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为引领 以自治增活力
——临汾市乡村治理的实践
2020-12-15中共临汾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 中共临汾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近年来,临汾市在推进乡村治理实践中,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广大乡村实现了破茧蝶变。
一、发挥党建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党建“北斗导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临汾市着力推动乡村治理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一)根祖圣地华人老家的“门前挂牌”
作为根祖圣地的洪洞县努力打造新时代华人向往的“老家”。在全县实施“共产党员家庭”门前挂牌的做法,即通过支部初审、党员大会评选和上级党委研究,确定“共产党员家庭”挂牌户。同时对已挂牌但群众反应差、民主评议不合格、违规违纪、家庭成员违反行为准则等情形的家庭,及时做出摘牌处理。为确保挂牌户的先进性和代表性,该县县乡两级授牌总数不超过共产党员家庭总数的50%。“门前挂牌”活动的开展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让共产党员家庭成为党在群众中的一座座“微堡垒”,广大乡村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辛村乡南段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之前的南段村穷得叮当响,近年来,该村聚焦党建引领,开展“共产党员家庭”门前挂牌、创建党员先锋岗和结对帮扶群众等活动,打造党建示范点,特别是村党支部一班人依托南段村的区位优势,盘活闲置资源,连片规划、整合经营,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幅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19 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95 万元,为推进乡村有效治理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南段村每年投入100 多万元用于民生补助,村民看病养老上学有了硬“保险”,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南段村从30 多年前的“贫穷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取得了“党建带治理,治理促党建”的良好社会效果。
(二)关公后裔聚居地的“腊八节”
襄汾县古城镇关村是关公后裔聚居地。关公是被后人推举为集忠义仁勇礼智信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关村将这种独具特色的关公文化和当地传统的“腊八节”民俗活动积极融入到推进社会治理当中,大力宣传党的好方针、好政策,全村人的凝聚力逐步增强,关村也先后荣获山西省“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然而2014 年以前,该村党支部“软弱又涣散,事事不好办”,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14 年初,通过“两推一选”,35 岁的王晋刚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以关村独特的传统文化聚人心促和谐,特别是带领一班人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个关键,实现了“支部举红旗,党员做先锋,群众谋富裕,文化树新风”的“脱胎换骨”:以资金撬动建设乡村“美”。村两委着眼解决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累计向上级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80 万元,以小投入撬动大资本,吸引和集聚各类资金4500 万元对全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兴”。村两委紧紧抓住产业支撑这个根本,投资605 万元,流转土地150 亩,建设冬枣大棚30 座,将冬枣种植打造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700 元。以文化铸魂实现乡村“和”。守住乡村文化这个灵魂,以正月初五“振兴关村”座谈会、“全民春节运动会”、四月初八“关公民俗庆典”等各类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弘扬正能量。
(三)“侯马最早党支部”诞生地的“六个全覆盖”
侯马市程村曾是抗战时期侯马市第一个党支部——马南支部的诞生地,有着强大的红色基因。1987 年,27 岁的冯玉金放弃城里的正式工作,回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挑起重振程村的重担,带领村两委班子狠抓集体经济收入和综合治理水平的提高。让沉睡资源活起来。利用本村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参股、入股、调整股权结构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为侯马市生态工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年集体收入达40 余万元。把优质企业引进来。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中晋机械、威创动力等企业,实现集体和村民互利,年增加集体收入60 余万元,村民的务工收入渠道不断拓宽。使农业产业调起来。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苗木培育。目前,全村有将近10%的村民开展自主创业,60%的村民在当地企业稳定就业。程村已经由单一的农业型村庄转型为工农商综合发展型村庄。将幸福指数升起来。积极兴办民生事业,建设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中心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村级农贸市场等,村里先后投资1000 余万元,全面实施了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利用、垃圾处理和健康网络平台“六个全覆盖”。
