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边境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0-12-15田飞
田 飞
(云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云南昆明 650228)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 km(中缅段1997 km、中老段710 km、中越段1353 km),边境线上没有严格意义的隔离设施,边境地区山水、村镇、集市、牧区等仍处于自然交互状态。由于自然及历史原因,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的边境区域内呈现出同宗、同族、同信仰的人文景观,广泛存在着通婚,互市,物资交流,同耕混牧等经济,人文交流。此外,由于云南省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使得云南省成为连通国内与东南亚各国的重要节点。全省各类口岸共28个,各类边境通道300条,8个边境州市共有25个边境县,111个边境乡镇。近年来,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边境地区的动物贸易较为频繁,跨境活牛走私现象屡禁不止。同时还有部分生猪及产品(冷冻下水、头蹄等)和家禽及产品(冷冻鸡翅、鸡脚等)通过缅甸、老挝、越南转口贸易,从边境地区非法进入云南。
一、云南省边境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云南十分重视边境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近年来,通过严防死守,有效地防堵了境外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传入。
一是加强边境防堵屏障建设。边境地区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免疫抗体水平在70%以上,在缅甸、老挝与云南接壤的边境部分地区双方合作建立了纵深30~100 km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保护带。
二是云南与缅甸畜牧渔业部和老挝农业部合作。近几来先后援助老挝的乌都姆塞省、琅南塔省、丰沙里省、波侨省和缅甸的木姐市、腊戌省、密支那市、景栋省等8个省市区建设了境外动物疫情监测站。积极参与GMS(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开展跨境动物疫病区域性技术培训(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专业培训)工作,培训高级兽医人员230多人次,培训境外基层防疫员380人次。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群防群控意识。边境各级农业部门利用媒体、报刊等多种形式进行疫病防控宣传,提高边民防病意识,形成群防群控以严防境外疫情传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基层疫病防控基础薄弱
一是动物疫病防治办公用房条件较差。市、县尤其是乡镇动物疫病防控用房陈旧,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几经机构改革的冲击和影响,多数无固定办公场所,无法正常完成现代畜牧业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动物疫病防治基础设施条件差。相关仪器设施较为落后,有的已经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虽然各地不断增加动物疫病防控配套资金的投入,但是多数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有效保障不足,动物疫病诊断、监测等相关仪器设备和器械不能及时更新换代。
(二)应急反应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预警预报体系不完善。应急预报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及时有效掌握边境国家动物疫情动态。二是疫病快速诊断监测体系不完善。动物疫病诊断装备配备不齐全,县级实验室缺少必要的快速检测设施设备和必备的疫病诊断仪器。三是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初步建立,尚未健全稳定的物资经费保障机制,物资储备场所简陋,物资储备种类及数量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和快速扑灭突发动物疫情。
(三)农户防疫意识淡薄
农户防疫意识薄弱,受传统“重治轻防、重养轻防”思想影响,不愿意为牲畜打疫防针,认为牲畜发病与否与运气相关。此外,边境动物防疫隔离带地区的家禽多数以自产自销为主,以户为单位,经济价值不高,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农户普遍不重视家禽疫病防控,很多农户对家禽的疫病认识不足,对免疫接种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和侥幸心理。
(四)疫病防控组织难度大
边境地区农户居住相对分散,分布地理区域范围广,农户家养牲畜和家禽范围大,千家万户养殖数量多,散养的管理模式落后,这决定了基层防疫人员组织防疫工作难度大,免疫操作实施困难。加之饲养水平参差不齐,群体健康状态不同等因素造成了边境农户家养牲畜和家禽免疫状况的复杂性。为保证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实际操作中往往需多次到农户家中,采取多次免疫,对人力精力和时间的消耗较大,且很难做到疫病防控的全面覆盖。
(五)基层防疫组织和管理薄弱
由于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加上受到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乡(镇)政府对动物疫病防控不够重视,甚至错误地认为这是兽医部门的事,与当地政府无关,导致在实施动物防疫工作时宣传和组织上存在不到位的现象。此外,财政投入不足也严重影响到疫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免疫效果参差不齐
每年春秋两季疫病防控工作结束后,由于受到基层畜牧兽医站投入力度不够以及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制约,不能对边境动物防疫隔离带牲畜和家禽免疫效果进行全面抽样监测。目前,动物疫病病原变异快,疫病种类多,传播方式复杂,即使对某些疫病已经进行过免疫,但对很多疫病来说免疫效果参差不齐。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有部分农户的牲畜和家禽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但还有部分农户家养牲畜和家禽免疫抗体达不到国家要求标准。
