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现途径

2020-12-14李珍

关键词:教学组织中华传统文化学科建设

李珍

摘 要:目前,全社会都在大力倡导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也需要进一步有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大学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进而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优势和价值。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教学组织和教学目标等相关方面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科建设的有效强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实现传承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现途径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 学科建设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7.020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基础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大学语文也是公共课程,因此越来越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关注。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承道德和思想文化精神理念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实现更加良好的文化传承,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有效落实。具体来说,相对应的实现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语文课程要把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容,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在具体操作环节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目标,以此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自身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从而让学生能够以更加平等包容自信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其他文化。要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相关内容,在对传统文化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像初中或者高中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内容,然后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使自我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刻内涵,并对其“三观”产生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人生选择,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充分实现育人的效果,使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这样才能充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效能。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作品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古诗词、散文、戏曲、小说等一系列相关文学作品,同时也包括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等相关内容,因此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就需要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促进相应的实现路径能够在现实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传统优秀文学作品和相关内容能够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以此使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大的认同感和独特感受,进而为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基本的保障。

比如,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很多的优秀的爱国主义篇章,例如,屈原的《离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相关的作品,其中里面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也是精髓。因此在大学课程的讲解过程中,要着重针对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挖掘,使学生能够充分领会到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和系列,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更有连续性和贯穿性,这样才能把握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而在实际的学习和领会过程中能够把握其中的核心内涵,确保各类专题内容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合,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此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得到切实的体现,不会留在表面形式上。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要和现实充分联系,以此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

通常情况下,在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确保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和现实进行充分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被有效吸引,有同感和共鸣,通过和现实学习生活的有效衔接,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

例如,网络上流行的“呵呵”二字,大学生们已经非常熟悉,但是追根溯源,这个词汇并不是网络时代的专属词汇,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大文豪苏轼就已经用过,在他的很多书信中都出现了“呵呵”二字。通过这样的具有现实生活体验的例子进行举例,学生们会更有兴趣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来,然后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有针对性的介绍苏轼写完这首词之后给自己的挚友鲜于子骏写了封信:“尽日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这样能够找到“呵呵”的踪迹,通过这样的联系,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浅显易懂的例子,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古代和现代的连接,进一步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无穷魅力,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更深入的掌握现代和古代的连接点,从而体现出应有的文化价值和深刻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握这样的契机,进一步有效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网络时代流行语的内在联系,并且挖掘其中的内涵和关联。

四、有效强化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工作,以此进一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做好教材和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确保相关内容更为健全完善,这样才能打造良好的学科体系,进而确保大学语文课程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和创新,更有能力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从而发挥自身的价值和效用。首先,在高校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方面要不断强化。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与之相对应的规范化的教材体系,使其具备应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这样才能体现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和水准,同时也才能为更有效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提供必要的途径。在针对不同教材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织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传授相对应的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内容。针对不同情况,教师都要积极有效的面对,同时结合语文课程和学科带头人的指导,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使其更为规范,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宏观指导作用。

其次,要构建更高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基本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强大的教学能力,进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同时教师也要着重加强语文课程管理工作,身担重任,乐于奉献,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丰富自身的教学管理经验,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激发,进而让学生喜欢大学语文课程,在兴趣和积极性的引导之下,更有效的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为学生更为健全完善、有正确的“三观”而提供基本条件。

总而言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在当前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着重做好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工作,进一步利用更为高效的教学方式和实现途径,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融合和传承,实现相应的教育内涵,确保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更为完善,体现出课程内容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的价值,以此为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淑双、王丹阳、贾清妍《论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与出路》,《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年第8期。

[2] 杨慧《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现途径》,《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3] 顾云清《浅论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創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教学组织中华传统文化学科建设
谈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
如何提高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唱响教学三部曲,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