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物病虫害防治分析
2020-12-15朱彪
朱彪
(中卫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宁夏 中卫 755000)
玉米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玉米在种植过程中会出现病虫害,对玉米的成活率及种植人员的经济收入产生影响,因此,在种植玉米时,种植人员要对玉米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1 玉米作物主要病害
1.1 纹枯病、锈病
当玉米作物出现纹枯病时,会从玉米叶鞘部分蔓延到叶片,对玉米的生长产生影响。如果玉米叶鞘出现绿色圆形水渍状斑点,叶片产生褐色病斑并且出现不规则纹路时,则可以判断玉米患得纹枯病。
当玉米作物出现锈病时,其叶片表面会出现较为分散的黄色斑点,而玉米叶产生病害的位置会隆起,影响玉米叶子进行光合作用,甚至会导致玉米作物出现死亡的情况。
1.2 穗腐病
玉米作物患穗腐病会产生发霉、腐烂等情况,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在玉米作物患穗腐病初期,玉米穗会变成黑褐色,玉米籽变成黄褐色或黑褐色,如果种植环境湿度较高,则会导致整个果穗都患得穗腐病。
2 玉米作物主要虫害
2.1 蚜虫
蚜虫主要依靠吸食玉米汁液为生,通常出现在玉米嫩芽叶片的背部,会导致玉米叶片出现发黄、发红、卷曲等情况,影响叶子进行较好的光合作用,不利于叶子正常发育,从而降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2 粘虫
一般粘虫害会出现在6月份中下旬,会啃食玉米作物的叶片,导致玉米出现颗粒无收、营养不良、水分流失等情况,对玉米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2.3 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钻心虫,其幼虫会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进行孵化,主要出现在玉米作物的嫩茎位置,如果玉米嫩茎受到玉米螟的侵害,会使玉米作物流失水分与养分,影响玉米作物的生长发育。除此之外,玉米螟易对玉米雄穗产生损害,若玉米螟咬断玉米雄穗,则会阻碍授粉工作顺利进行,产生无玉米粒或少粒的情况,减少玉米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3 玉米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时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种植人员可以依据病虫害的特征和发生规律等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防治技术,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高玉米作物的质量与产量,保证物理防治技术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例如,在宁夏地区,种植人员可以在种植区域安装捕杀病虫害的紫外线设备,既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还能增强防治效果。或者使用灯光诱杀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因为虫害有较强的趋光性,在玉米种植区域安装灯光可以吸引玉米螟等病虫,有利于对虫害的繁衍量进行控制,此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还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1]。
3.2 农业防治技术
由于病虫害会对玉米的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使玉米的产量降低20%,而优质的玉米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现阶段,我国在玉米品种研发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育了有良好抗病虫害能力的玉米品种,提高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率。因此,种植人员在种植玉米前,要优先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高发芽率、高成活率的优良品种,可以有效进行病虫害防治。因为病虫不会吃经过种衣处理的玉米幼苗,所以种植人员要对选好的玉米种子进行种衣处理,避免出现死苗、根部腐烂等情况,保证玉米作物的成活率和质量不受影响,促进玉米健康成长。并且,种植人员要充分了解玉米品种的相关知识,选择玉米品种时可以咨询专业人士,保证种植的合理性。
种植人员在种植玉米时,需要提前掌握种植土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土地的特征选择恰当的玉米品种,例如,有地下病虫的土地,要使用有关药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避免病虫害威胁玉米作物,提高玉米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并且种植人员要对玉米作物的生长、病变和寄生等情况进行检疫,重点关注玉米作物的生长情况,若发现病虫害,则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减少玉米受到侵害的程度,若玉米作物受到严重感染,则要对其进行铲除,及时深翻土地和清理杂草,改善土地特征,做好施肥工作,有利于减少细菌滋生,清除病虫害的残余病菌,降低病虫害的出现几率,提高玉米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防止影响其他玉米作物生长。另外,运输人员在运输玉米过程中,要将玉米幼苗进行隔离,防止幼苗遭到病虫害侵扰[2]。
除此之外,种植人员在进行病虫害防治阶段,做好田间诊断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有效进行病虫害防治。种植人员要对玉米种植区域进行观察,对玉米的种植情况充分了解,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防治技术,但是对种植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其掌握病虫害的相关知识和防治方法。例如,玉米作物患大、小斑病时,种植人员可以依据此病症的特征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玉米健康成长。
3.3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主要是在玉米作物种植时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在玉米出苗阶段,玉米作物的高度约为2cm,是此防治技术的使用最佳时期。而辛硫磷乳剂与Bt乳剂是玉米种植期间最常用的化学药剂,在玉米雄穗位置喷洒化学药剂可以保证玉米授粉工作可以顺利完成,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与质量。
种植人员可以使用喷洒农药、浸种等化学防治方法消灭病虫,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不受影响。例如,针对玉米地下虫,可以使用有毒诱饵的方法进行消灭;针对玉米食叶虫,可以在玉米茎叶上喷洒高效氯氰菊酯与毒死婢;针对玉米粘虫,种植人员可以在傍晚喷洒辛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
3.4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进行病虫防治的一种具有环保性的防治技术,有成本低、无污染等特点,借助自然界中生物链相互制约的作用减少病虫对玉米作物的侵扰。种植人员要进行玉米病虫害防治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及时清理种植区域的枯枝和木材等利于害虫生存的物质,通过病虫喜爱的物质进行引诱。例如,宁夏地区种植人员可以利用赤眼蜂防治病虫害,由于赤眼蜂产卵会吸收害虫的养分,降低病虫繁殖的速度,促进玉米作物生长发育。此种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繁殖的特征对病虫害的繁殖进行克制,有较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因此,相关人员要对生物技术加强研究,增强生物防治技术的作用,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频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玉米作物健康生长[3]。
除此之外,种植人员可以在田间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和玉米进行土地轮作的方式,降低病虫害对玉米单一作物的影响,提升农业耕地的利用率。此种方法是利用丰富耕地生态种植种类,减少病虫的生存空间的方式降低病虫害对玉米作物的影响,从而有效控制病虫害。
4 结语
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易受病虫害的侵扰,使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受到影响,因此,种植人员在种植玉米时要合理选择病虫害防治技术,增加玉米作物的产量,提高其质量,保证玉米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