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六盘水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2020-12-15郭敏刘晓晓黄纯纯李璇陈云韩玄哲
郭敏,刘晓晓,黄纯纯,李璇,陈云,韩玄哲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4102)
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实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主力军之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六盘水以“三变”改革先行试点,推动乡村振兴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走一条振兴农村经济的新路。这一实践路径为六盘水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蓝图提供了思路。六盘水少数民社区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可以提炼为:通过少数民族社区居民、村民自身的努力调整,让绿色生态的旅游业提供出来的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游客的需求,实现旅游产品与旅游地的无缝对接,增加少数民族社区居民的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外在动力和内生动力
1.1 外生动力是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六盘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其少数民族乡共25个,其中包含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共44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尚未完全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六盘水地区海拔高,自然环境悬殊多变,已有较为知名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野玉海、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盘县新民鱼龙化石群和妥乐古银杏、大洞竹海、坡上草原、阿勒河等众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景观。深入了解六盘水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在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基础上开发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外在的现实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需要。
对旅游市场进行研究,了解周边地区旅游特点,面向旅游消费市场,把握消费者偏好,打造六盘水独特旅游品牌,把握消费者的旅游偏好,确定旅游主题、产品开发战略进行对应的市场营销。组织专业旅游开发团队,深入勘察六盘水乡村地区值得发掘的旅游景点。结合不同地区特色,开发旅游项目、文娱活动。将六盘水的民族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两者共同结合,最大限度将六盘水旅游资源开发出人文旅游项目,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历史、民族文化、当地风俗、自然景点旅游拓展为深层次的精神人文旅游,为六盘水旅游业注入人文精神力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促进六盘水旅游业多样化发展。
1.2 内生动力是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盘水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程度不高,受经济发展限制。六盘水作为贵州的6个地级市之一,仍然只是一个四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尚且不高,导致六盘水的旅游业在产品、规模、档次等方面仍处于较低层次,因此,要想发展六盘水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首先就要筹集资金。设计特色产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展示当地旅游特色,吸引投资。政府加强引导,多方投资,合力促进六盘水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积极争取地区间帮扶,争取获得沿海城市对口支持,帮助六盘水地区争取投资,宣传等。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大会,利用乡村振兴等政策获得国家支持投入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完善力度。对旅游业来说,交通、通讯、电力等一直影响很大,虽然六盘水市的道路通讯村村通、户户通基本已经落实,但是,依然存在没有直达的公共交通工具此外,六盘水少数民族乡村的住宿、餐饮设施建设依旧不到位,政府要加大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同时还要确保资金精准落实到项目建设之中。
因此,现在多数村民基于对自身和他人生活质量的追求,比较倾向于开发“体验经济”,在六盘水少数民族旅游地区开展“农业体验馆”,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促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回归自然,切身体会到农业种植、采摘、民俗等多方面的田园体验;同时促进乡村农业、旅游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同时,也比较开展乡村旅游地区养老项目。这是在新时代快节奏生活下,让人们心灵归于平静,返璞归真的休闲生活方式。对于退休的老年人,享受了一生的峥嵘岁月,到了桑榆暮景,回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乡村景区进行养老,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推进乡村旅游地区开设养老院项目,还能为景区增加国定收入,通过各方面拉动旅游业经济增长。在旅游景区配套垂钓区、露营区、野炊区等多项娱乐活动,为家庭旅游、企业团建、学校开展素质活动等提供配套集体娱乐场所。完善景区内观光、体验、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全面旅游业,兼顾观光性与娱乐性。旅游资金筹措。
2 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
2.1 物质动力是总体生产总值增长
六盘水旅游商品种类主要是特色农副产品,包括风猪、杜仲、天麻、核桃、猕猴桃、刺梨果铺、岩脚面、黄姜、苦荞、白果等;民族文化工艺品,包括蜡染、刺绣、剪纸、陶瓷、农民画、民族服饰等;除了传统的商品之外,要增强商品创新,开发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延长旅游产业链,将旅游业与制造业结合起来,多方面促进六盘水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收入。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主要分为物质推动力和精神推动力,物质推动力为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及精神推动力。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明宜正道,离开了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简而言之,要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旅游业的发展也要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在经济基础上来发展上层建筑。给少数民族乡村社区的居民提供更多劳动就业岗位。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的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疫情形势下,人们看见了本地区拥有就业岗位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少数民族很难外出打工,对岗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相对应少数民族乡村社区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使乡村社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可以直接在本地区销售,从而节约了运输的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这样,农村居民通过自力更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本事得到收入的提升。居民不用外出打工,可以更好的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进而减少了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农民收入的提升可以相对应的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促使其农民变股民。
