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设境,探究“二力平衡”

2020-12-15

教书育人 2020年14期
关键词:钩码拉力重力

学习物理,离不开问题。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问题中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渐进发展物理素养。笔者结合“二力平衡”教学,试图从问题导学中让学生探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以此来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一、展示概念,从问题中引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之一,在概念展示上,先从“平衡”入手。如果某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从物理概念中,让学生对照教材,讨论“两个力在什么条件下得到平衡?”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可以归纳出哪些条件?如“同体、等值、反向、共线”。认识了概念之后,说说“二力平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由此得到“同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一前提,满足“同体”要求。学生在思考该问题时,难免出现疑惑,我们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特征?引入动手实践,拿出一把剪刀,将“卡片”一分为二。在未剪开之前,卡片是一张,而剪开后,卡片变成两半张,研究对象变为两个,受力个数也发生变化。反思“二力平衡”的概念与条件,“同体”是基本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践体验,认真阅读教材,从中感知“二力平衡”的特征,发展科学素养。

二、在实践活动中融入问题,体验物理探究

在学习物理时,对问题的导入要基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从实践探索中感知物理,领会物理的本质。在“二力平衡”条件探究中,教材中将卡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两个钩码,通过定滑轮连接起来。当改变钩码个数时,对卡片的拉力也发生变化;在探索二力共线问题时,可以通过旋转卡片角度来改变拉力方向。在本实验探究中,为什么要选择卡片?主要由于卡片质量轻,其重力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在分析“二力平衡”时,就可以将重心放在“二力平衡”的条件上。不过,问题又出来了:“忽略不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结合该实验,对于影响“二力平衡”的因素进行梳理,让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实验过程,分析钩码对卡片的作用力以及卡片自身的重力因素。定滑轮在钩码拉力下,其方向是水平的,而卡片在重力作用下,其方向是垂直向下,通过细线的连接,也会影响对钩码的拉力。也就是说,在重力作用下,卡片两侧的拉力是“不共线”的。不过,根据卡片重力的计算,其数值与钩码所作用于细线的拉力相比,重力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小于钩码的拉力,对整个实验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同样,在讨论“二力共线”关系时,结合该实验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变量法,“二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如何来通过旋转卡片来实现在两个方向上所受的拉力大小相同,但方向却是相反的?学生动手体验后,明确只有“在卡片的正中间”作为旋转轴,才能达到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二力平衡;否则,二力的方向将不“共线”。

三、另辟实验途径,让学生领会“二力平衡”的条件

在物理知识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动手、自主实验的机会,特别是依托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自主思考,发展物理学科素养。本节“二力平衡”知识探究教学中,对“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了探究,可以鼓励学生从实验对比中引出问题,在前面的卡片实验中,虽然实验过程直观,但存在干扰因素。如卡片的重力影响,对定滑轮的功能不理解。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弹性绳和圆形薄铁片来改进实验,让学生感受“二力平衡”的条件。先将弹簧绳悬挂起来,中间连接圆形铁片,下面悬挂小球。观察并分析受力情况。重力是无法消除的,但可以将重力转换为实验平衡条件。物体本身受弹性绳的拉力向上,自身重力向下,处于平衡状态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借助于精简实验提出问题:实验中,小球受到哪些力?如何得到平衡?很显然,小球的重力G与弹性绳的拉力F,得到F=G。如果轻轻托举小球,则F与G的大小关系如何变化?用力向下拉小球,F与G的大小关系如何?在“二力”共线关系上,如果将小球转向一侧,保持弹性绳垂直,在F与G相等条件下,猜想小球在松手后如何变化?学生能够从中深刻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学生的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拓展和延伸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钩码拉力重力
重力消失计划
例谈极值法的应用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重力之谜
自不量力
跟踪导练(三)(3)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改进反思
一张纸的承重力有多大?
重力与质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