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

2020-12-15张先友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7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张先友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新农村和谐文化是具有和谐特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反映着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并服务于这一实践。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文化,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内在文化结构也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系统内的各个因素的发展变化,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发展。

1 新农村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作为社会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是由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原理,经济的发展和强大的物质基础,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和源泉,因为经济发展和强大物质基础的建立依赖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这一变革则促使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人类文明(文化)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都说明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1]李大钊同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根据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也阐述了文化发展动力来自于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这一深刻道理,他指出,“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在物理上物质的分量和性质虽无增减变动,而在经济上物质的结合和位置则常常变动。物质既常有变动,精神的构造也就随着变动。所以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不能限制经济变化物质变化,而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2]瞿秋白对此也有类似的阐述,他说,“人类的文化艺术,是他几千万年社会心灵精彩的凝结累积,有实际内力作他的基础”,正如奇花异卉的生长植根于泥土一样,社会心灵的精彩,就包含在粗象的经济生活中[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角度论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胜利了的苏维埃国家需要有一场旨在提高全体人民文化水平的变革,如果不经过这一阶段,“不做到人人识字,没有足够的见识,没有充分教会居民读书看报,没有做到这一点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社会保障,那么,“我们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即建设社会主义[4]。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预言,随着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必定会带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有明确的论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在乡村振兴中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支撑和谐有序新农村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经历了农业集体化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以农村生产合作为主要生产组织的经营方式。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这一变化轨迹,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轨迹是一致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业集体化时代,广大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生产中既形成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的高尚文化,也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以一家一户为主要生产单位,各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每家每户都通过承包方式取得一份农村集体土地的经营权,人们在经营中形成了一个责、权、利统一体,这种制度安排解放了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很多农民的小农意识又沉渣泛起,一些农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想方设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尽管农村邻里互助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村落里仍广泛存在,但已不是农村文化的主流,某种程度上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去集体主义思想流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的和谐秩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其中要求发展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通过产业化手段,发展农村经济。这是我国农村经济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发展,进入到发展新阶段的战略转变,从此,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开始逐步转到产业化方向上来了。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重点举措之一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广大农村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们把公司、农户、合作社联结为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弘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共赢精神,正是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新农村和谐文化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文化建设的总要求是“乡风文明”,它是对我国新农村精神面貌的高度概括,蕴涵着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美丽、社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的丰富内涵。因此,建设充满活力而又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也必将孕育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

2.1 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建设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符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的新农村和谐文化,能够形成凝聚广大农民为建设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新农村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树立和完善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继承和弘扬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又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推进移风易俗,融入了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文明成果,是反映着我国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擘画,它内在地包含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应如何”的价值理想,是激励我们建设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2.2 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孕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十字”要求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乡村经济发展,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逐步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发展目标,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在其建设过程中将其建设成果加以总结,加以升华,就构成了新农村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对2020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示的全国21个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发现,这些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的建设成果主要包括“革陋习,移风易俗,厚植乡村文化底蕴,培育优良家风、时代新风;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发展乡村民主,真正实现由民作主”等等,实际上就涵盖了我国新农村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3 农民日益增长的和谐文化需要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需求产生动力,生活日益富足的广大农民对和美文化的需要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大多数都已脱贫致富,正在向小康生活迈进。物质生活的满足,使广大农民从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民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日益旺盛。

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农民的国家之一,我国农村过去相当落后,迫切需要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生产方式符合我国落后的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接着是城镇化发展,大批农民涌入城镇,一些农村成为“空心村”“老龄村”。富起来的农民精神上越来越空虚、越来越“穷”了。

资料表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各种文化活动可谓热火朝天。但现如今,在我国农村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日见衰弱,而来自西方的消费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日益盛行起来,从而导致人们普遍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人们感叹世风日下[5]。农村出现了公开赌博、封建迷信盛行、婚庆丧葬大操大办、邻里关系淡漠等各种不良社会风气,使人们生活其中感到很压抑、很痛苦,产生了强烈的逃离感。农民需要获得生活的意义,需要感受生活的幸福,需要获得精神上的和谐,需要生活在人人讲文明、个个讲道德的和谐环境里。

正是广大农民这种对精神和谐的强烈需求,激发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

4 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外在推动力

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有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会自动带来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在我国,改革开放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人们逐步从饥饿半饥饿状态走向了温饱,又奔向了小康,但物质上的小康并没有带来精神上的“小康”,相反,还出现了一时的精神上的滑坡。一些村民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小富即安,享乐之风兴起;一些村民成天沉迷于赌场,无心劳作,因赌生事、因赌闹事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乡村小偷小摸现象经常发生,搞得村民成天提心吊胆,不得安心;一些村民信仰缺失,迷信盛行,甚至有些地方邪教乘机渗透,把一些村子弄得乌烟瘴气,信教群众敌视不信教群众,造成本已分裂的农村社会更加对立;一些村民道德伦理观念淡薄,乱搞婚外情,严重破坏农村社会秩序。更有甚者,有些村支两委干部带头赌博,有的在自己家中开设赌场。这些情况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党的坚强领导和政府的强有力治理的缺失,这也是“这些年来,农民抱怨最多、对政府意见最大的问题之一”[5]。现实情况表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政府的坚定支持。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村精神文化的文件和政策。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从广播电视“村村通”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再到农家书屋建设,再到连续开展了30多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这一个个举措,对改变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不断提高乡村文化产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前只能在收音机里听电视节目的乡村终于看上了电视,每天忙完农活就只得仰天大睡的农民们也可以走进“农家书屋”看书了,科普知识普及到了农家,先进文化带到了农村的千家万户。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党和政府采取多种办法,根据各乡村的实际资源情况,大力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如今一个个美丽的乡村不断涌现,广大农村又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归处。我国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再次证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在我国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因素中,根本动力、基本动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是在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客观性。内在动力、外在动力是人的主观意志的力量,是在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和谐文化需要与党和政府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中形成的力量,具有主观性。主观力量与客观力量相统一,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相结合,形成了我国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促进了我国新农村和谐文化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