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角度浅析红色歌剧

2020-12-14王若晴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沂蒙山

摘要:红色歌剧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 它发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优良传统品质,弘扬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宣传与宣扬了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气派, 有助于引领人民更为准确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大型红色民族歌剧《沂蒙山》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 实现了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以全新的舞台呈现方式和艺术变现手法突出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是我国民族歌剧向中国气派迈进的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沂蒙山》;红色民族歌剧

民族歌剧是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它发扬了中国民族伟大的优秀传统品质,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在新时代发扬与传承老一辈革命精神的连接桥梁。红色民族歌剧即指以红色历史革命为题材所创作的歌颂英雄、歌颂人民、歌颂祖国的民族歌剧。包括红色歌曲,这样的作品这些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源源不断的出现。红色民族歌剧是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扬了中国民族伟大的优秀传统品质,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在新时代发扬与传承老一辈革命精神的连接桥梁。红色民族歌剧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民族歌剧《沂蒙山》由总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作词,栾凯作曲,由主演王丽达、王传亮、杨小勇等完成。该歌剧共分六幕,有四十个唱段,整部作品的时长大概150多分钟。《沂蒙山》以抗日战争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争为创作题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孙九龙、夏荷等角色,在战争面前,在个人生死命運与国家危亡的选择面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军民团结鱼水一家亲,共同抗战的真实的动人故事,向大家展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本文通过对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分析,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红色歌剧作品的指导意义。

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单位是时间的艺术,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也曾这样指出:“音乐完全孤立于其他一切艺术之外。”他认为,音乐是所有艺术的门类中对于世界的表现来看,清晰性与普遍性都最高的语言。这些观点都充分显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音乐性对于一部好作品的重要性。

民族歌剧《沂蒙山》共分六幕,其背景音乐采用的是民族乐器竹笛、琵琶、坠琴、唢呐等富有山东地域特色的伴奏乐器,并使用了许多辨识度很高的山东地方民歌。如:第一幕中使用了山东民歌《赶牛山》这首喜庆欢快的歌曲元素,迅速地将大家带入林生、海棠欢喜拜堂成亲的氛围中;再如第四幕中的一首咏叹调《就在山水间》,在间奏中使用了山东民歌《凤阳歌》的曲牌,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样民族乐器与具有民族风味的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使观者本身直接由音乐对这部作品有了代入感。看过该部歌剧的观众一定不难发现,全剧一直在大量、贯穿全剧地用《沂蒙山小调》中的音乐元素,可以说,《沂蒙山小调》是无处不在的,包括全剧的引子、序曲、每首乐曲的前奏,乃至幕间曲,包括谢幕曲中都可以听到它,这样的音乐性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导下完成的。也印证了音乐性这门语言在大多艺术门类中所占据的突出地位。

笔者认为《沂蒙山》这部歌剧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采用了“以音乐为核心”的创作模式,大量、贯穿全剧地用《沂蒙山小调》中的音乐元素。看过整部作品后不难发现,全剧的引子、序曲、每首乐曲的前奏,乃至幕间曲,包括谢幕曲中都可以听到它,但当一进入到咏叹调宣叙调的时候,又立马进入到了全剧的原创性里。这样运用经典民歌的动机和素材的手法,既完成了经典民歌的历史和演化,同时也让人们在传统中致敬经典,极具中国特色。其中提到编剧对于主要核心唱段的制定,不仅让笔者想到黑格尔的观点: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些核心唱段相当于楼房的四梁八柱,只要他们稳了,其他功能性唱段也就立住了,由此,整部歌剧自然也立起来了。

歌剧这种形式起初出现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最早源自于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其本身就是以音乐的创作方式与演唱的表演方式来诠释戏剧的人物、矛盾、冲突、以及思想内容这样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而像《沂蒙山》、《白毛女》等这样的民族歌剧是将西欧歌剧的创作方法与符合我国国情与现状并富有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元素、体裁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它们的涌现完全符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毛泽东、鲁迅等伟人提出的艺术民族化的观点:艺术的发展不能单纯移植外国的艺术,而应与本国传统民族艺术相结合。习总书记也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到: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开拓创新、洋为中用,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繁荣成长起来”1。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只有紧随这样的时代精神,以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同时广泛吸取外来优秀的文艺成果,才能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

红色民族歌剧在我国具有非常深厚的根基,它不仅是我们连结当代与文化瑰宝的桥梁与纽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时代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沂蒙山》在红色民族歌剧中宣扬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气派,引领人民更加准确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方向,将艺术性与思想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为我们弘扬继承中华民族时代精神更好地走正确光明的道路指引前进的方向。

注释:

顾松.新时代文艺的旗帜和方向——学习领悟习近平文艺观主要观点及其深刻内涵[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9,21(06):40-43.

参考文献

[1]王一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红色影视作品的指导——以电视剧《亮剑》为例[J].视听,2019(01):62-63.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J].当代电力文化,2017(05):89.

[3]邵大箴. 中西合璧应以我为主[N]. 人民日报,2015-06-28(012).

作者简介:王若晴 (1996.4),女,汉族 河南南阳人 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沂蒙山
浅析民族歌剧《沂蒙山》艺术感染力
浅谈歌剧《沂蒙山》中海棠的艺术形象
歌剧选段《再看一眼亲人》的音乐分析与人物塑造
沂蒙山
遗忘的石头
沂蒙山景区举办柿子文化节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