二、发挥自治的内燃地火作用,以自治“激发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临汾市着力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强化村民自治的基础地位。
(一)韩武子故里的“事亲节”
尧都区屯里镇韩村是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武子故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0 多年前,孟子说过:“事,孰为大?事亲为大”。韩村将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治理,每年12 月25 日举办独具特色的“事亲节”,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搭建起有效平台。在乡村治理中,韩村不断延伸自治触角,建立了“韩村社区民主交流群”“韩村社区监督群”“韩村村务公示表决群”三个微信群,覆盖每家每户,鼓励大家把小情大事摆出来“议一议”,把新风好事拿出来“亮一亮”,把困惑难事讲出来“帮一帮”,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中来。韩村还适时组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鼓励村民当“记者”,递条子、提问题,村干部面对面回答,把矛盾纠纷就地解决。村民自治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引资2.5 亿元建成四个大型站台,成立了韩村车队、铁臂劳务输出有限公司,解决劳动力就业420 余人,完成了投资3000 万元的韩村幼儿园、2000 余万元的汾河友谊大桥等68 项重大工程。为民服务更加贴心了。进一步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两委”干部全天坐班制等制度,对包括宅基地审批、低保办理、五保办理、涉农补贴等事项进行流程公开和全面规范。村居环境和谐平安了。韩村连续15 年没有一起上访告状事件,没有一起刑事案件。2016 年,韩村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二)里克故里的“小巷总理”
翼城县里砦镇里砦村因春秋时期晋国名将里克食邑于此而得名。在里克身上最能让人记住的是他的统御之才。如今的里砦也是重用“帅才”,推选“小巷总理”,将家乡建设得美丽如画,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等称号,这一切都源于里砦村的“小巷总理+团队服务”:画好共治“同心圆”。里砦村把全体村民发动起来,精选出36个“小巷总理”,主要围绕民生民意、纠纷调解、扶贫济困等8 项职责开展工作,对本巷事务实行“一揽子提”,为村民提供多达70余项服务内容。支部村委对小巷总理实行闭环管理,保证每一件事都有落实、有结果。2019 年小巷总理调解纠纷60 余起,入户宣传3620 人次,真正由“为民做主”转向了“由民做主”。搭好为民服务“连心桥”。里砦村对全村党员实行精细化分类管理,把党员划分为有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老弱党员四大类,提出相应的先进性标准,并根据党员的优势和特长,进一步在全村推行团队化服务,将党员分为讲习组、产业组、治理组等8个小组,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
(三)“乱子村”的“一套制度”
吉县屯里镇太度村是一个有1202 口人的山村,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1990 年胡祖金从县司法局退休后返乡,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通过黑板报给群众宣传法律知识,从而使太度村知法、学法、懂法、用法蔚然成风,2017 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从乱子村到法治村,这一切更多地根源于2012 年太度村在全县率先开始推行“五会管村”“五方管财”“五心育人”的“一套制度”。“五会管村”,即支委会行使领导权,村民代表会行使决策权,村委会行使执行权,民事纠纷调解会行使调解权,文明礼仪教化会行使教化权。“五方管财”,凡过账的每张票据,必须经经办人、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镇经管站负责人等五方共同审核后,方可签字报账。“五心育人”,就是引导群众做有良心、有公心、有责任心、有敬畏心、有感恩心的时代新人。通过“三五治村”,凝聚了民心,教化了民风,有效地激发了村民自治的活力,打造了一片和谐幸福的乡村风貌。
三、发挥法治的刚性约束作用,以法治“定纷止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临汾市注重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推动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唐尧古都的“矛盾化解中心”