(七)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由于云南省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边境线较长,民间贸易互通频繁,边境线通道多,且无天然屏障,除正规口岸外还存在无数“小通道”。加之近年来边境地区非法入境的活体牛数量增多,活体牛的来源情况复杂,给本来难以防堵的边境地区疫病防控又增加了新的压力,境外疫情对云南省动物疫病防控的威胁有增无减。
三、对进一步做好云南省边境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防疫体系建设
建议设立名称统一,职责分工明确的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设立畜牧兽医站,行政村建立疫病防控工作队。对边境县兽医机构办公场所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改扩建,补充并更新基础设施设备。县级培养3~4名、乡级培养1~2名全职兽医,引进兽医相关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畜牧兽医岗位工作,充实县、乡两级防疫技术力量。同时积极推行“政府领导,兽医主管部门指导,养殖经营者为责任主体,基层兽医为技术依托”的免疫防控模式,实施集中防疫与补充免疫相结合,并依据境外疫情形势,构筑免疫隔离带。
(二)建立健全疫情应急机制
促进边境疫情监测相关机制、体系的建立,并定期对边境村落进行牲畜疫情普查,对境外牲畜疫情进行监测和报告,及时了解相关疫病的分布、种类以及危害,实时掌握相关疫情的发展动态,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为今后采取便捷有效的防治措施建立科学依据;加快建立疫情应急机制,制定科学可行的重大疫病的应急预案。建立重大疫情相关的应急物资保证机制,以便在重大疫情突发时做到高效、快速、及时、有序地应急处理,防止疫情扩散,从而保证全省牲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防止人畜共患病的事件发生,保证人体的健康安全。
(三)提高疫病防控重要性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发生人畜共患病事件,动物疫病不仅危害畜牧生产,减少农民收入,阻碍牲畜产品产出,还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重视动物防疫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和人、财、物的保障,确保防疫工作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要充分利用好疫病监测站,建设好边境免疫带,适时开展边境疫病防堵工作,从而有效地控制牲畜及其他野生动物出入境导致的高疫病传播率。
(四)促进疫病防控工作规范化开展
建议适时分离兽医站的经营职能,设立完善的乡镇动物防疫站点,并为其配备专业的防疫工作人员,做好动物检疫、防疫、监测等工作。基层畜牧兽医站要明确工作人员的任务、分工、目标以及职责。县级以上政府要解决执法与经营混淆、行政与事业混淆等问题,做到体制健全,人员稳定,机构统一。另外,要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制定奖惩机制,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考核。此外,还要完善村级防疫机构,引进更多较年轻、素质较高、业务较强的人员来担任防疫员,并按期对其进行培训,提高疫病防控的综合防治能力。
(五)加大疫病防控财政投入力度
建议政府增加相关经费的投入力度,为疫病防疫工作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从而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展开。政府对防疫工作进行准确的全额预算管理,严格根据分级负责的相关要求,以及公共财政的相关原则,保证疫病防控日常工作经费;保证对疫病的预防,诊断,检疫,监督以及检测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对疫区扑杀,封锁,无公害处理,消毒和兽药残留检测等工作能够有足够的经费开展;保证乡镇兽医站有足够的经费来建设完善相关设施设备,解决当前检疫防疫工作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设备简陋以及工作条件较差等问题,发挥乡镇兽医站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六)加强边境疫病防控国际合作
要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相关疫情预警体系和重大疫情应急体系,以及动物流行病检测分析体系;通过地方政府的领导与协调加强与周边其他国家的合作,促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互相监督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跨国疫病检测监督体系的运作效率,进而增强对当前新形势下牲畜产品安全检测,以及疫病防治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推动防疫工作早日与国际接轨。
(七)通过法律修订积极应对新挑战
一是建议在即将修改的《动物防疫法》中增加“跨境动物疫病防控”的内容,由国家农业农村部牵头建立国家间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机制,明确《动物防疫法》与《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衔接关系。
二是建议在《动物防疫法》中明确将边境地区动物防疫防控纳入国家边境安全战略,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布局,加强边境地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明确建设标准和机构人员保障措施,并纳入动物防疫提升能力建设给予立项支持。
三是建议在《动物防疫法》中明确边境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搭建区域性动物检疫,疫病监测,疫情预警平台,支持地方在境外地区开展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带建设,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培训和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