳朔、平乐等地区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石漠化现象。

2.4 化肥、农药等污染严重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在农民为了控制降低病虫害提高作物的产量,通常会在作为生长期间大量喷洒农业及使用化肥,长此以往导致化肥和农业在土壤中大量堆积,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的危害身体健康具体来讲就是生物农药、高效低毒的农药少,广普高毒高残便宜的化学农药多,老品种冠新药名,使用中随意混配现象严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危害大[4]。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发现,目前我国农业污染中最严重的污染源为化肥及农业实用,甚至在多数耕地中还能检测到多年前使用的敌敌畏、666农业残留污染。同时,农业污染还表现在地膜、包装、扎带等其他农业生产辅助器具残留上。此外靠近城市的城郊农业生产受城市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废弃、废渣的污染也较为严重。

3 农业生态环境的防治措施

3.1 建设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用水

农业生态环境的防治与保护中水资源是关键一环,要想将地区农业建设成生态优良、种植规范、农产高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就必须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保障农业用水的正常供应,以桂林地区为例,该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降水较多,冬春季降水较少,为了保障正常的农业生产用水可以在农业用地附近修建水库、水渠等农业水利设施,起到雨季蓄水旱季放水的水资源调节作用,平衡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增强地区农业用水的保障工作,提高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3.2 经验与技术融合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生态环境防治的核心就是生态保护问题,采取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法将传统农业经验与现代农业技术相融合,改善农业生产中的生态保护意识,以科学的合理的农业技能开展农业生产,促使农业生态系统恢复并发挥正常循环机能,实行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如桂林地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将传统水稻种植与淡水鱼类养殖结合起来,形成的“稻鱼共生”模式,就是具有明显生态循环特征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建立清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资源化利用粪便、污水、垃圾、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把“三废”(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变“三料”(肥料、燃料、饲料),产生“三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三节”(节水、节能、节肥)促“三净”(净化田园、净化家园、净化水源),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3.3 控制农业污染物的违规使用

农业生态环境防治中农业污染物的治疗是重要内容,目前农业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喷洒的农业、施用的化肥、遗弃的辅助器具等。如除草剂残留物对人、畜不安全,而且会改变农田作物和杂草的生态环境,最好的办法还是推广生物除草,即把草当饲料用。激素和催熟剂-般使生物产量增高,外表好看,但使农产品内在品质下降。建议实行专营制度,核发许可证,同时要在市场上抽检和宣传,制止滥用激素和催熟剂[5]。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完善的农业环境污染监控工作,指导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正确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减少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农业部门也需要及时推广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低毒农药等农业新技术,在保障农业生产不受病虫害威胁的同时控制农业污染的产生。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农业污染物的违规使用时切不可一刀切的执行相关政策,以免造成病虫害严重作物产量下降,危害农民农业生产利益。

4 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原则

4.1 重点突出原则

我国农业分布广泛每个区域可能产生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都不相同,问题各有特点发生原因各异危害程度差异明显,因此在农业生态环境防治过程中需要依据重点突出原则,将急需处理、危害程度教大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进行处理,第一时间缓解重点问题突出问题带来的危害。同时,在不同地区开展农业生态环境防治时要抓住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展开工作,才能最大限度上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

4.2 生态与经济统一原则

农业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在某些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工作中存在“一刀切”的作风问题,提高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就完全禁止农民使用化肥农业,这种做法违背了生态与经济统一原则,伤害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损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进行农业生态环境防治过程中既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确保生态安全,又要推广使用低毒农药生物肥料等新科技确保农民的经济利益稳步增长,只有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相统一,才能充分开展好高质量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工作。

4.3 因地制宜原则

农业生态环境防治中肯定对面临多种问题,各个地区的问题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此时就需要依据因地制宜原则,运用适合当地生态、气候、土壤的防治措施,对农业生产存在问题进行修复,从而保障农业生态环境防治起到效果达成目标。如在笔者所在的桂林地区水土流失后常常出现石漠化现象,可以采取的因地制宜治理措施时就包括取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林、生态移民等。

5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根本,只有依据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等原则,彻底治理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及农业产品的供应及质量安全,才能更好的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猜你喜欢

水资源生产生态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水利工程对水资源保护的影响探讨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