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法治熏染
2020-12-15
提高德育素质,增强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走进儿童世界,让学生在认识规则、理解规则、运用规则中接受法治熏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提炼教材“明”“暗”两条线,渗透规则意识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研读教材内容,提炼“明”“暗”两条主线。明线方面,挖掘学生行为规范,促进学生习惯养成。暗线方面,注重法治知识延伸,增强学生规则意识。如在学习“周末巧安排”一节,我们围绕“周围为什么有许多不可以”展开讨论,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周末生活,想一想,都有哪些不可以?然后,出示人物事例,某学生因爸妈工作忙无暇管自己,在周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早晨不起床,早饭连着午饭吃,下午玩游戏,看电视,作业在周日晚上做,做到深夜。第二天上课没精神,成绩很差。对照这个学生,同学们想一想,他的烦恼是什么?有学生认为“没人叫他早起”;有学生认为“没有人督促他按时做作业”;有学生认为“生活习惯不好,做事拖拉”。通过讨论,从中思考周末为什么有很多“不可以”。最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注课内与课外的对接,丰富学生规则体验
小学生生活经验少、认知水平偏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对规则内容的讲解更要由课内拓展向课外,引导学生认识规则,运用规则。在“吃饭有讲究”一节中,我们联系学生平时吃饭的情境,引出相关话题,让学生想想在吃饭时有哪些讲究?有学生提出:过去在家里,吃饭前不爱洗手,哪怕是上完厕所也直接吃饭。后来在爸爸的教育下,养成了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有学生提出:过去在吃饭时,看到不爱吃的菜就扔掉,看到爱吃的肉就不让别人吃。后来,在妈妈的教育下,现在吃饭不挑食,也不占菜了;有学生提出:过去在饭桌上,所有人都看着我吃饭,为我夹菜。现在吃饭时,爷爷奶奶先入座,我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夹菜,他们都夸我有礼貌;有学生提出:在吃饭时,有一次想打喷嚏,急忙放下碗筷,用手捂住鼻子,转身向后,不能影响别人吃饭;有学生提出:过去在吃饭时,总爱说笑,吃饭很慢。现在吃饭时不乱讲话,改掉了吃饭慢的坏毛病。交流过程中,深化了学生对“吃饭”规则的认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吃饭”规则内化到自我生活习惯中。
三、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践行规则意识
课堂上,教师是引领学生认识知识、践行知识的指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生为本,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鼓励学生对照生活体验,多展示,多发现不足,积极引导学生克服自身毛病,取得更大进步。在学习“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之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收集“家乡人”活动,谁是我们的家乡人?他们为什么是可亲可敬的?很多学生想到了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除了这些人,生活中还有哪些熟悉的身影?有学生想到了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有学生想到了救死扶伤的医生;有学生想到了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为什么值得尊敬?有学生回答,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劳,所以值得我们尊敬。他们维护交通安全,他们维护我们的健康,他们维护家园的整洁,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会坚守一线,从不缺席。接着,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不认识,却默默无闻地为家乡美好生活奉献的人们,他们都是我们的家乡人。如送牛奶的阿姨,保障电力供应的师傅,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勤奋努力,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也为我们带来了安全、稳定、快乐。最后,以“我是一位小小家乡人”为话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家乡人的热爱与尊敬。有学生说道:以后在路上不要乱扔杂物,要维护环境卫生;要听从交警叔叔的指挥,不横穿马路,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不要喧哗,遵守公共秩序;在学校要遵守纪律,做一名好学生。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深刻领会“知行合一”思想,结合法治规则与要求,在学生的生活中、学习中渗透,让学生明白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