尧都,帝尧在此建都,帝尧时期设立的诽谤木衍变成今日天安门前的华表,帝尧时期的皋陶是中国司法的鼻祖,天下闻名。在尧都区这块注重法治的热土上,人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 “枫桥经验”,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架起了一座党群连心桥:一站式联合接待。联合接访窗口采取常驻、轮驻、约驻三种工作形式,实现了区直部门接访全覆盖,变“上访”为“下访”,变“个人办”为“单位办”,让信访接待和调处过程阳光高效。一条龙服务群众。打破了传统信访工作部门间流转的空间阻隔,引入法院速裁庭,完善的“访—调—诉”对接平台满足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方案,做到了服务群众规范化,让群众最多跑一趟。一揽子调处纠纷。对群众上访案件实现了矛盾化解、诉讼服务、法律援助、劳动仲裁、信访调处“五位一体”,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环环入系统”。尧都区把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最末梢,所有村和社区都建有信访接待站,所有乡镇、街道都有信访接待室,形成了区、乡、村三级信访网络。同时,将全区划分成1075 个网格,并配备1075 名网格员。最大限度让基层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民生诉求化解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诗词之村的“经纬剧场”
走进翼城县南唐乡晓史村,你会看到以诗书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赞扬农村的好人好事,反映村民的心声为主题的文化大院、文化小院、文化长廊、文化街巷彼此相连,村民随口都可吟出具有乡土气味的诗词,随手都可描绘出各具特色的书画作品,晓史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西省诗词第一村,涌现出一批新时代“农民诗人”。该村让文化的春风吹遍绿野田间,融入到法治乡村的方方面面。晓史村被授予“全国法治创建示范村”“省级平安村”等荣誉称号。法治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晓史村,他们把法治文化搬到了更大的舞台上。2006 年,翼城县电视台与该村村民赵文台合作创办普法栏目《经纬剧场》,赵文台参与策划并撰写了第一个剧本《醉酒记》,翼城电视台《经纬剧场》栏目组人员到晓史村拍摄录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经纬剧场》已经成为翼城县家喻户晓的普法品牌栏目,以当地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为蓝本,演身边人,说身边事,来解读生活中的法律条文。自2006 年以来,全县建立了21 处《经纬剧场》拍摄基地,共制作播出了600 多期法治短剧,涉及法律法规338 部,宣传法律条文1800 余条,全县参与演出的群众达到6500 余人次,参与制作普法节目的单位54 个,形成了“百家单位联动,千名群众演戏,三十万人学法”的生动局面。中宣部和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六集《全民守法》中,翼城县普法模式被誉为“中国普法的缩影”。
(三)荀子故里的“一码通”
安泽县是儒学大师荀子的故乡。荀子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观,为后世社会法律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该县和川镇沁河庄村坐落在沁河岸畔,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人们安居乐业,70 年来从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上交过一起民事纠纷案件。该村的平安“密码”就在于“四个坚持”。坚持源头治理,“前端式”防控矛盾。通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户主联系村民”的形式,结合网格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准确把握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最大限度把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化解在基层。坚持以法为基,“零距离”化解矛盾。经常开展村干部法律课堂、法进农户活动,引导村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针对不同矛盾纠纷采取分级合议。坚持以德为先,“宽领域”开展活动。对于日常法律知识,推行“孩子学前学习一遍,姑娘出嫁前回忆一遍,青年从军重记一遍,考上大学温习一遍,外出就业再学一遍”的“五个一”倡议,建好用好沁河庄村史馆,让村里的所有人都守法明理。坚持以民为本,“协商性”参与决策。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领域,实行村民说事、百姓议事等协商活动,让村民提前了解政策,有序表达诉求。
四、发挥德治的柔性引导作用,以德治“春风化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临汾市注重发挥德治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引导,树立起乡村治理的新风正气。
(一)造父故里的“乡贤馆”
永乐村位于赵姓始祖造父的封地洪洞县赵城镇的南部,是一个“田成方,渠成线,路平宽,树成行”的美丽乡村。村中央有座庄严恢宏的“乡贤馆”,馆内镌刻着“见贤思齐,崇善美德,文化强村,不忘初心”十六个大字,深刻诠释了永乐村文明乡村的真谛:以榜样鼓舞人。“乡贤馆”陈列有乡贤“谁园”主人张瑞玑先生遗存的珍贵资料,营造了知贤、颂贤、学贤的文明乡风。永乐村以乡贤为典范,强化德孝文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善行义举好人”评选活动,使村民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以文化教化人。该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一是绘制了700 米“中国梦”“价值观”系列文化墙,书写了33 条醒目标语,让老百姓随时随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二是强化以文育人,对接县图书馆、文化馆加设永乐村分馆,完善了“农家书屋”,用“书香”涵养乡村文明。三是修缮改造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每年举行文化艺术节表演,让乡土文化味更浓、情更深。