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遂昌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12-15李湘萍
李湘萍
(遂昌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丽水市 323300)
为全面了解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县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种种养模式在我县不断涌现,缓解了养殖污染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生产出了优质农(畜)产品,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许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一些中小规模农户逐步尝试种养结合,形成了以养带种、以种套养等种养结合模式。我县有规模畜禽养殖场40家,近几年畜禽养殖场的整治,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90%以上,实行“猪—沼—竹、果、作物”等多种养结合模式,并按要求配套消纳地,实现种植业增产、提质、增效。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近几年,我县一直致力于农药化肥减量、秸秆禁烧、畜禽养殖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2019年,使用商品有机肥0.95万t,化肥减量621.1t,农药减量13t,推广统防统治面积6.95万亩,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21t,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9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日益提高。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我县积极提高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通过工艺措施,将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加以综合利用,实现农业资源再利用,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2 存在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虽然获得了一定发展,但离建设种养结合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氛围不浓。观念层面上,很多主体对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前景不看好,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市场层面上,农产品市场优质优价机制还未形成,片面追求高产仍然是部分生产者的主要目标;主体层面上,由于从事农业生产文化素质低,专业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种植、养殖综合管理的要求,发展缓慢。
农业面源污染压力仍然偏重。随着近几年的治理,我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虽然得到有效抑制,但仍存在很多问题。虽然目前逐步形成市场化运行的秸秆收储利用模式,但农户参与秸秆利用的积极性较低。养殖污染治理难问题也仍然存在,消纳地落实难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支撑体系不完善。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还相对较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广。部分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作用发挥不好,人员年龄老化、缺少相关专业等,直接制约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3 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理念先行,着力构建合力共建的良好氛围。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要从转变发展理念入手,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形成广大农业工作者和农业生产经营者以及社会公众合力共建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
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政府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开发,逐步建立以主体投入为主导、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商品有机肥扶持力度。
加强规划,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编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明确目标、要求和任务。以“两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挖掘潜力,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农膜等集中回收处理机制,组建排泄物集中处理和沼液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入开展农作物秸秆市场化清运利用工作,防止对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典型推动,全面启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和配套服务设施,整体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