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科普创作刍议

2020-12-15冯桂真

农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普科学创作

冯桂真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北京 100125)

0 引言

农业科普创作是农业科普工作的源头。农业科普创作是将深奥、抽象的农业科学知识、科学原理转化成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创造性劳动。其呈现形式大致包括科普展教品、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科普游戏、科普讲义、科普视频、科普动漫、多媒体交互等[1]。随着国内农业高新科技以及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科普创作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农业科技新成果不断问世,自然学科之间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多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各异等[2],这些变化都是当前农业科普创作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科普创作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杨文志[1]针对现代科普创作的基本理念进行了研究,余子真[7]、张天慧[8]、陈玲等[9]、李正兴[16]从科普创作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探讨,肖云[11]从联网时代下的科普融合创作模式进行了探讨等。但针对当前农业科普创作的研究尚属于薄弱环节,故笔者基于多年三农科普工作经验,以如何应对当前科普创作面临的挑战为切入点,提出了农业科普创作过程中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创新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并具体从创作的选题、创作队伍的组建、创作手法、传播渠道以及存在问题和建议等5 个方面提出认识与看法,以期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1 农业科普创作如何选题

选题是科普创作顶层设计,是关键步骤,它几乎统领创作的全过程。在农业科普创作选题时,应先考虑农业科普的受众特点和科普目的,充分了解受众的科普需求,选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1 受众特点与科普目的

随着公众对农业科普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科普的对象较以往变得更为广泛,除农民外,城市居民、政府人员以及中小学生也已成为农业科普服务对象[3]。对于城市居民、政府人员以及中小学生而言,个体差异大,需求多样化,需要根据不同对象,围绕与农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新技术新发现开展科普创作,目的是普及农业生产常识与农耕文化、消除日常消费疑惑等,从而提升他们的农业科学素质。

但对广大农民来说,科普的目的是提升他们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科学经营与科学发展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综合素质。但农民这个群体,文化程度普遍低,对新生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强,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水平较低,个体差异大。《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2018 年)》显示,2018 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为8.47%,而农村居民仅为4.93%。此处说的农村居民,并不全是在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否则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会更低。所以,建议在科普创作时更多地扮演“科普二传手”的角色。所谓“科普二传手”,通常指基层两委委员、基层信息员、科普员、致富带头人等,他们文化水平一般较高,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信息灵通,是科技类信息传播的意见领袖和重要承载者,是农民获得科普信息的重要渠道,故可以发挥他们的人际作用达到科普的目的。

1.2 真正了解受众需求

科普创作必须贴近公众与公众生活,围绕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等科学问题,围绕科学家的新发现与新创造,一切围绕公众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兴奋点、兴趣点,以人为本[1]。受众需求是创作选题的方向和目标。

首先需要通过如调研、征集、搜索等方式了解公众的需求,获得一手的资料,直接对标公众现实需求开展科普创作最接地气。如孙宝国主编《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编创初衷就是为了消除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会,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以及维护食品安全,这部科普作品广受公众欢迎,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再如,2015 年在笔者编创《农村妇女科学素质提升系列丛书》时,选题和重点内容是基于2012 年参加的针对350 个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即农村妇女对“种植、养殖技术”、“子女教育”和“健康与卫生保健”3项内容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其他[6]。因此就编创了美好生活、妇幼保健、健康养殖、农村政策法规、美丽乡村5个方面的内容,过程中又征求了基层妇联与农业部门的意见。该丛书获得了第四届中国科协作家协会银奖。也证明这样的科普创作比较受欢迎,并为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此外,还可以关注官方发布的调查报告与创作指南。公众高度关注科技进展,主要集中在生活与健康、环境污染及治理、农业发展、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医学新进展、宇宙与空间探索等科技领域[4],尤其是对生活与健康的关注比例高达92.9%,对环境污染及治理的关注比例也高达85.1%。中国科协与中国科学院每年会向社会发布科普创作指南,2019年农业方面的选题为绿色生产、农作物高效育种、农业合成生物、有害生物长效绿色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近海养殖、深海养殖等内容[5],以上信息都可以作为选题的参考和来源。

2 如何组建农业科普创作队伍

科普创作人才是指专门从事科普作品创作,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思想、原理和精神的工作者[7]。目前,科普创作主要来自承担重大前沿项目的科技工作者、已经告别科技前沿的老科学家以及专业的科普创作人才3个方面的力量[8]。

从科学传播的逻辑脉络来看,科学家团队应该是科学普及的源头,他们掌握着第一手的科研资源,对本领域的科学前沿有着直接且清晰的认识和理解[9]。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提出的“元科普”是其他各类科普作品坚实的依据,又真实地传递了探索和原始创新过程中深深蕴含的科学精神,是开展层层科普的源头,能为更广泛的次级传播提供无可替代的扎实科学基础[10]。从另一个角度,只有掌握科学的人占领了科普的高地,谣言和伪科学才会无处立身。

但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一部好的科普视频、电影、动漫和游戏等科普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不仅需要科研人员这个权威、一手内容提供者,还需要科普创作人员或团队的创意、方法和手段,同时也需要技术人员的设计、包装与传播等,是多方通力合作的产物。所以,互联网时代下需要科普融合创作新模式,在科研资源向科普受众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家团队、科普创作团队与媒体渠道这3个科普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相关主体协作,否则,将会导致每一方参与科普创作与传播的门槛都较高,而收效又偏低[11]。中国农学会近几年尝试一种新的科普创作与传播模式,既发挥我会专职科普工作者的组织、策划与专家优势,搭建一个科学家队伍、科普创作团队和媒体渠道共同协作的服务平台,又依靠知名网络媒体的后台制作与传播能力,不断编创出形式新颖、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力好的科普作品。如策划编创的《农村妇女脱贫攻坚知识读本》系列丛书,荣获了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你知道转基因、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动漫,荣获了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全国优秀微视频科普作品;《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列动画,荣获了“典赞·2017科普中国”十大网络科普优秀作品。

