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阅读松绑,让学生爱上阅读
2020-12-15
一、阅读之路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
阅读本应该是一种走心的行为,在图书馆、阅览室、走廊上、操场边,站着的、坐着的、倚靠着的,在时而欢笑、时而凝思、时而垂泪的阅读中感受乐趣,触摸美好,成长自己,这应当是学生阅读应该有的样子。然而,现实中,虽然学校大力推动阅读,但阅读总是步履维艰,许多学生在阅读中非但没有感受到乐趣,反而可能因为阅读增添了负担、增加了烦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导致阅读之路步履维艰的原因有许许多多,但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阅读被“绑架”了,阅读被注入了各种“添加剂”,被承载了太多东西,使得阅读失去了本色,学生的阅读在负重前行。
一是被限制了内容。《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58.3%的受访者认为如今小学生阅读书籍种类单一。据调查了解,这主要源于有的学校对学生阅读进行图书种类的控制,要求学生限于阅读文学类书籍,或者是儿童就只读童书,还有就是按照学校开出的书单进行阅读,甚至有的仅阅读教辅书籍,导致军事、科技和人文类书籍遭遇冷落,或者是学生根本无暇问津。绑定了内容,限制了学生对阅读的选择,只能导致学生的浅表化、信息式阅读普遍,而深度阅读严重不足。
二是被绑定了任务。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自觉和习惯,也可能是为了迎合各种检查以留下阅读痕迹,因此,把阅读作为一项作业任务来推动,阅读不是纯粹的阅读,而是绑定了“摘抄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等阅读任务。这就好比如学校开展春游活动却硬性要求学生回校写一篇游记一样是有附加条件的,导致一些学生对原本非常喜欢的春游兴致顿失。同样,阅读被绑定了任务,就被剥夺了的乐趣。
三是被挤压了时空。学校普遍重视阅读,按理说学生的阅读时间普遍充裕,能够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地大量阅读。华南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州市小学生每周阅读时间3小时以上的人数只达到52.30%,每周阅读5个小时以上的人数只有22.90%。这些数据还是比较理想的阅读状况,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都处于被绑架状态,学生都被困在各学科作业编织的网中难以自拔,或者是被圈在各种培训班中无暇阅读。
二、阅读为何要受到各种牵绊和绑架
众所周知,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既然阅读的重要性已然成为一种共识,为何还要受到各种牵绊和绑架呢?据调查显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阅读规划。从国家到地方,阅读一直受到推崇与倡导,学校也在铆足了劲大力推动阅读,但更多像是隔空打牛使不上劲。因为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彼此各自为政,在阅读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和体系,没有制度上的推动和保障。阅读的重要性常常被停留在口号上,轰轰烈烈搞阅读节活动,但实质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阅读就像星星点灯,一时间难成燎原之势。
二是唯教材中心论。教材中心论由来已久,主要是有的学校和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其主要表现为把教材等同于教学内容,唯教科书是举。认为语文课本上的知识都还没吃透,就没理由看课外书,先学好课内的才是硬道理,于是,要求学生把时间一股脑儿掐在了教科书上。唯教科书是举,自然而然就把课外阅读的重视放在了口头上,即便阅读,也仅限于教辅类书籍。
三是迷恋题海战术。阅读是一项慢的艺术,是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而完成一组词语,背诵一首诗,分析一道阅读题,却能在短时间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所以阅读被片面地认为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事情,认为一学期时间很短耗不起阅读时间。因此不少教师依然执着于“短平快”,认为题海战术才是正道,即便阅读,也是“作业式”阅读。
四是拿阅读当工具。有的学生阅读是绑定了“摘抄好词好句”等任务,被要求把积累的好词好句用于平时的习作,以期提高作文水平。这是把阅读当成一种工具,使得学生不能畅快阅读,像是戴着镣铐跳舞。阅读受到了各种约束,被强加了任务,这过程中也许会有一小部分学生因此养成了阅读习惯,但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件致命的事情,因为“把阅读当工具”这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阅读行走方式。
毋庸置疑,学校和教师的出发点是好,是为了推进阅读,为了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但要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单靠学校的一厢情愿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需要学生乐意配合。阅读被绑架,阅读的乐趣就被剥夺了,学生对阅读也可能就敬而远之了。所以,学校和教师貌似积极倡导阅读,大力推动阅读,但对阅读却像是“叶公好龙”。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阅读只是在读书节活动时像过节一样被追逐热捧热闹一阵子,读书节时间一过便烟消云散。更何况,强制也可能变成一种依赖,使得学生习以为常地把阅读当成是一项作业,若是老师不强调、不布置,没有了任务也意味着没有了阅读。所以阅读在学校举步维艰,是在背着枷锁前行。
三、学校和教师在阅读方面应该怎么做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能力是任何学科学习的基础,是教育的核心。学校在这方面该扮演什么角色呢?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是一个学校主要的教育任务。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应该给阅读松绑,还阅读真实本色。关键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要给阅读松绑,让学生多元阅读。美国学者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强调:“阅读行为本身便会提升阅读的兴趣”,并且“阅读轻松的读物有助于促进较大量的阅读,轻松的阅读可以是发展较高阅读能力的阶梯”。作为学校及语文老师,我们不必要为孩子的阅读设限,只要是积极向上的书籍,不必一味要求阅读经典名著,不要限定什么年龄读什么书,限制哪个年级读什么书目,而是要给阅读松绑,给孩子们的阅读多元化、多向性选择。因为在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中,首要任务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只要他们喜欢书,能够把书读起来的,到后来一步步爱上经典名著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二要给阅读过滤,让学生纯净阅读。一份“读书摘抄笔记”能留下学生的阅读痕迹,看似阅读成果丰硕,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作为语文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了增加他们的阅读量,笔者也曾实践了一段时间,但事实证明,此举非但难以扭转班级的阅读局面,反而增添了大多数学生对阅读这一项“作业”的厌恶感。因此,阅读应当去除“摘抄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等类似的任务,使之简化为只要记载“哪个时间读了哪位作者写的哪一本书”。当然,若是学生愿意写下只言片语的读后感固然更好,但不作硬性要求,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阅读纯净起来、纯粹起来、愉悦起来。
三要给阅读解压,让学生畅快阅读。教育部多次发文提出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并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不少于140万字,初中阶段不少于260万字。提倡小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中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笔者认为,当前学生的“阅读内存”严重不足,要达到以上阅读要求唯有给阅读解压,拓宽阅读渠道,给学生释放更多的阅读时间。学校应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图书馆、阅览室、图书角,丰富图书种类,让学生有书可读、想读就读。应当为阅读开绿灯,让阅读进课表,并且应科学安排适当适量作业,让学生有时间阅读。给阅读解压,才能够让学生畅快阅读。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说过:“从儿童发展来说,3~10岁不仅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阅读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如果家庭中不能培养孩子好的阅读习惯,小学不能培养好阅读兴趣,中学以后,学业繁重,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阅读人。”可见,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的最佳时期,唯有给阅读松绑,还阅读本色,让学生多元阅读、纯净阅读、畅快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