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阅读
2020-12-14李爱芬
李爱芬
在读到《我与地坛》前后,我正醉心于阅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之所以记得这些,是因为读着这篇作品时,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两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两句话正可以移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
《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是那样强烈,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的。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21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甚至是愤怒: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冷酷的事实。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从那一个一次次与荣誉擦肩而过的长跑者身上,从那一个漂亮但弱智的小姑娘身上,他看到了造物者的不讲道理,看到了偶然性的随意捉弄,看到了苦难的无所不在。他明白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而由誰来充任这样的苦难角色,谁去体现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实在是没有道理可讲。
这个命题同时还有着一个分蘖:那么,要不要活下去?也是在长久的思索后,作者领悟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他安心了许多,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思考怎样活了。终于,写作接引了他,成为他每天愿意继续观看晨曦和夕阳的最重要的动机。按照他的说法,“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或者,“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这是他使自己获得拯救的道路,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寻到。
自此他沿了这条道路艰难地行走,就像独自摇着轮椅跨过公园里的沟沟坎坎。终于,在走进这个园子15年之后,他拿出了这一篇《我与地坛》。这是一朵在炼狱的黑暗中开放的花,却闪动着属于天堂的奇异光亮。这一点赋予了它罕见的品质。
说到底,最终支撑起他残缺的生命的,是一种存在意义感的获得。他自写作中发现了意义,从而获得了对抗苦难的力量。残疾促使他思考,思考让他窥见了生存的本质,得以平静地看待和接纳苦难,达成了与自己命运的和解。这是一种窥见命运底牌后的开悟和坦然,绝非肤浅浮泛的乐观主义所能比肩的。
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
这种感悟并不仅仅对作者自己才有意义,否则就不会有那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生发开去,他进一步揭示了残疾是一切生命共同的、本质的困境。它不是仅仅指肢体器官的残缺,而是有着广阔的指向——对于美貌、健壮、聪明而言,丑陋、病弱、愚钝也是一种残疾,如此等等。因此,地坛是他个人的救赎之所,而他从这里获得的感悟,也将会成为读者寻求自身的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可能来到这座园林。
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最后一次,记得是在一个深秋的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斜洒在祭坛上,黄霭霭一片,遍地飘落的树叶散发着清新而苦涩的气味。虽然史铁生已经辞世多年,但他笔端吐露出的文字,仿佛此刻视野中的光亮,无声而广阔地荡漾开去,在一方方灵魂的田亩中流布氤氲。他描写过的这个地方,已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处所,而是一个精神的朝圣之地。加持和祝福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因此,自甫一问世的那天起,《我与地坛》就不再专属于作者史铁生自己了。
(彭 程/文,摘编自2019年10月25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用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来概括史铁生当时的处境,是因为当时的史铁生与哈姆雷特濒临极限的困境和感受相同。
B.“命运给了史铁生一副烂牌,他却将它打得至为出色”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文章多次引用《我与地坛》中的原话,可以使读者更真切地了解史铁生的心路历程、生命感悟,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震撼力。
D.面对悲惨的命运,史铁生经历了“抱怨、愤怒-冷静思考-安心接纳、乐观面对”的漫长而艰难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对此予以高度礼赞。
2.文章第三段写“我”去“地坛公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结尾“自甫一问世的那天起,《我与地坛》就不再专属于作者史铁生自己了”,有着怎样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濒临极限的困境和感受相同”错误,原文为“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
2.①结构上,呼应标题以及文末的“此后多年中,我又去过几次地坛公园”。②内容上,突出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很强烈,引出对史铁生命运的叙述和思考。③感情上,表达了“我”对史铁生的崇敬之情。(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可分别从结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分析作答。)
3.①记录着史铁生生命觉悟的《我与地坛》问世后,成为众多读者寻求自身的超度的一种导引、一个力量之源。②地坛是史铁生个人的救赎之所,但《我与地坛》中描写过的地坛,已成为读者精神的朝圣之地。(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丰富含意。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句,可结合全文,根据倒数第三段、倒数第二段内容归纳阐释。)