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2020-12-15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戴瑞文
●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戴瑞文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提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历史教育教学基本取向的转变:理念上,从以学科中心转向以学生为本,开发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适应教育的学生;视野上,从课时设计转向课程设计,要有课程视野,突破课时的局限;目标上,从传授历史知识转向培养历史意识,突出人的价值,彰显历史教育的温度。这也是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既反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
一、历史常态课堂,不具选拔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日常的历史常态课堂教学、考试就是“望、闻、问、切”,不具有选拔性。学生的榜样作用比老师更具有效性,学生收获了多少才是衡量课堂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学、考一致性是必需的,而且至关重要。要有针对性,改变思维方式(对或错的原因分析);要有有效性,把视角与落点聚焦于学生身上。
倡导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法。以史料和相应的问题设计为主要载体,着重训练应用主干知识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主动给出结论,而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指导问题探究。直接给出结论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是不可取的。存在错误才会发现问题所在,在互动中感受到自我思考、合作探究的喜悦,这也是走向教学成功的基础。
二、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的状态,做到心中有学生
有些中学历史课堂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大量的PPT、“伪互动”,导致历史教、学的转化率相对低下。教师要站在学困生的立场上设置问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本着适切性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引导、铺垫、提示、总结,激发兴趣,注重实效。
用多媒体替代板书并全程使用,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把教材真正作为教学的材料,“以问题解决”为指向,聚焦到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上。对教、学可以取舍,让教的进度服从于学的进度,压缩“教”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足的“学”的时间和空间,回归教学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本质。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状态与成效,在一节课内设置三四个问题群,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思考,用证据证明学生的学习掌握状况,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理解课标,实现素养落地。
2017年版课标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根据历史学科本质和学科教育功能编制的、由三个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政治思想品质、道德人格和史学品格;关键能力——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解释历史的能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的要求;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体现学科特质。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综合品质。高中历史教学应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透过历史的视窗,以历史的视角和眼界对人类历史进行考察,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对历史认识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开阔视野,即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涉及的史事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教材课文叙述的记忆。
课程标准是针对学生的。目前,有些老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已不足以支撑学生的课标,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问题设置(设计)脱离学情的现象,或以“教”作为课堂评判的标准,缺少关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状态与成效。所以,要实现素养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更新知识、转换理念、提高教研水平,认真解读课标,发挥集体的力量,改变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材观,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