2.2 精神推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动力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文化的发展,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转变又间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特色文化与传统习俗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主要是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吸引物,从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吸收现代文化,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发展使村民在满足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精神上的追求。经济发展促进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为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担忧,进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完善与发展自己。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满意度。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旅游主要是通过影响本地区的经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来改变村民的整体生活质量,进而影响村民的社区满意度。村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受到个人获得旅游收益的影响。个人旅游收益对社区满意度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使村民在旅游经营中获得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个人满足,而村民获得这些收益的前提是当地社区提供了发展旅游的资源条件。因而村民对居住于本地区感到更满意。
3 可持续闭环发展机制
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是相互转化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共同推进了民族地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建成。因此,在具体的对策措施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辩证统一的动力机制量身定做旅游产业,做到“一人一专线,一村一项目,一户一特长”。具体做法如下:
(1)制定多条旅游线路,规划旅游行程。没有旅游自驾直达路线和具体攻略,为私人自驾旅游的游客提供完整攻略,免除游客的前期复杂的准备环节与后顾之忧;同时也可以打破景区间各自独立的状况,加强不同景区间联系,让消费者能够进行连锁消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对旅游地区进行合理布局,合理划分“观光区”“体验区”等。针对不同区域可以吸引不同年龄的游客,采取不同的宣传营销手段;同时可以在不同景区间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合理管控与保护。改变旅游业盈利重心,提高旅游地区商品性价比,提高服务水平,将重心放在旅游产品或服务上,而不是景区门票上。随着各地旅游业不断的发展,为获得更多的利益,多数旅游地的门票普遍偏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旅游区的客流量,虽然现如今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的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来说,多数人的收入还是处于一个中等水平,门票费用过高就有可能阻碍了这部分游客的流入,对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具有一定局限性。由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设置每天线上线下预约人数的前提下,可制定合适的门票价格,或者实行零门票制度,将重心移至旅游产品和服务上,虽然这样会增加一定得费用,但同时也会吸引来自更多地区,更多的游客,保证了客流量,就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旅游地区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这样也容易打造旅游品牌,收获良好游客缘与口碑,提高旅游地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加大旅游地区治安管理,完善景区内安全设备,制定完善的意外防控措施,为游客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有明确可行的应对措施。
(2)转变乡村旅游开发理念。打造六盘水少数民族旅游地区特色品牌。充分利用六盘水优越的先天条件,创造后天优势,打造拥有自己特色的旅游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提高竞争力,吸引新游客,维护周边旧游客。宣传、产品两手抓,既要有人缘,又要有口碑。利用互联网在线上线下进行宣传,积极吸引国内外游客,宣传要突出特色,强调主题,但是也不能夸大宣传,导致名不符实,丧失景区口碑;加强宣传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产品水平,坚持创新,提高服务水平;二者同时加强,才能同时收获人气与口碑。19度的夏天,中国凉都称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开发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保护,六盘水地区最高海拔2845.7m,最低海拔586m,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拥有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滑雪场、野玉海、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盘县新民鱼龙化石群和妥乐古银杏、大洞竹海、坡上草原、阿勒河等众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人文景观。“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面积380余km2,园内有世界“最大的天坑”;有世界上“最深的竖井”;有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有北盘江大峡谷;有地下溶洞;有高原佛光;有喀斯特地貌石林峰丛;也有远古鱼龙化石和古人类遗址等。同时,还有北盘江、牂牁江、阿志河、月亮河及众多的高山湿地。因此六盘水地区地域差异明显,对于不同的景区,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不可过度开发,同时还要在一定时期限制游客数量,提倡保护自然“休旅期”,让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3)旅游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引进旅游管理人才相关政策,号召有为青年返乡建设家园,同时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加大对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力度,开展政策教育培训。帮助当地居民、旅游开发商、投资者熟悉政策,了解六盘水本地旅游现状,更加精确抓住旅游开发方向,深层次发掘旅游项目。本地区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重视培养六盘水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加强该专业历练,开展大学生实习进景区的实习活动。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可以为六盘水少数民族旅游地区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留在六盘水少数民族旅游地区进行实习,有利于刺激大学生对就业岗位进行竞争。推出“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交流战略,从外地引进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对于在本地就业的人才也要多提供外出交流的机会,与成功的旅游景区交流经验。
4 结语
综上,基于可持续闭环发展机制,以六盘水市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的方法对六盘水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参与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其现有的发展动力机制带来的效果,提出现存的有关问题并研究相应对策,如解决开发自然资源旅游项目单一、餐饮废水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进一步根据不同地区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改改变盈利重心、完善基础设施等有关旅游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完善现有的发展动力机制并广泛推行,促进乡村振兴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开发质量和效率,更好的实施和发挥乡村振兴政策及其优势,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