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与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0-12-14孙丹丹
孙丹丹
摘 要:历史课程作为高中课程中的重点,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就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同感,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帮助學生塑造崇高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 传统文化 认同教育 综合素质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4.024
高中阶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学生历史知识,同时,还应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通过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增进学生的责任感。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从历史发展规律中总结经验,以增加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民族文化内容
就高中历史教材而言,其中收录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在备课阶段,要结合教材,深入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下的表现形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深入教材挖掘我国的民俗文化,进而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是政治外交的体现。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化的应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集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解我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模式。在中国的古代,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都是闻名于世,以此,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除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之外,还有对外的经济模式,主要表现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出售到海外,以换取当地的物品,到国内进行出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中,随国家对外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在清代之前,由于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所以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在清代之后,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孤立与世界发展大潮之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丝绸文化和瓷器文化,还要渗透一些中国的统治思想等内容,通过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只能挨打。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重视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了来自高考的压力,所以,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便宜向考试内容,对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比较少。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高中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教改为指导思想,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历史教材,为学生分析一下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受到了当中统治阶级的认同,同时也为后世的统治阶级思想奠定了基础,成全了儒家思想,让儒家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来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儒家思想的运用,自己身上有哪些儒家思想,以此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加深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理解。不仅如此,学生在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运用新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不仅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内容,还有很多如建筑、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比较驳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学》这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旋转课堂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寻找同阶段的文学作品以及诗人,让学生朗诵并分析一下该阶段文学特征,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以朗诵或者分享的形式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应用史料,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史料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史料结合能力,提高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为学生塑造真正的历史观,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师在借鉴史料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史料的单一和枯燥问题,能够让学感到史料的趣味性,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节内容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史记》为学生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灵活使用史料,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史料的使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教材之外的内容,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阅历,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历史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注意事项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要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一股脑地吸收,也不能一股脑地摒弃,要做好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进而为学生塑造崇高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积极融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去。第二,在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尺度的问题,要做到既然渗透传统文化精髓,又不失历史教学的核心,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在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教师还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特别是在当下,传统文化对高中生的作用,要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完成基础的历史教学,还要注意向学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另外,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加军《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畅想》,《中学教学参考》2017年第19期。
[2] 陆启华《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畅想》,《考试周刊》2018年第41期。
[3] 陈玉珍《浅析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