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20-12-15张琳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张琳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农业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问题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从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农业改革方案,到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再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上给予了重大关注与支持,在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其中,农业金融问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贯彻落实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增强农村扶贫信贷,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1.1 优化资源,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农户自有资金、国家财政助农资金和各种类型的金融资金。在前两种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农业金融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中显得极其重要。农村普惠金融可以将社会闲散资金集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通过农业资金融通,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抗风险能力。最终,在普惠金融帮助下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2 发挥活力,提高创业就业率

在农村普惠金融的帮助下,金融基础设施和农村支付环境更加完善,农民通过资金融通补充在农业创业、扩大农业规模中资金不足。在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和国家政策领导下,普惠金融激发了农民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农村的内部活力,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率,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更进一步。

1.3 稳定社会,助力国家经济发展

在国家普惠金融的政策扶持下,农村金融从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农民的需要,帮助农民解决在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上的发展壮大可以向社会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保障社会粮食和商品的总供给。同时,能够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完善第一产业建设也会推动我国第二、第三产业的进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

2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2.1 农村普惠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首个国家级战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多个宏观金融调控部门使用政策工具定向支持我国农业普惠金融的发展。积极引导我国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入普惠金融领域,在农村信用体系构建、农业资源配置支持、金融扶贫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发挥了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地方政府主动出台配套政策进行农业普惠金融对接,在财政贴息、项目融资、地方融资担保公司降费让利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合理推动农业金融发展。

2.2 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金融中作用强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融入我国金融领域,与传统金融服务和产品相融合,向客户提供更加便利与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普惠金融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优点,新兴的P2P、众筹、银行网络金融平台等扩大了农民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了农业金融服务效率。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平台将便捷支付、小额信贷、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融合其电商运营中,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农村金融服务。今后,我国互联网金融将会是农业普惠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

3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3.1 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业金融风险较大,成本较高

首先,农业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农民,由于农村地区自然村落较多、农户居住地分散以及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强,收集农业信贷信息困难,核实、建档和更新信息资料工作量大、难度高,导致农村信贷资料不健全,资信状况匮乏。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下,农业金融的风险必然较大。其次,农业发展中农民自有资本较小,农业抗风险能力低,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借款人没有确定的还款能力,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在三农领域中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影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最后,由于涉农贷款具有单笔额度小、贷款环节多、贷款种类复杂以及客户比较分散等特点,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成本。不健全的信用体系、较高的经营风险和成本阻碍了金融机构助力农业资金信贷融通的积极性,使得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缓慢。

3.2 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投资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农业产业单一、规模较小,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处于成本和盈利的考虑,对农业企业或农户仅仅提供有限的贷款,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对农业金融支持“三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自从2012年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后,逐渐偏离了与农村居民、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的互助合作关系。在这种背景下,经营灵活的、新兴的小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也未能发挥作用,弥补农业金融服务主体的空缺。当前的农业金融呈现出市场定位模糊、功能定位不明确、参与主体不足等问题。此外,我国农业金融还存在征信评级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融资方式单一等问题。

4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策略

4.1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村居民分散、人口流动性较大,想要收集农民信用信息,建立农村信用经济档案比较困难,而且涉及到核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问题工作量比较大,因此应该由我国政府部门主导,中央银行带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和协作,集结各个方面的力量,对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进行信贷信息收集、信用等级评定和农户经济档案建立等工作。提升金融机构对农村人口的信用情况、农业生产经营情况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较城镇的普惠金融发展更加困难。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有性质,经营风险较大,因此为改善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限制,就必须建立起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财政补偿和政策扶持,在农村政策性保险立法、金融机构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融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头作用,引导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为农业贷款提供担保,或者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设农业类型的保险业务,降低农业融资的风险。此外,还可以以政府为主导,筹集资金帮助农业重点项目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流入。

4.2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由于农业经济具有高风险和微利性,以及农业金融的业务流程复杂、涉及地区广泛,农业普惠金融对金融机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大量的金融服务人员,还需要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和较高的运营效率。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下,符合这样要求、承担农业金融重任的金融机构尚未出现。因此,我国应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统筹部署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优势,各个部分功能互补、优势叠加,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还要注重灵活的小型、民间金融机构的作用,适当降低中小型银行的准入门槛,改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促进民营金融机构规范化发展。政府应该发挥其领导职能,充分利用政策结合各个金融机构的力量,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引导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4.3 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加快互联网农业普惠金融

首先,金融机构应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加快普惠金融的进程。针对农业信贷流程复杂,审核时间长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为符合要求的合格农业贷款及时提供资金,保障农业生产和规模扩大的资金正常借贷。其次,加快互联网与农业普惠金融的融合。通过网络化、平台化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可以实现农户信息整合、农业数据分析、农业贷款审批、农业风险管理等一系列农业信贷工作,提升农业金融效率,降低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扩大农业金融资金来源渠道。但实现互联网农业普惠金融的前提是建立互联网农业金融体系,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互联网认知水平和使用水平。在引入创新金融工具的时候,也应注意防范互联网技术风险和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机构和农民的利益。

5 结语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关键决胜阶段,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引导下,解决我国农业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将会推动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各个产业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新疆吉木乃县:县总工会推进普惠服务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