四是修建了永乐“文化生态园”,雕刻了记载永乐村演变史的石书“永乐赋”等几十处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景点,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村文化。以精神凝聚人。多年前的永乐村民风彪悍,村风不好。1986年,28 岁的席苏顺担任村支书后,传承乡贤美德,喊出了“诚信重义,正直强悍,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永乐精神”,以党建为引领,立好文明风向标,凝聚起全村人的智慧和力量,走上了兴村富民的康庄大道。全县首座花园式小学落地建设,100 栋别墅式楼房拔地而起,先后投资1100余万元实施了农田灌溉水渠、村级主干道路“五化”建设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永乐村先后被授予“山西省乡村振兴首批示范村”“山西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永乐村人永享安乐的向往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二)尧师故里的“道德银行”
传说中的上古贤人蒲伊子是帝尧之师,蒲县因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得名,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文明道德底蕴。近年来,该县聚力脱贫攻坚,开展了一场量化道德激发内生动力的乡村试验,在全县施行“道德银行”。以正向激励为导向,增内生动力。“道德银行”将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引导群众零存整取“精神财富”,共享“文明红利”。参照银行运行模式,为每个农户设立一个“存折”和“积分卡”,设置“勤劳敬业、孝老爱亲、诚信正义”等10 个“基本星”,评星得积分,凭积分在“积分超市”换取食用油、洗衣粉、毛巾等生活用品,并采取设立光荣榜、宣读事迹、表态发言、升国旗奏国歌等措施,让老百姓享受表彰奖励带来的认同感、荣誉感,唤醒了群众见贤思齐、勤劳致富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以公开评议促实干,造争先氛围。“道德银行”将评选考核划分为评分和评星两个环节。计分工作由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组成的评分小组对照标准,进村入户,评定积分。评星工作由各村威信较高的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等人群中产生的评星员来进行,推行“村级一月一评,乡级一季一评,县级一年一评”。通过公开评议,达到了评选一个,影响一群,带动一片的效果。以“道德+”促治理,树文明新风。“道德银行”有效激发了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投身乡村治理中,营造了“学榜样、讲文明、当模范、树新风”的良好氛围。例如在全省最早设立“道德银行”的山中乡山中村,开展“道德银行+文明小院”建设,将人居环境美化与道德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打造了移民新村72 户文明小院。截至今年年初,蒲县“道德银行”累计发放积分174 万余分,兑换积分153 万余分,共评选出“十星农户”5438 户,乡村向上向好的新风尚已经成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三)历史文化名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霍州市许村紧邻汾河腹地,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商埠,村内分布着以朱家大院为代表的庙宇、古院落等明清古建筑30 余座,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村中央坐落着富有生机活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阵阵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许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传统古村落”“山西省文明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古老许村的一道美丽风景线。把典型模范树起来。充分发挥农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事等带动作用,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树立诚实守信、崇学向善的新时代农民形象。把“四会”制度立起来。全面建立“四会一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村规民约),构建起“倡导节俭办事,远离互相攀比;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远离不良习气;倡导崇尚科学,远离陈规陋习”的新风尚。把法治教育强起来。抓好法治教育这个关键,每年举办4 次民主法制课,重点宣传讲解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建设了法治一条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把法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把文化活动搞起来。许村从2015 年开始成功举办了5 次元宵节文艺汇演、4 次美丽乡村行文艺晚会、3 次九九重阳节文艺汇演,并为60 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饺子宴,为丰富群众生活送上了“饕餮大餐”。把优秀乡土文化传下来。许村挖掘朱家大院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开发价值,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工程,推进晋南民情风俗体验园建设,繁荣许村酒、醋、年馍、饸饹、烧饼等传统食品加工业,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