3 农业科普创作手法

创作手法是科普作品成功的关键。如何让科普作品体现科学精神、让受众喜闻乐见,需要在创作手法上下功夫。

3.1 创作理念

要体现科学性、思想性,以人为本。农业具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农耕文化传承功能,它的多功能性与受众的需求多样性,注定了农业科普创作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描述,不是教材,也不是技术推广操作规程,是在向公众传授知识,使公众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因此要求创作者也必须确立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的科学文化观念,需要很强的人文精神。如傅廷栋编著的《西游后记——漫游农业》,它是集科普、杂文、神话于一体,通过神话人物的游览、参观、学习,深入浅出地介绍生产、生活和环保的命题,这本书能有效地让青少年从中学到知识、引起兴趣、激发灵感、培养科学精神。又如最近笔者在组编的农民读本,在向一位常与农民打交道的科研人员征求编写目录意见时,在针对“什么是农业机械化?你的家乡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吗?”这个题目时,她认为题设会给读者实现农业机械化就一定好的暗示,“你”的称谓会被读者误解为有所特指。所以在科普创作时一定尊重读者的感受,强化人文精神。

3.2 创作技巧与手段

要注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创作技巧以及各种新技术手段在科普创作中的应用。人类的形象记忆强于文字记忆力。在读图时代,好的科普作品先从“吸引眼球”开始。一篇好的科普文章配上大量的动图、视频,能够大大增加通俗性和趣味性;一句高度提炼的顺口溜、小快板,比起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更朗朗上口、便于传播。另外,形象思维、交互性以及各种新技术手段在创作科普视频、动漫、多媒体交互、游戏等科普作品时也尤为重要。例如科普游戏就是应用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的科普创作,它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有强烈的吸引力。

4 农业科普作品传播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传播速度与渠道决定一部科普作品的影响范围和效果。与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科普具有动态性、报道信息的及时性、超链接功能、多媒体表达方式和与受众的互动性五大特性[12],其中,多媒体表达方式是指可以充分运用“文、图、声、像、影”等各种能够通过计算机表现的形式提供各种阅读。所以借助互联网科普是拓宽科学传播渠道的有效手段,新的科普作品应与新媒体融合,并与科普信息化有机结合[13],运用网络技术拓展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2018 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笔者主编《秸秆综合利用》一书,尝试扫描二维码播出短视频的形式,即在图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高度契合的音频视频以及更多有价值的延伸内容,大大提升了该书的体验感与可读性,特别是移动电话这一“新农具”的普及应用,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同时,在“互联网+”的时代,为了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还可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做好科普需求跟踪分析,将数字化科普内容定向分发,通过手机推送、电视推送、多媒体视窗推送等定制性传播方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科普微电影、科普动漫等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满足公众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14]。

5 存在问题和建议

习总书记在科技三会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尽管农业科普工作已受到普遍重视,每年的科普专项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但仍有不少因素制约着农业科普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5.1 存在问题

5.1.1 农业科普创作人才匮乏且老龄化严重 据2018年中国科普统计可知,2017年全国专职科普创作人员1.49 万人,占科普专职人员的6.57%。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注册的全国会员人数约为3400人,60岁以上的会员占60%。虽无具体统计,农业科普创作人员状况也不容乐观。当前承担前沿项目的年轻农业科技工作者很少参与科普创作,究其原因,科普作家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被全社会所重视,从事科普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样也需要一定的创作素养与技巧,创作的农业科普作品在考核及奖励中占比小,甚至不被认可。再者,队伍的年龄结构老化,不能适应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所以,专业的农业科普创作队伍人才缺乏,已经严重制约农业科普工作的发展,急需懂技术和有科普热情的年轻人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9]。

5.1.2 农业科普创作中“重技术,轻理念”的现象普遍存在 不少部门把农业推广工作视同为农业科普工作,科普创作中以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却忽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对用科学理念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重视不够。一些科普作家依旧停留在“古老知识”的低水准“灌输”水平上,不能满足现在公众的农业科普需要[15]。

5.2 建议

5.2.1 改善农业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

(1)科普创作作品纳入年底绩效考核指标,职称评审时视同为科研论文、专著等。

(2)设立国家级科普奖项。目前国家级的科普奖项数量太少,特别是面向科普创作的奖项更少,已有的激励机制主要都集中在科普图书的评奖中,建议增加奖项数量,扩大涉及的科普作品种类范围。

5.2.2 培养专兼职科普创作队伍 随着农业科普创作的内容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高、专业性不断强化,需要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业、善科普、有情怀”的农业科普创作队伍[3]。(1)从政府层面,设立国家农业科普专业机构,专职履行国家农业科普工作,服务国家专兼职农业科普队伍;(2)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普创作人才的培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专兼职农业科普人员、科协骨干以及科普志愿者队伍进行科普创作专业培训,提高其科普创作能力和科普创作管理水平。(3)农业高校可设立相关农业科普专业,同时将“农业科技写作”列入选修课,使得农业科普创作后继有人[16]。

猜你喜欢

科普科学创作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墙之隔》创作谈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创作随笔
科学拔牙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