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2020-12-14罗立文

关键词:工具信息技术传统

罗立文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计算工具和内容表达工具,通过广泛应用和被学习,正在改变着人们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尤其影响着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价值观念建立的基础时期,信息技术教师也应当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传统文化 渗透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2.029

当今以信息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影响了小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有必要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教学。

一、重视信息技术历史讲述,丰富传统文化实质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确立和对人们行为模式的改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各界于有形和无形中对新一代人才的信息素养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人们也应为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的应用,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人们在信息技术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文化有所忽略。教师可以将与信息技术相关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教《计算机发展史》方面的知识时,可采用从我国计算工具的出现和发展方面来进行讲述的方式。教师首先将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和我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的出现进行联系:“中国古代的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计算工具及与工具有关的计算方法,公元前5世纪,中国人已开始用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在公元前3世纪得到普遍的采用。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并在15世纪得到普遍采用,取代了算筹。”然后教师将计算机发展史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中的数学计算部分进行联合讲述,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的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在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我国于195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历史的讲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相联系,拓宽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广度,同时教师也实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二、利用信息教学环境,丰富传统文化展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是通过教师举办的校园活动、父母带自己参加的文化节庆典,以及父母和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解等形式实现的。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除非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展现,否则学生只能学习“知识”而不能了解“文化”。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工具、信息技术频繁利用的优势,通过教学环境的利用,丰富学生眼中的传统文化展现形式。

例如,教师在教关于“文档操作”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录入、文字格式更改、文档更改以及图文混排等知识的教学时,主动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作为学生进行操作练习的资料。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张贴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德育、自强、奋斗等主题的标语和宣传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即使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都能接受到传统文化内容的熏陶。诸如此类,接受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丰富了小学生学习、生活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展现形式。

三、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拓展传统文化傳播途径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随着信息工具的广泛应用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渗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通过增多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传播途径,来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制作微课时,为了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气息,可根据课程教学日期,通过观察近期的传统文化节气,在微课视频中的角落上放置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小图标。此外,教师还可在微课内容设计中添加传统文化元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件资料如PPT的背景图片设置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课后作业布置时,教师也可根据近期的节日,或者从家庭传统文化如尊老爱幼、尊师敬长等方面,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节日内容或家庭环境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拓展了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实现了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教学。

四、结合信息素质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批判传承文化

即使是当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信息工具的应用也非常频繁。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冲击,继而影响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形成。教师应当结合信息学科素质培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网络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接受。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正确的传统文化部分解读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如学生在进行文档文本格式的设置和修改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在正确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发展,将“三纲五常”等同“三字经”中儿女对父母孝顺的内容合并放置,让学生在比较基础上的理解,接受传统文化中正确的部分。学生在提升信息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正确的解读,助力教师实现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五、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 引入文本,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堂操作两个环节。信息技术课程更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要注重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应该充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做足功课,从而保证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例如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1课《初识“WPS文字”》时,由于教材上的素材较为单一和陈旧,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章,让学生当作操作素材,让学生在做文本处理等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保证传统文化能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得到应用。

2. 理解教材,传承传统文化智慧

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并且以教材的教学任务为中心,充分拓展教学素材,从而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蕴含着很大的民族智慧,例如传统佳节、二十四节气等具有代表性的素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信息与信息技术》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春节包饺子贴对联的照片、端午节吃粽子的照片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照片来回答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的概念。除了让学生回答通过照片获得了哪些信息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试着猜想一下,在信息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时期,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的,如:“文化的传递和继承是靠什么?”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明白科技的发展只是丰富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方式就被淘汰了。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尤其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正确理解、传承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方式、内容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传统文化认知基本情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环节、资料内容等方面进行设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柴春兰《如何在小学有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学周刊》2018年第35期。

猜你喜欢

工具信息技术传统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