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2020-12-15李建如
李建如
(山东省郯城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山东 临沂 276100)
农业的空间格局是对某个地区的农作物在种植上的空间表达,主要涵盖了农作物的结构类型、种植的方式和农作物的熟制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丢按发展,我国的遥感技术在农业空间格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监测,主要体现在监测农作物种植的面积、复种、种植方式等方面。遥感监测农作的的空间格局,有效的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确保各地区的农业长期稳定合理发展,实现了农业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1 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的发展历史
遥感监测农作物空间歌曲起源于国外,早在20世纪中叶,美国地区最早开始使用遥感监测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后成功实现了对玉米的监测,以此证明了遥感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空间格局。
我国的遥感监测农作物空间格局最早是在1979年,最初是使用在农作物的估产上。后来在农业部门的组织和高校以及全国各地的科研下,成功建设了遥感应用中心,并于2002年投入使用,不仅是只对于单一作物农作物进行估产监测,而是转向多种农作物的空间各户的监测,也不仅是只对农作物进行单一的估产监测,而是对农作物的估产、种植面积和复种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监测。另一方面,我国遥感监测也慢慢走向成熟,从开始的试点监测,转向多省份、多地区监测,随着监测类型不断增多,为农作物的空间格局科学地、合理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农业健康发展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遥感监测在农作物空间格局中的主要应用
2.1 遥感监测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和周期中具有一定的特性和规律性,还会受到季节等多方面的影响,遥感技术就是利用农作物生长的这些规律,根据不同农作物的不同光谱特征上的差异,使用其影像对不同的农作物进行识别,以此记录农作物在地表的信息状况,便可以识别不同的农作物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遥感在对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识别上有了更多的方式,如:更具农作物的物候特征进行监测和基于多数源的的识别方法。对于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监测模式,但不变的都是基于在农作物自身的特性上实现的。
2.2 遥感监测农作物的复种情况
遥感技术不仅仅是监测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情况,也在农作物的附中模式中进行监测。遥感技术监测是不断地对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不断地进行反复演示从而获得新的农作物的生长的数据,以此展现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周期的生长过程。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器后类型,熟制上的差异也相对较大,遥感技术对农作物复种情况的监测,实则是对不同地区熟制上进行合理的分析,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合理的时间安排和要求。
2.3 遥感监测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了轮作、套种、等多种方式。相较于种植面积和复种模式而言,遥感在对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上的监测和研究技术还比较落后,因为在对种植方式的监测上,涉及到的农作物种类并非一种,而是对多种农作物进行同一时间的监测,如套种的种植方式上,需要进行的是监测多种农作物生长周期等问题和信息,对多种农作物的同时监测,会降低数据的精确度,加上套种的农作物也有不同的生长特性,更是对遥感监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遥感监测农作物空间格局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遥感技术在农作物空间格局上去的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而言,遥感技术的信息提取自动化能力仍然较低,特别是在对大范围、大面积的农作物监测中,会出现监测周期过长,从而导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上的混乱的问题,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俨然成为了遥感技术在对农作物格局监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监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能够自动化处理和提取,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作物格局监测上的精确度,以及提高监测的工作效率。
4 结语
虽然遥感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监测在农作物的空间格局上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空间格局监测的精准度。但是在大面积大范围的农作物的监测中,遥感数据的处理上还需不断地加强。以及在对多种农作物同时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难度(如套种),遥感技术还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只有不断地提高遥感在农作物空间格局上监测地精准度,才能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提出更完善的建议,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