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2020-12-15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旨在及时推介我国农业领域具有开拓性、引领性的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和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展示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引领度和显示度,宣传农业科技创新精神,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遵循“前沿引领、开创卓越、重大突破”的遴选原则,通过初选(结合文献计量与同行评价结果)、专家评审、综合遴选等环节,筛选出十大科学进展。
1 利用大刍草挖掘玉米密植增产基因
中国农业大学田丰团队首次从玉米野生种大刍草中克隆了控制玉米紧凑株型、密植增产的关键基因,建立了玉米紧凑株型的分子调控网络,为玉米理想株型分子育种、培育耐密高产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
2 创建杂交稻无融合生殖体系
中国水稻研究所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稻中同时编辑4 个生殖相关基因,成功将无融合生殖特性引入到杂交稻当中,从而实现杂合基因型的固定,首次在杂交稻中创建了无融合生殖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为解决杂交种制种繁、留种难的行业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3 发现黄瓜分枝调控新基因
中国农业大学张小兰团队发现侧枝调控新基因(CsBRC1),通过直接抑制生长素输出基因的功能,促使黄瓜侧芽中的生长素积累,从而抑制黄瓜侧枝的生长发育,阐明了生长素和侧枝调控基因之间的直接联系,为调控侧枝的生长、促进黄瓜高效生产提供了新策略。
4 建立高杂合物种单倍型基因组组装的新方法
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团队完成梨花粉单细胞测序,创建基于“条形-编码”(Bar-coding)的单倍型基因组组装技术,成功组装高杂合梨两套单倍型基因组,为复杂植物基因组的单倍型基因组组装及等位基因分析提供了有效方法,有助于推动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
5 揭示反刍动物的进化及其独特性状的分化机制
西北工业大学王文团队通过大尺度、跨物种、多组学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手段,阐明了长期有争议的反刍动物进化关系和历史,解析了反刍动物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对牛羊品种选育、人类再生和癌症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6 发现两种可转移替加环素高水平耐药新基因
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团队和江苏农科院王冉团队首次发现两种新型可转移替加环素高水平耐药基因tet(X3)和tet(X4),揭示了替加环素耐药机制,为后续新药设计和研发指明了方向。
7 解析非洲猪瘟病毒三维结构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饶子和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采用一种优化的图像重构策略,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的三维结构,并阐明了结构细节,揭示了衣壳稳定性和组装的分子基础,为开发效果好、安全性高的非洲猪瘟新型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
8 编辑感病基因培育抗白叶枯病水稻
上海交通大学陈功友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同步编辑水稻3 个感病基因,获得了具广谱抗性的水稻新种质,能有效抵御水稻生产的头号细菌“杀手”白叶枯病害,攻克了水稻传统抗病育种周期长、抗性易丧失的技术瓶颈,开辟了作物抗病育种的新途径。
9 解密土传病原真菌的强致病性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团队通过生化和双遗传试验,发现了土传病原真菌分泌几丁质脱乙酰酶、消除免疫原活性,成功规避植物免疫反应,表现出强大的致病性,破解了土传病原真菌逃避植物寄主免疫反应的谜团,为深入解析土传病原真菌致病机理、开展靶向防控提供了分子基础。
10 构建我国氮排放安全阈值定量评估新方法
清华大学喻朝庆团队首次探明全国农业生产、氮排放和水环境质量的演化关系,量化了省级和全国尺度的氮排放安全阈值及超排量,明确了恢复水质的定量化管理目标,解决了氮排放安全阈值研究缺乏可靠的定量评估方法问题,为中国氮素的安全管理与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